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賈康:地方債置換不涉及量化寬鬆

  • 發佈時間:2015-05-15 06:3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最近一段時間,所謂“中國版QE”成了境外一些人熱議的話題。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將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計劃當作“中國版QE”,認為是寬鬆貨幣政策的體現,是一種誤解。從我國實際情況看,地方政府債務置換的過程,並不增加年度的赤字規模,也無涉所謂通過中央銀行定向購買債券的“量化寬鬆政策”。

  記者:最近“中國版QE”的話題熱度明顯提升,是否和正在推進的地方債置換有關?

  賈康:對於中國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計劃,社會上出現了不同的解讀,其中一個顯然落入認識誤區的看法,是將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計劃作為中國版的“QE”,認為是寬鬆貨幣政策的體現,即認為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計劃的執行將會導致中央銀行直接或間接買入這些置換之後的債務工具,從而增加基礎貨幣供給,于中國再現美國和歐洲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操作。

  從我國實際情況看,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是地方政府隱性負債陽光化與融資期限和成本的優化,在這個過程中,並不增加年度的赤字規模,也無涉所謂通過中央銀行定向購買債券的“量化寬鬆政策”。

  記者:為什麼説地方債置換不涉及量化寬鬆?

  賈康:我國地方政府債務置換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地方政府債務重組,不涉及對債務的登出或縮減,只是將地方政府債務的形式由平臺債、銀行貸款、城投債、信託計劃等轉變為公開發行的債券,主要目的:一是增強債權人信心;二是要通過公開發行債券的形式降低融資成本,據測算可降低融資成本4%-5%(如以此對應十余萬億元為基數的地方政府存量債務解決過程,至少可以節省融資成本4000億元-5000億元);三是當大部分地方政府債務都可以通過公開發行債券的方式置換之後,地方政府就不會為了還款接受更高的融資成本,從而有利於降低市場實際利率水準。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實質上還是一種地方政府債務信用的增級方式,作為原有債權人的銀行利益仍有基本保障,在將相對短期的地方政府債務置換成可在債券市場買入的較高信用等級、期限較長的地方政府債券後,也不會對市場資金帶來很大影響,不需要通過貨幣政策為市場再度注入大量流動性以消化新發債券。換言之,在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過程中,中央銀行總體而言並不需要針對形式上“新發”的債券進行貨幣政策操作,也就不需要實施所謂量化寬鬆政策。

  記者:置換過程中是否會出現資金問題?

  賈康: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過程中也會出現資金的漏損,部分債權人拿回資金後會離開地方政府債務市場,因此,還是有可能帶來一定程度的資金不足。如果央行在通盤的調控政策把握中認為有必要,是可以在某些時候通過貨幣政策工具的操作適當增加流通中貨幣量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央行貨幣政策並不需要“大水漫灌”,而是要根據我國宏觀經濟運作的實際情況適度調整貨幣政策的流動性供給水準,這完全可以結合近年已有若干次操作動作的降息、降準和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等來把握,同時這並不等同於所謂“中國版QE”,比如,5月10日央行宣佈的再次降息,主要還是意在“微刺激”式對衝經濟下行壓力,使名義利率下降以支援實體經濟,沒有“大水漫灌”的QE性質。

  記者:央行已開始使用降息降準等政策工具,財政政策也更加強調“加力增效”,您如何理解當前的宏觀政策走向?

  賈康:當下中國宏觀經濟仍在可接受的區間內運作,宏觀政策的基調仍然是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的搭配,但已明確強調了“微刺激”概念的財政政策“加力增效”和貨幣政策“鬆緊適度”,以及適當增加重點項目的投資,這些都屬於宏觀調控中“相機抉擇”的範疇,而不是貨幣政策量寬(QE)性質。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兩大政策,我國在實施市場化改革之後一直在探討其相互間的協調配合,配合機制已經取得了明顯進步,這次地方政府債務置換計劃也是一個典型案例。今後,還需要進一步增強與優化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推進財政治理現代化和金融現代化,不斷提高我國宏觀經濟管理水準。(經濟日報記者 張 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