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燈”捕蝦記
- 發佈時間:2015-05-08 06:33:43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何紅衛張建堂樂明凱文/圖
5月5日,淩晨3點,湖北省監利縣新溝鎮橫臺村——福娃集團福天下農業合作社2000畝“稻蝦共作”示範基地,月朗星稀,蛙鳴不斷。一陣涼風吹過,58歲的王繼忠拉了拉衣領,和社員們一塊打著頭燈,蹬起防水服,踩在泥濘小路上,分赴各塊水田捕蝦。
“老王養蝦可是把好手,在監南汴河鎮剅口村擔任村幹部20多年,該村戶戶都養小龍蝦。”曾任汴河鎮黨委書記的監利縣委辦公室副主任鄒海濱介紹,去年6月,老王被福娃集團看中,高薪聘請為“稻蝦共作”示範基地技術總監。
“捕蝦旺季,我們每天都是淩晨2點多起床,為的是趕上早市交易。”王繼忠説,“從4月中旬開始,到6月中旬中稻栽插前,正是小龍蝦殼硬肉厚的生長旺季,也是全年最忙的收蝦季節。”
小龍蝦晝伏夜出,“這個蝦籠是專門針對小龍蝦愛鑽洞的生理習性設計,好進不好出。”老王用燈光指著一個已爬滿小龍蝦的籠子説,“捕蝦的體力活不算太大,只是周圍都是黑漆漆的,不好作業。”
夜幕裏,只見社員王以華站在小船上,熟練地用竹竿撐到標記位置,用力提起蝦籠,把蝦倒進一個大紅盆裏,頭燈照著,飛快地分揀出大蝦裝進塑膠筐,不符合規格的小蝦又被放回稻田。“要讓它們繼續長大。”王以華向記者解釋,“不然價格很低。”
在福娃集團工作20多年的謝申武沒有站在船上,而是穿著防水服直接下到田裏,水漫過腰,他説,這樣捕起蝦來更利索、更快捷,只是人更辛苦些。捕蝦是個技術活,儘管帶著手套,但也要留心張牙舞爪的小龍蝦,稍不留神就會被蝦鉗夾傷流血。
5點15分,天空泛白,社員們捕起蝦來更加得心應手。“只是起得太早,肚子早就餓得咕咕叫了。”社員徐元龍説,“捕蝦旺季一天只吃兩頓,一般上午賣完蝦後早飯中飯一起吃、下午5點半再吃一頓,白天喂飼料、趕水鳥、巡塘管理,晚上八九點鐘布放蝦籠,從早到晚沒有消停時候,有時中午天氣太熱,也瞇一會,不然實在吃不消。”
6點30分,社員們大都收穫了10多筐小龍蝦,每筐30斤左右。王繼忠駕著小三輪車,幾個社員在後面推,把上百筐小龍蝦一車車運到交易處。水産經紀人匡東平也按時開車來到這裡,驗蝦收購。
“按照頭天約定,我們今天只收40克以上的蝦子,每斤38元。”匡東平説。只見分揀臺做成斜坡,社員們把一筐蝦倒進去,從上往下滑,一個臺秤放在中間,把握不準重量的和特大蝦會過秤。“這只蝦真大,顏色紅裏帶黑,94克!”看到大蝦,大家喜笑顏開。
“我們收購後,通過物流快運到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地,不到十小時可端上市民的餐桌。”匡東平介紹,“對特大精品蝦,加冰塊包裝後上飛機,40個小時內就能出口到歐美換外匯,那更值錢呢。”
小龍蝦賣得俏,普通社員的收入也不錯。在橫臺村福娃基地,每個社員負責近200畝水稻種植和小龍蝦養殖。“月基本工資2900元,還有績效獎金,一般年收入4~5萬元不成問題。”社員鄧長城説,社員所承包的稻田,畝産蝦過150斤,每斤提成0.8元;稻穀産量超過1000斤,每斤提成0.05元。
作為技術總監,王繼忠的收入自然更高。“老王月工資6000多元,2000畝稻田一般能捕蝦30萬斤,按每斤0.3元提成,年績效收入9萬元。這樣他年收入將近20萬元。”社員們對老王的收入很是羨慕,對他幾十年摸索出來的技術也是心服口服。
“以前做有機稻很難,基本要靠企業來補貼,現在通過‘稻蝦共作’形成一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排灌設施得到明顯改善,水稻生産不但可以保本,還可以獲得每畝養蝦純收入3000元以上。”福娃集團副總經理方冰告訴記者。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