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原創技術為何“叫好不叫座”?

  • 發佈時間:2015-05-08 02:18:1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7年研發,在投入4000多萬資金,拿下2項國家發明專利,並將美、日、韓、澳和歐盟發明專利收入囊中之後,山東碩力機械公司董事長焦和桐卻發現:承擔著公司轉型重任的原創技術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之中,“一直在投入,客戶也都説好,卻沒有産出”。

  問題究竟出在哪?

  “這是真正的自主原創技術”

  將一塊厚厚的長方形鋼板加工成“馬鞍形”“帆板形”等特殊外形,從而打造出船舶的流線型外體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在焦和桐看來,曲面的分段製造是造船生産難度大的關鍵工序。“曲面分段中的型材冷彎已經實現數字控制生産,但是像上述曲面分段中的船體外板加工,幾乎所有國內外的船廠,都沒能擺脫‘手工作業’的方式,其效率、精度低下,已成為困擾世界造船業的難題。”

  8年前,以建築塔吊的關鍵設備液壓頂升系統製造為主業的碩力機械趕上了建築業的發展浪潮,但每年上千萬的利潤並沒有讓焦和桐感到滿足,他瞄準了蓬勃發展的造船業,並以此帶動企業轉型。“我國是造船大國,我看過一個數據,2011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雄踞世界第一,但我國造船技術與世界頂尖水準相比還落後10年。”從2008年開始,碩力機械前後投入4000多萬,與武漢理工大學著手研發該項目,歷時7年終獲成功。

  “這是真正的自主智慧財産權。”國內船舶結構力學界的權威吳有生院士、機械工程專家段正澄院士等專家非常看重這項自主技術,在他們看來,這項技術首次將“自動化”引入整個船體外板加工環節,使用專門的計算和控制軟體自動進行船板成型加工,在拋棄了傳統人工經驗操作的同時,使整個造船效率提高了數倍。有船舶專家更表示,“這項技術緩解了企業普遍存在的高水準技工短缺問題,甚至讓‘90後’的年輕工人能像操作電腦一樣完成複雜的船體外板冷壓成型工藝”。

  這讓焦和桐信心滿懷:“不論是國産大船、航空航太乃至核電裝備領域,它都可以大展拳腳。”

  造船業低迷“傷”了原創技術的心?

  但這項自主技術在市場推廣中遇到的難題還是讓他始料未及。

  “你們的設備不錯,如果是2008年的話,我馬上就可以定下你們的設備。但現在不行了。”

  北船重工有關負責人的話代表了部分客戶的心聲。他們向焦和桐“訴苦”,近幾年,國內外造船業市場低迷,企業普遍遭遇經營困難,對固定資産投資大幅削減,對開工新設備慎之又慎。

  “造船行業的低迷是一把雙刃劍,”焦和桐認為,“一方面它給碩力提供寬鬆的研發環境,我們迎合造船業由勞動密集型向生産自動化轉化的需求,從外觀設計、結構設計、軟體設計等方面參考船企意見,並長期與代表性的船廠共同實驗,保證了把最成熟的産品推向市場;但另一方面,造船市場的由熱變冷,在為碩力打開需求窗口之後,卻又迅速關閉了,讓我們騎虎難下。”

  常年在各個船廠調研,焦和桐認為傳統船企生産外包模式也制約著新技術推廣,“現在船廠普遍採取外包生産、加工模式,對技術進步並不迫切。”他表示,“比如我訪問的一個船廠一萬多人,實際上在職的就兩千人,全是靠外包,讓施工隊給他幹。新設備引進要花錢,在這個大環境下,傳統模式總能節約資金的。但是,一家船廠如果是每年造十條船的話,五年就可以收回新技術的成本。”

  “我們也理解造船業有原來的慣性,要推廣也是要慢慢來。”焦和桐認為,越是到了這個時候,越需要國家出手通過政策、項目方面的引導支援新技術推廣。

  國家政策給力行業尚待細化

  “在政策引導方面,國家出臺了一些政策非常給力,但還需要細化。”焦和桐表示,早在2006年,國務院便出臺了《國務院關於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的若干意見》,鼓勵企業訂購和使用國産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但在我們行業,它僅僅重視結果,卻沒有重視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一些細節。”

  去年9月3日,國家工信部發佈了第一批51家符合《船舶行業規範條件》的船廠名單,也就是所謂的造船業“白名單”。他認為,這次政策之手介入造船業的時機恰到好處,但也需要細化,“國家強調將製造業的轉型升級融入‘網際網路+’的大潮,強調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鼓勵新型技術的具體措施,我們在翹首以盼這些措施的出臺。”

  儘管新技術遭遇推廣難題,但焦和桐還是充滿信心,“今年政府報告中提出‘中國製造2025’向所有的工業企業釋放了轉型信號,這就意味著國家政策要進一步向這方面調整;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重點發展的十大産業中,高技術船舶也列上了。”

  “有了這些利好,我們恨不得趕緊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産力,把這個産品搞成一個産業,源源不斷的生産。”焦和桐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