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廢棄秸稈成了清潔燃煤

  • 發佈時間:2015-05-07 06:22:5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多年來,農作物秸稈、柴草堆難以處理,一直是困擾農村環境的難題之一。在山東省無棣縣西小王鎮,一項“變廢為寶”的新技術有效化解了這一頑疾。

  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在西小王鎮的生物質能源推廣中心看到,院子裏堆滿了已打好捆的棉花秸稈,車間裏機器轟鳴,工人正在緊張作業,一塊塊規範整齊的生物質壓塊燃料源源不斷地“流”下出料口。“如果滿負荷運作的話,每天能生産20多噸呢!”推廣中心負責人陳景國説,這種可取代原始煤塊的新型生物質燃料目前正在試運作階段,反響不錯,下一步準備大面積推廣。

  “我們的鍋爐燒的就是‘秸稈煤’,燒起來一點煙都沒有!”鎮中心幼兒園園長劉金鏈説。

  在現場,記者看到碼放整齊的編織袋中裝滿了黑乎乎的東西,順手拿起一塊,感覺重量比煤要輕。“這些都是用棉花秸稈生産的,才合5分錢一斤,用起來特別省錢!”劉金鏈説。

  “以前棉花採摘後,棉柴一部分被拉回家生火做飯,在房前屋後隨意堆棄,形成垃圾堆,嚴重影響村容村貌;一部分在田間直接焚燒,既污染大氣環境,又存在較大安全隱患。西小王鎮把廢棄棉柴加工成生物質燃料,解決了農村環境整治難題。同時,生物質燃料産生的廢氣污染非常少,二氧化硫排放不到煤的5%,可大大減輕大氣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鎮長徐鵬瀟説。

  “俺家的老式灶臺早就扒了不用,火炕裏的取暖煤爐也賣了,從去年冬天起,俺家用上了‘新式武器’,效果還真不錯!”鎮上的居民穆連祥説。

  在他家的廚房裏,一台嶄新的生物質灶臺取代了以前的老式灶臺,正在做飯的穆連祥熟練地操作著。去年10月底,他把原來的老灶臺清除掉,換上了新式的生物質灶臺,還在臥室、客廳安裝了兩片暖氣片,這邊做飯,那邊還能取暖。原來用老灶臺的時候,院子裏需要存放大量的棉柴、樹枝、柴草,現在用生物煤既節省空間,院子裏也不淩亂了。

  穆連祥算了一筆賬:去年,他家種了7畝棉花,大約有4000斤棉柴,過去一直在地裏扔著,到了開春後不是燒掉就是低價賣給其他人。得知鎮上的生物質能源推廣中心推出了用棉柴換生物煤的優惠措施,他就帶著家人把棉柴拔掉送到了推廣中心,換回1000多斤生物煤。用上生物質灶臺後,做一家人的飯,只需要1斤左右生物煤就足夠了,成本才幾分錢。

  鎮黨委書記杜守國説,西小王鎮是魯北最大的棉花産業發展基地,每年植棉面積約12萬畝,可形成棉花秸稈約6.3萬噸。去年以來,該鎮投資330萬元建成生物質能源推廣中心,按照“以點擴面、村級推廣、開拓市場”步驟,全面推廣利用棉柴生物質固化成型燃料替代燃煤(燃油、燃氣),走出了一條既能實現農村專業合作社增收、農民減少開支,又能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改善群眾生活方式,更能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節能降耗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杜守國説,為使這一新生事物早日被群眾接受,去年10月,鎮上選取了東黃村、西黃一村、西黃二村等3個生物質能源推廣示範村進行試點,免費為7個農戶安裝價值1萬元的試用採暖爐,同時,將爐具、棉柴壓縮塊在村廣場上點燃試燒,現場演示效果。之後,經過深入調研,科學確定了棉柴換購和現金購買兩種方式。棉柴換購是指居民可用自家棉柴兌換生物質燃料,每1噸棉柴換購1噸生物質燃料,居民每噸僅交180元加工費即可。按照當前煤炭每噸800元計算,每年每戶可節約1500元左右,目前已換購生物質燃料600噸;現金購買按每噸400元,目前已購買190噸。通過與居民算清明白賬,生物質能源得到3個試點村絕大多數農戶的認可和認購,目前共有104戶農戶使用生物質能源,佔總戶數的60%。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