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探索農技落地生根新模式

  • 發佈時間:2015-05-07 05:31: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肖力偉何燁胡明寶

  從世界累計推廣面積最大的“碧螞1號”優良小麥品種,到長期主導我國小麥品種換代的遠緣雜交小麥良種“小偃6號”,再到目前推廣面積近億畝的高産優質小麥品種“西農979”,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推出一個個小麥重大品種,助農增收,保護著國家的糧食安全。

  這些年,圍繞國家和區域性重大戰略需求,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堅持積極開展面向農業生産實際的應用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在動植物育種、植物保護、農業生物技術、旱區農業與節水技術、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研究領域形成鮮明特色和優勢,獲得各類科技成果5000余項。

  如何讓這些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為生産力?早在2005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國內率先探索實踐以大學為依託的農業科技推新模式,在全國建立試驗示範站23個,涉及糧食、蔬菜、水果等,500多名科教人員在生産一線從事農技推廣,200多名學科專家常駐試驗示範站。

  “只有根植在廣袤的田野上,才能真正知曉那裏最需要什麼,什麼樣的科研成果才能産生最佳的經濟效益。”校長孫其信説。

  依託試驗示範站,學校累計培訓基層農技人員、農民45萬人,指導培育科技示範戶2400多戶,累計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1100多項,新增經濟效益300多億元,在廣袤的農村大地書寫了一篇篇支農大文章。

  打破舊體系探索建立推廣新模式

  新世紀以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針對現代農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充分考慮到農業的生態區域性、生産時效性、環境多變性、經營主體分散性等特徵,以及我國農民科技文化素質相對偏低,對新技術接受意識和能力欠缺的現實情況,逐步探索建立以大學為依託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提出要以自主技術創新為核心,通過技術創新、技術示範、技術培訓、資訊傳播四輪驅動,讓科學技術真正在農村産業發展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不斷地從制度上凸顯著服務“三農”的功能:在學校機構設置中專門設立了科技推廣處,面向農村開展著各種科技推廣與技術服務工作;按不同農業産業發展需求,優化配置全校科技推廣資源,組建了小麥、蔬菜、蘋果、肉牛等一批特色鮮明的科技推廣團隊,形成了500余人的科技推廣隊伍;設立了農業科技推廣專項資金,支援科技人員開展推廣工作;將科技推廣納入人才評價體系,強化了對推廣工作的導向、激勵機制;設立“推廣專家支援計劃”,支援長期在農村從事推廣工作並産生重要影響的科技人員。

  這些年,陜西果業發展一日千里,成為全國第一大生産省,農民脫貧致富的利器。合陽葡萄、洛川蘋果、眉縣獼猴桃等深入廣大消費者心中,而建在這些果區裏的試驗站在品種試驗、栽培示範推廣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

  在白水蘋果試驗站,西北農林大學植保學院杜志輝教授告訴記者,試驗站一方面要緊跟蘋果發展形勢,選育優良品種,如選用口感好但産量低抗性不太好的富士與品質差但産量高抗性好的秦觀雜交選育産量品質諸佳的新品種;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針對當地的土壤、氣候等,試驗出最佳的栽培方式,通過示範,讓農民看到成果,推廣起來快捷方便,提高效率。

  這些年,結合區域農業主導産業的需求,西北農林大學先後建立了白水蘋果、閻良甜瓜、眉縣獼猴桃、西鄉茶葉、安康水産、山陽核桃板栗、清澗紅棗、閻良蔬菜、合陽葡萄、洛川蘋果、鳳縣花椒等23個試驗示範站,在15個省36個市縣建立40個試驗示範基地。這些試驗站按照産業化發展的要求,建立從“土地”到“餐桌”的生産標準和技術規範,從品種、施肥、灌水、病蟲防治、貯藏、保鮮、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對農民進行全程技術服務。

  學校以這些試驗站(基地)為“聯結點”,組織推廣團隊,實現了大學專家與地方科技推廣人員的對接;組織科學研究,實現了各種科研課題與農業生産問題的對接;組織技術推廣,實現了技術服務與農民需求的對接;組織學生實習,促進了課堂教學與生産實踐的對接。

  謀劃大未來創新校地共建新機制按照建設永久試驗示範站的思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于2011年啟動實施校地“共建共管”新機制。試驗示範站(基地)建設與運作管理由過去的“以學校為主體投資建設和運作管理”模式,逐步轉向為“以地方為主體投資建設,校地共建共管”的新模式。

  2014年,學校與楊淩示範區牽頭,聯合陜西10個地市農業科研單位,發起成立“陜西省農業協同創新與推廣聯盟”,實現高校與地市農業科技資源的統籌協同。對成立這個聯盟,各地政府和科研推廣部門表現出了高度熱情和急切關注。

  洛川蘋果試驗示範站,延安市政府無償提供土地150畝,投入設施建設經費600萬元,並每年提供聯盟推廣工作經費50萬元;隴縣核桃試驗示範基地,隴縣政府投入400萬元建設基礎設施,市、縣兩級每年提供示範推廣工作經費50萬元。

  千陽蘋果試驗示範站,實行的是校、市、縣三方合作共建新機制。學校每年向該站提供30萬元運作經費和70萬元農業部科研項目經費,選派全國蘋果産業體系栽培室主任李炳智挂帥的專家團隊立足千陽、面向寶雞開展蘋果産業新技術試驗示範推廣;寶雞市和千陽縣在無償提供60畝土地以及房屋的同時,每年向示範站提供50萬元示範推廣經費,並選派市縣農技人員參與,三方合作開展全産業鏈的技術服務。2012年建站後,採取“試驗站+龍頭企業+示範戶”的科技推廣新模式,指導當地企業海升公司建成高標準全矮砧蘋果示範園1萬畝,採用大苗建園,實現頭年建園第二年畝産500~1500公斤的顯著效益,推動千陽縣新建矮砧蘋果10萬多畝,並成為該項新技術國內推廣速度最快的縣。2014年4月,陜西省委書記趙正永赴千陽縣調研後批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千陽蘋果試驗示範站開展的矮砧蘋果示範推廣“是蘋果産業升級和轉型的重要典型。應在蘋果産地縣各推廣示範園。在新一輪蘋果産業發展中仍保持我省領先地位”。

  服務新農村貼地氣支農碩果豐

  農村廣袤大地是大學專家實現科技創新與生産需求的真正“試驗田”。學校的專家們在這塊大“試驗田”裏突破了一批農民急需的關鍵技術。10年來,學校各試驗站累計開展試驗研究150多項,育成新品種25個,在小麥、玉米、油菜、蔬菜、蘋果、獼猴桃、核桃、甜瓜、紅棗、水産等領域均有重要技術突破。

  建立示範典型樣板,使農民看得見、摸得著、跟著樣板學,是科技推廣的重要手段。乾縣梁山農府合作社的趙上利種植矮化蘋果,畝産量達到一萬多斤,畝收入2萬元以上。他説,他的果園里正是採取了從試驗站學習而來的東西,冬季種油菜增加土壤有機質,建立起水肥一體化設施,才收穫豐産。

  培訓農技骨幹,使農民真正成為懂技術懂經營的新時代農民,是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重要一環。10年來,各試驗站立足農村,累計培訓基層幹部和技術員7.2萬人次,農民45萬人次,涌現出一批産業帶頭人。在陜西具有一定影響的閻良區科農瓜菜專業合作社、白水縣仙果協會、清澗縣苑林紅棗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都是試驗站指導的科技示範戶。曹解虎、惠國海兩位農民2010年曾登上哈佛大學“農業與食品論壇”,講述他們依靠科技致富的故事,引起了熱烈反響。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