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示範已成燎原勢科技碩果滿枝頭

  • 發佈時間:2015-01-16 02:31:0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尚遙

  在我國西部關中平原腹地,坐落著一個年輕而充滿活力的城市,她以其鮮明的農科特色而享譽國內外,她的名字叫楊淩。走進楊淩,遠遠可以看到一座巨大的銅像巍然挺立,那是一個古代先民的形象:身材魁梧,體格健碩,發髻高攏,長髯飄胸,右手持石鐮,左手抱穀物,深邃的目光眺望著遠方,仿佛憧憬著農業美好的未來……他,就是我國農業始祖后稷,被人們尊為“農神”。

  西元4000多年前,這位古代農官就在這裡“教民稼穡、樹藝五穀”,開創了中華農耕文明的先河。

  如今,在這塊后稷曾灑下汗水的地方,作為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的楊淩,仍在續寫著現代農業的輝煌……

  ——1934年,國民政府在這裡創辦了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從此奠定了楊淩以農立城的第一塊基石。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陸續在這裡佈局了10所農業科研和教學單位。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農、林、水等70多個學科5000多名科教人員,被業界譽為“農科城”。

  幾十年來,一代代后稷傳人,以振興我國農業為己任,紮根西部,不畏艱苦,先後培育出小麥品種“碧螞1號”和遠緣雜交小麥品種“小偃6號”、我國自育蘋果優良品種“秦冠蘋果”、莎能奶山羊、秦川牛、“西農8號”西瓜、“秦白”系列大白菜、體細胞克隆山羊等在國內國際領先的眾多農業科研成果,涌現出李儀祉、辛樹幟、石聲漢、沙玉清、周堯以及虞宏正、趙洪璋、朱顯謨、李振聲、李振岐、山侖等蜚聲海內外的學術大師和兩院院士,在動植物育種、植物保護、農業生物技術、旱區農業與節水技術、黃土高原綜合治理等研究領域,形成鮮明特色和獨特優勢,累計獲得各類科技成果5000多項,獲獎成果1800多項,其中國家級獎勵108項,科技成果轉化産生的直接經濟效益累計超過2000億元,累計培養輸送各類農業專業人才16萬名,為我國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充分發揮楊淩農業科教資源優勢,更好地服務我國現代農業發展,1997年7月29日,國務院批准設立國家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從此,楊淩肩負起了引領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神聖使命。

  牢記使命勇擔當科技示範當先鋒

  楊淩示範區成立以來,始終圍繞肩負的國家使命,正確處理“示範”與“吃飯”的關係,通過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促進科技優勢迅速轉化為産業優勢,積極探索以現代農業推動楊淩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徑,有效整合區內科教資源,大力實施“區校一體,協同創新”戰略,積極探索出立足陜西、帶動旱區、服務全國的示範推廣新路子,為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我國農業現代化作出積極貢獻。

  1999年9月,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下,楊淩示範區10家農業科研教學單位,合併組建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淩職業技術學院,實現了我國教育與科研單位的首例實質性合併。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進入“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楊淩職業技術學院也躋身全國首批28所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行列。

  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繼續辦好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為楊淩科技示範推廣注入了強大動力。

  2010年1月12日,國務院《關於支援繼續辦好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若干政策的批復》中,明確了楊淩今後發展的目標:力爭通過5到10年的努力,使楊淩示範區發展成為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中心、農村科技創業推廣服務的重要載體、現代農業産業化示範的重要基地、國際農業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支撐和引領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楊淩示範區的建設發展,始終得到國家各共建部委的大力支援,也得到陜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省領導多次到楊淩調研考察,指導工作,給予多方面的關心指導。省委、省政府還及時制定了貫徹《批復》的《實施意見》。

  2011年7月22日,時任陜西省省長趙正永在楊淩調研時提出,楊淩示範區要與區內兩所大學加強合作,融合發展,區校一體,協同創新,使示範區體制機制優勢與大學科教優勢強強聯合,凝聚科技示範推廣的整體合力。

  2014年9月,陜西省委還就楊淩示範區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融合發展進行專題調研,以促進示範區更好履行國家使命,確保國務院《批復》提出的“五個重要”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個楊淩”建設目標如期實現。

  陜西省副省長、楊淩示範區管委會主任祝列克説,示範區緊緊圍繞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抓住科技創新和示範推廣這個中心工作,充分運用現代技術,不斷完善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用科技示範取得的顯著成效,有力地證明了黨中央、國務院設立楊淩示範區的決策英明。

  楊淩示範區黨工委書記郭社榮説,17年來,楊淩示範區科技示範推廣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截至目前,已在我國18個省區140個市縣佈局建立了207個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年示範推廣總面積達到5200多萬畝,年實際推廣效益141.8億元,年培訓農民3.84萬人次,累計培訓農民超過20萬人次。推廣國內外動植物良種1700多個,面積超過2億畝,轉化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1000多項,乾旱半乾旱地區5000多萬農民從中受益,為支撐和引領旱區現代農業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創新成果豐示範推廣多元化

  作為國家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楊淩示範區最重要的職責是示範推廣。示範區充分發揮農科教資源優勢,加大科技創新,探索出多元化、資訊化、社會化農業科技示範推廣服務新體系,初步形成“核心示範、周邊帶動、廣泛輻射”的農業科技示範推廣新格局。

  示範推廣形式之一——大學推廣:專家教授到田間,指導農民“手把手”

  在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託、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幹,教學、科研、推廣三位一體,實現多學科、多專業、多層次的人才聯動,搭建“大學+試驗示範站+科技示範戶+農戶”的科技進村入戶快捷通道,使大學科技成果與地方産業發展有效對接。

  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推廣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我國農業大學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才、科技、成果與資訊優勢,是科技創新和示範推廣的源頭。從2004年開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廣泛學習借鑒國外農業科技推廣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建立了“政府推動下,以大學為依託、基層農技力量為骨幹”的農業科技推廣模式,圍繞區域主導産業,通過建立試驗示範站、專家大院、科技示範推廣基地等形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當地現代農業發展,實現了科研、教學、推廣、服務的有機結合,開闢了校地攜手推廣農業科技的新途徑。

  白水縣收水鄉五泉村趙耿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2005年11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當地建立了蘋果試驗示範站後,趙耿生在專家指導下,對自家的6.1畝樹齡13年的果園,進行了間伐改造,産量從2005年的不到4000公斤,逐年增加到現在的1.2萬多公斤,且果子質優、口感好、賣價高,總收入從過去每年不到1萬元,提高到現在的10萬元以上。2009年,趙耿生在試驗站專家指導下,又成立了蘋果專業合作社,現在年收入達20萬元以上。目前,在白水縣、陜西省乃至全國部分省區,像趙耿生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據統計,通過楊淩專家教授的技術指導,白水縣蘋果收入已佔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80%以上,蘋果種植一躍成為白水縣的支柱産業。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教授不僅幫助農民實現科技致富,也促進了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的發展。清澗縣是陜北的紅棗主産區,因氣候乾旱,技術落後導致産量較低、品質較差,嚴重制約著紅棗産業的發展。2006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教授在這裡建立了紅棗試驗示範站,推廣微灌節水、防裂果等技術,使紅棗畝産由150公斤提高到1320公斤,效益增加了近10倍。許多農民感慨地説:“楊淩專家,真的很厲害。農業科技,非常了不起!”農業科技對農作物産量、品質、效益的提升,對促進當地現代農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截至目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先後在陜西、甘肅、青海、新疆、河南等省區,建立了涉及小麥、蘋果、紅棗、甜瓜、獼猴桃、茶葉、核桃、蔬菜、葡萄、花椒等23個永久性試驗示範站,涉及小麥、玉米、油料、肉蛋奶菜等産業,建立了37個專家大院和一批科技示範基地。這些試驗站(基地)集教學實踐、試驗研究、示範推廣功能“三位一體”,形成了“大學+試驗站+示範戶+農戶”的科技進村入戶快捷通道。800多名專家常年依託試驗站和示範基地,在農業生産一線開展科技服務,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400多項,培養了一大批農技骨幹和新型農民,實現了技術服務與農民需求的無縫對接,有效地解決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問題。

  項目推廣是農業科技示範推廣的又一重要形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圍繞區域産業發展需求,通過積極申報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公益性行業專項、陜西省科技計劃項目等形式,將研究出的最新成果進行示範、轉化和應用推廣,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其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與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蘋果樹腐爛病成災機理與防控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實施12年來,經過在全國不同果區、不同年份果樹的試驗、示範和技術推廣,累計應用推廣面積達160多萬公頃,腐爛病發病率平均減少60%以上,病疤復發率控制在5%以下,增收節支總額達257億元,産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每年承擔國家各級各類重大專項課題近40項,省級專項百餘項,攻克了我國農業生産方面的許多技術難題,有力地促進了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

  楊淩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楊淩履行國家使命的又一重要力量,先後與省內外142個縣(區)政府、1132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係,建立163個集學生實訓、科研試驗、技術推廣和社會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基地,與106個縣(局)簽訂農業科技合作協議。學院在彬縣、扶風、鳳縣等地建立了永久性農業試驗示範基地,一批農業科教專家常年開展科研試驗、技術推廣、農民培訓。

  示範推廣形式之二——

  産業鏈推廣:企業基地做示範,助農增收在一線

  以涉農企業為主體、以産業鏈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集聚人才、技術、資本、管理等創新創業要素,開展科技推廣,帶動産業發展。

  2014年盛夏時節,筆者在甘肅武威涼州區陳春村看到,3000多畝雜交玉米,長有一尺多高,綠油油一片,生機勃勃,長勢喜人。涼州區種子管理站副站長安貴説:“自從大唐種業公司建立制種基地以來,通過良種良法配套等一系列技術管理措施,使農民畝均增收500~800元,不僅改變了農民傳統種植觀念,還提升了種植技術和管理水準。”他真誠地希望更多的楊淩企業,來這裡用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生産技術,對當地傳統農業進行升級改造,提升農業整體效益,促進當地農業發展。

  像大唐種業一樣,楊淩偉隆、金諾種業、楊淩榮華等一批種業企業,按照“産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的模式,在新疆、甘肅、河南、安徽、內蒙古等省區建立良種繁育基地,推廣新品種27個,面積達800多萬畝。

  楊淩示範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魏建鋒説,近年來,楊淩示範區通過積極探索實施以涉農企業為主體,以産業為紐帶,以市場為導向的産業鏈推廣模式,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實現了産業擴張與技術擴散同步推進。全區發展産業鏈推廣企業44家,先後在埃及、斐濟和國內的5個省區建成科技示範推廣基地62個,涉農企業已經成為示範區開展示範推廣的重要力量。

  示範推廣形式之三——

  科技特派員推廣:依託科技特派員,示範推廣增效益

  選派有一定農業專業技術特長或銷售、管理經驗的人員或企業,通過利益共用、風險共擔機制,幫助農民和涉農企業解決“三農”發展中的相關問題,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促進現代農業發展。

  法人科技特派員楊淩金薯種業公司,是楊淩示範區民營科技企業,該公司在楊淩現代農業園區企業孵化園建成50畝産業基地,培育出紫薯、紅心薯、黃心薯、花心薯等多個專用紅薯品種,探索出無土栽培、霧化栽培、空中結薯等多項生産新技術,被國家甘薯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馬代夫稱為“中國最好甘薯育苗基地”。目前,該公司已在陜西、內蒙古等省區建立種薯基地30多個,年推廣面積100萬畝,推廣效益超過2億元。

  目前,示範區共培訓科技特派員1277名,發展法人科技特派員39家,命名科技特派員創業(實訓)基地23個,2014年發展省級法人科技特派員21個,省級創業示範基地、創業鏈各1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成為省級培訓基地。招引技術創業團隊316個,這些創業團隊已成為示範區創新驅動、內生發展的新亮點,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示範推廣的生力軍。

  示範推廣形式之四——

  農民科技培訓推廣:培養科技“二傳手”,常年活躍在地頭

  發揮科教優勢,健全培訓體系,打造“楊淩農科”培訓品牌,為旱區農業發展培養了一批“永久牌”農民技術員隊伍。

  在楊陵區揉谷鎮太子藏村,有一個聞名西北的“楊淩鐵娘子嫁接服務隊”,它的領頭人叫趙亞利。1989年9月,趙亞利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教授那裏學到了果樹嫁接技術,由於她手腳麻利,嫁接成活率高,且收費合理,態度熱情,名氣越來越大,找她嫁接的人越來越多。為了帶動更多姐妹們共同致富,她手把手地給大家傳授果樹嫁接技術,培養了一大批嫁接能手。

  2013年3月,在村黨支部的提議下,太子藏村成立了陜西太子藏村鐵娘子果樹嫁接隊,下設4個分隊,由趙亞利擔任總隊長。如今,全村外出從事果樹嫁接的婦女已達到85人,每人每天最多收入400元,最少也能收入200元。目前,她們已嫁接果樹4000多萬株,每人每年最高收入可達5萬元,少的也有兩三萬元。據粗略計算,僅此一項,全村每年收入可達480萬元。如今,她們的足跡遍及新疆、寧夏、甘肅、陜西、山東、江蘇、安徽等地。

  趙亞利,只是楊淩示範區農民培訓成果的一個典型代表。像趙亞利一樣,許許多多獲得楊淩農民技術職稱證書的農民技師,憑藉過硬的技術和良好的信譽,被聘請到外地、外省,甚至遠赴國外專門從事農業技術指導服務工作。他們不僅帶去了楊淩的技術,也帶去了楊淩的良種良法,把“楊淩農科”的品牌打得更加響亮。高級農技師、楊陵街道夏家溝村農民許智英,被江蘇華西村聘為首席農技專家,年薪超過20萬元;高級農技師黨讓奇,2007年就遠赴俄羅斯,專門從事設施農業技術指導服務;高級農技師、陜西白水縣林皋鎮可仙村農民曹謝虎,還登上了美國哈佛大學的講壇,傳授他種植蘋果的“致富經”。

  2004年以來,楊淩示範區面向西部旱區開展了現代農業科技培訓,共培訓農村基層幹部、農技人員、大學生村官、合作社負責人和職業農民累計超過23萬人次。目前,北方15個省區59個地市118個縣區7100多人,獲得楊淩示範區農民技術職稱證書,為旱區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永久牌”科技土專家隊伍,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援。示範推廣形式之五——

  媒體推廣:借助媒體新平臺,示範推廣路更寬

  通過報紙、電視、網路等現代傳媒手段,發揮各自傳播渠道優勢,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提高農民綜合素質,服務現代農業發展。

  除了專家教授田間地頭現場示範指導,楊淩示範區還大膽把現代媒體引入農業科技推廣領域,不斷創新拓寬示範推廣的新途徑。

  2001年7月,楊淩示範區創辦了《農業科技報》,依託楊淩的科教資源優勢,利用報紙平臺向全國農村讀者傳播農業科技知識,從而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科技“110”、“瓜果蔬菜幫您賣”、“養殖百寶箱”等一個個服務性欄目,“果蔬專刊”、“農資專刊”等一期期專題專刊,為讀者提供了豐富實用的致富技術和資訊,回答了農民生産生活中的許許多多技術難題。

  2008年3月,在陜西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援下,楊淩示範區與陜西電視臺共同推動,向國家廣電總局申請開通了“農林衛視”頻道。作為全國唯一的農科頻道,農林衛視圍繞“三農”開設了10檔品牌欄目,涉及農民生産生活、創業致富、社會發展、文化娛樂等諸多方面,為中國農業發展、農民致富、農村繁榮作出了積極貢獻。

  為了充分利用資訊化技術,2010年3月,楊淩農業專家遠端視頻診斷系統正式開通。通過該視頻系統,省內外農戶可在當地跨區域與楊淩農科專家面對面視頻對話,進行農作物諮詢、診斷活動。目前該系統已實現與陜西、新疆、青海、西藏、甘肅、寧夏等15個省(區)的51個示範基地的互聯互通,做到了“專家不出門、技術送田間”。

  示範推廣形式之六——農業展會推廣:農高盛會搭平臺,助企富農成效顯

  通過一年一度的楊淩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和農資雙交會等涉農展會,搭建交流合作平臺,促進農業新技術、新品種和新機制等推廣應用。

  楊淩農高會是涉農展會領域一個久負盛名的“金字招牌”,楊淩示範區充分利用這一品牌,著力把農高會打造成為一個科技示範推廣和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數千萬農民朋友通過農高會,找到了致富的“金鑰匙”。

  在榆林市靖邊縣棗刺梁村,有一位農村婦女叫金泉芳。從1994年開始,每年的11月初,金泉芳都會不遠千里趕赴楊淩參加農高會,從最初的一個參會農民,到如今成為一家苗木園藝公司董事長,是楊淩農高會改變了金泉芳的命運。“丈夫去世後,家裏的生活一度陷入了困境,是農高會幫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如果沒有楊淩農高會,也就沒有我的今天!是農高會給了我第二次生命!”談起農高會,這個普通的陜北農村婦女,用樸實的語言表達著她對農高會的感激之情。

  金泉芳的人生經歷,只是楊淩農高會惠及億萬農民的一個縮影。農高會不僅讓省內外農民實現了致富的夢想,也給涉農企業提供了發展機遇。

  重達3斤的茄子“巨無霸”、長約30公分的超級辣椒……在甘肅天水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航太育種基地,這些平時見所未見的“超級”農産品,讓人無不驚嘆。公司副總經理高彥輝告訴筆者,從2006年開始,他們就開始在農高會上進行産品和技術推廣,通過楊淩農高會這個平臺,該公司的産品迅速被人們所熟知,並在天水當地迅速形成一股種植航太蔬菜的熱潮。目前,該公司已經在甘肅等25個省區建立試驗示範基地(點)163處,示範推廣到甘肅、陜西、青海、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累計推廣186萬畝,實現農業産值81億元,促進農民增收17億元。楊淩農高會成為企業和農戶之間的致富橋梁,促進了企業和農戶的“雙贏”。

  楊淩農高會作為匯聚、展示、交流、推廣國內外最新農業科技成果的重要平臺,取得了豐碩成果。僅剛剛閉幕的第二十一屆農高會,就集中展示了7500多項農業科技成果及先進適用技術,發佈最新農業科研成果及專利1450項,接待國內外各界代表和群眾165萬人次,簽約投資及交易總額達1007.8億元,再創歷史新高。農高會舉辦21年來,已累計吸引了7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我國31個省市區的上萬家涉農單位、2300多萬客商與群眾參展參會,累計促成投資和交易總額達到5400多億元,産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國際化是楊淩農高會的另一個顯著特徵。自2005年起,楊淩農高會每年舉辦國際農業合作周、現代農業高端論壇、中外農民創業論壇、國際農業圓桌會議、中外農業投資項目推介會等10多項國際合作交流活動,來自全球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官員、企業高層、農場主等人士參展參會,他們帶來了國外先進的農業生産技術、品種和資訊,在引進、吸收、推廣世界先進農業技術成果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第二十一屆楊淩農高會,更是搶抓機遇主動融入國家加快建設“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及時舉辦了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農業專題展、絲綢之路經濟帶合作懇談會和首屆新絲路農業物聯網發展大會等一系列活動。“絲綢之路”元素,在楊淩農高會上大放異彩,收到良好效果,受到各方好評。通過本屆農高會,使我國與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農業合作交流不斷加深,楊淩農高會的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楊淩示範區以農高會、西部(楊淩)農産品暨農資交易會為重點,不斷發展壯大品牌展會,培育壯大會展産業,進一步提高農業展會的國際化、市場化和專業化水準,逐步把楊淩農業展會辦成國際知名、全國最具影響力和最受農民歡迎的農業科技盛會,更好地為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發展服務、為農民增收致富服務。

  楊淩示範區黨工委書記郭社榮表示,面對新的歷史機遇,楊淩將繼續高舉“農”字號旗幟,堅持履行國家使命和加快自身發展“兩手抓”,努力把楊淩建成乾旱半乾旱地區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中心、農技推廣服務的重要載體、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和國際農業合作的重要平臺,讓楊淩現代農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花朵,結出更多甘美的果實。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