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何守著金飯碗卻要飯吃?

  • 發佈時間:2015-05-05 01:30:5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陳夢陽 王 瑩

  ■第二看臺

  中央級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大部分流向省外,高校科技成果閒置嚴重……在遼寧,相當一部分科研院所、高校科研成果不能就地轉化,而是流向東南沿海省份,使得遼寧的科技創新工作某種意義上“守著金飯碗要飯吃”。

  “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4年未就地轉化

  今年初舉行的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甲醇制取低碳烯烴”項目摘取了本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目前這一技術已經許可了20套工業裝置,預計可新增産值1200億元,然而卻一套也未落戶遼寧。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副所長梁波對這一技術未能就地轉化扼腕嘆息。早在2011年8月,梁波就和時任中科院瀋陽分院院長的包信和院士、大連化物所副所長王華研究員一起,提出“關於在遼寧推進甲醇制烯烴技術産業化的建議”,卻一直沒有實現。“關鍵是,遼寧完全有能力讓這項科技成果産業化,對遼寧的經濟也是有好處的。”他説。

  據調查,中科院在遼寧有6個研究所。這些研究所科研能力強,科技成果轉化率高。當初這些研究所設在遼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這些所的研究方向更貼近遼寧的産業結構,然而,它們的成果並未能在遼寧省內得到充分利用。

  國家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遼寧就地轉化方面遇到的問題同樣存在於高校中。臺盟遼寧省委2014年調研顯示,2008年—2012年,遼寧高校僅獲獎科技成果就達1345項,但僅有470項科技成果實現轉化。

  政府、企業存在意識桎梏

  不少科研院所負責人和科技研發人員指出,與東南沿海地區相比,遼寧各級政府在科技成果産業化方面的服務意識還有差距,不少地方對科技創新的重視還停留在口頭上。

  遼寧是國有企業比較集的地區,由於體制、機制問題,在與科研機構合作或購買科技成果時,最先考慮的往往不是合作或成果本身的實用性和潛在價值,而是將風險防範放到第一位。一位國有大企業負責人的心態很有代表性——如果購買一項成果後沒有成功産業化或産業化後效益不如意,那會不會被指責造成國有資産流失呢?

  據了解,一些科技成果出來後,有關人員專門到遼寧的一些國有大企業去推廣,可企業決策要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定下來。而南方的民營企業都是主動到府來要技術,並且當場就可以拍板購買。

  政府推動、産學研合作跑完“最後一公里”

  專家指出,科技成果轉化不暢的問題不僅在遼寧存在,在全國許多地區同樣存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必須進一步更新觀念,採取超常規的舉措,打破體制機制障礙,暢通“産學研用”渠道。

  2015年1月底,遼寧省科技廳、教育廳等六部門聯合出臺了《關於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意見》。對省屬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的科技成果轉讓、許可、作價入股以及對科技人員的獎勵方面,大大放寬尺度。

  2012年,以東北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為核心,聯合寶鋼、鞍鋼、武鋼、首鋼四大鋼鐵企業,中國鋼研集團、中科院金屬所兩家科研院所以及上海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共同組建了“鋼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兩年多來,中心牽頭的高品質硅鋼薄帶鑄軋等關鍵技術、第三代核電主管道、高強韌汽車板等高端鋼材開發取得重大突破,獲得國家級獎勵8項,多項技術已在鞍鋼、南鋼、寶鋼等企業得到推廣應用。

  “中心的組織機構讓高校科技創新打破了傳統的個體、封閉、分散的方式,校企科研院所強強聯合,科技創新上、中、下游更加貫通。科技創新的活力更強了、成效也更加顯著。”東北大學副校長左良説。

  (據新華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