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調研稱:資本下鄉面臨三大難題

  • 發佈時間:2015-04-20 07:33: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樊江濤 趙嬌瑩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於中國青年報記者在邢臺、邯鄲等地採訪時注意到的“下鄉資本有實力爭地沒能力種田”現象,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賀雪峰表示,這種情況在全國並不鮮見。

  據介紹,賀雪峰帶領的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平均每天都會有10個研究人員在農村搞調研,範圍覆蓋全國各地。

  根據自己和同事在全國的調查,賀雪峰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工商企業流轉土地後非糧化比例高得驚人;資本下鄉種田成功的例子很少能見到;在適宜耕種的地方沒看到土地拋荒,看到的卻是下鄉資本和農民爭田種……

  “雖然資本下鄉流轉土地目前佔全國流轉土地的1/10左右,但現在這個勢頭特別糟糕。”對此,賀雪峰不無憂慮,“這樣持續下去,再過5年,我覺得就是大事情。”

  資本下鄉普遍不種糧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針對資本下鄉,曾有專家表示支援並鼓勵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産業鏈上游、下游那些適宜産業化、規模化與集約化的産業。同時他也表達了對“工商資本進入與土地要素密切相關的種養環節”的擔心——這會加速土地非糧化、非農化,最終會擾亂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有統計數字顯示,隨著近年來工商資本進入我國農業的趨勢日益明顯,一些下鄉資本在投資農業産業鏈上游、下游那些適宜産業化、規模化與集約化的産業的同時,正在大舉進入與土地要素密切相關的種養環節。這引起專家的擔憂。

  據農業部統計數據,截至2014年6月,全國土地流轉面積達3.8億畝,其中流入工商企業的為3864.7萬畝,佔1/10。而流入面積呈逐年上升趨勢,2012年流轉入企業的土地面積比上年增長34%,2013年比上年又增長了40%。

  據遼寧當地媒體近期報道,遼寧全省有1266個工商企業參與土地流轉,面積達144.37萬畝,佔全省土地流轉總面積的12.9%,涉及承包農戶16.1萬戶。

  在另一農業大省河南,同樣近期有媒體報道,土地流轉在平穩遞增的表像背後,內在的流轉結構也在悄然調整。

  據河南省農業廳統計,該省土地流轉從2009年開始加速,目前流轉總面積3393萬畝,佔家庭承包經營土地的34.8%。2011年至2013年的監測顯示,流轉總面積年均增長率5%,而農戶流轉面積的年增長率下降,企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等新主體的增長率始終保持在40%以上。

  賀雪峰在華中某地調研時發現,當地推動土地流轉搞土地産權交易所,但是幾乎沒有流轉土地用於種糧。而他所在的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調查,工商企業流轉土地後非糧化比例高得驚人。

  經營成功案例很少見

  下鄉資本為什麼不種糧?賀雪峰對此的回答是:資本下鄉種糧沒優勢。

  在賀雪峰看來,資本下鄉種糧沒優勢的第一個原因是,其進行規模經營支付給農民的土地租金一般要遠高於農戶自發土地流轉的租金:“資本下鄉種田就要從農民那裏租來耕地,且租來的耕地必須連片適宜規模經營。租來連片耕地,租金必須以連片耕地中最不願土地流轉出去農戶所要租金為基準。”

  據他調研,在全國範圍內,由於資本大舉下鄉種田推高了土地租金,“高的達到1000元/畝/年,甚至更高”。

  雖然我國農業糧田的種植結構南北方存在差異:南方地區種水稻,中部地區一季水稻一季小麥,在北方地區則一季小麥一季玉米。“但是種兩季的種植模式,一畝地的年純收入也就是在1000元左右。”他強調,“這還是在收成好的時候——沒有出現人為投入勞動不負責任或者自然災害造成的減産。”在目前地租過高的情況下,租地經營的下鄉資本種糧,難有利潤空間。

  賀雪峰認為資本下鄉種糧沒優勢的第二個原因則在於:資本下鄉進行規模經營,要麼雇工,要麼提高機械化程度。

  提高機械化程度意味著更高的固定資本投入,雇工就要支付工資。農業生産的週期長,田間管理是十分細碎、無法標準化且難以計量的,雇人管理的成本極高。農戶種田,自己種自己的田,責任心強,利用茶余飯後時間即可以完成大部分田間管理。資本雇他們進行田間管理卻必須按市場價格支付工資,“因此,當農戶種糧食可以賺錢時,資本種糧卻沒有不虧本的”。

  種糧沒有比較優勢,下鄉資本是否擅長種植具有比較優勢的經濟作物?賀雪峰的答案同樣是否定的。

  糧食等大宗農産品價格相對穩定,國家對糧價有保護性政策。種糧的低風險與低收益相匹配——農戶種糧很難賺到很多錢,但一般也虧不了本。

  “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等大宗農産品有很大差異,种經濟作物的高風險與其可能的高收益同樣是相互匹配的。”經濟作物品種多樣,但市場供求關係也不穩定,價格波動大,價格高時,种經濟作物可以大賺,價格低時,种經濟作物又會大賠。

  “由於下鄉資本較種植大戶可能有更大的與市場對接的能力,因此大規模進入到經濟作物種植領域可能有能力將之前經營經濟作物的大戶打垮。”但資本與資本之間的競爭,導致經濟作物産量過剩,供求關係的價格規律發揮作用時,將導致下鄉資本血本無歸。

  與全國各地資本前赴後繼下鄉搞規模經營的的熱情一直不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賀雪峰及相關研究人員的調查中,幾乎所有搞規模經營種糧的下鄉資本都虧損。而他所在的研究機構到各地農村調查,也很少見到資本下鄉經營成功的案例,特別是那些直接從事種養業的企業。

  資本農民“爭”地矛盾加劇

  4月16日,賀雪峰在中國農業大學做了題為“為誰的農業現代化”的講座。“本來的題目是‘農民工回不回得去農村’,被認為太‘土’,就講了這個‘洋’一點的主題。”但在他看來,其實兩個題目的主旨都一樣——“就是都要強調小農經濟很重要”。

  賀雪峰認為,在全國各地資本紛紛下鄉種田情況下,地方政府要對此引起足夠重視:不但不該“鼓勵”,而且要“設限”,以保護小農經濟。

  他解釋説,目前我國有兩億多農戶,有兩億多農業勞動力,有6億多農村人口,有2.6億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工。當前我國的國情是,中國還有9億需要依託農村和農業的農民。而巨量的農民進城,只能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也就是説,在當前乃至未來很長一個時期,農業對於兩億多農戶、9億農民,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他看來,當前乃至未來很長一個時期,農村面臨的不是無人種田的問題,而是有人無田種的問題。

  在調研中,賀雪峰發現目前出現的拋荒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高寒山區,“這些山地缺少灌溉、土質貧瘠,本來就不適合種莊稼,而應退耕還林”。另一種情況則是,由於原來的集體灌溉設施解體了,使一部分土地成為了灌溉死角,“十種九不收”,“這種土地農民不願意耕種,下鄉資本更不會去種”。

  賀雪峰強調,從他在全國看到的情況,除去這兩種情形,凡是適宜耕種的土地都有農民種。

  而在很多地方,隨著資本紛紛下鄉種田,資本和農民“爭”地種的矛盾正在加劇。“目前城市積累了巨量過剩資本,一旦可以自由下鄉,那真是如洪水猛獸一樣,後果不堪設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