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技創新的公共治理

  • 發佈時間:2015-04-17 01:31:0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關於科技創新的公共治理,我有四點想法。

  第一個想法,經過30年改革,中國的科學技術問題已經從管理階段進入了治理階段。這裡有兩層含義:一是科學和技術,尤其是科學,已從象牙塔走向世俗,成為創造世俗財富和造就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這帶來的是各種利益的涉入和關聯,但也帶來利益合謀的風險,例如科技與産業在某一項目上的合謀可能帶來社會公共利益的受損。政府、科技界、産業界和社會公眾形成了四方相互博弈的“行動者”框架,需要使用治理的理念和手段,來均衡和調整多元化的利益。第二個含義,每一個行動者的內部仍然是分化的。例如在科技界,即使是同一個學科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其專業觀點、技術路線甚或利益也是分化的;政府部門之間也經常存在不同的觀點和利益。形成共同的利益和行為方式,形成發展利益的“最大公約數”,需要治理的理念。

  第二個想法,治理不應僅僅停留在理念和口號的層面,應儘快落實到法治、規則和程式上。這一點歐洲有大量的治理經驗案例。隨著現代資訊傳播技術的廣泛應用和社會公眾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尤其要關注在一些重大議題上社會公眾(或者説外行)的態度。通過治理制度和體系的設計,主要目的應當是在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議題上,在治理的制度框架內形成政府、産業界、科技界和社會公眾的利益溝通、相互妥協和社會共識。

  第三個想法,我國公眾參與的能力亟待提高。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做了大量針對科技議題的公眾調查,發現公眾參與各類科技議題的熱情非常高,但對這些科技議題的專業知識了解很少,導致參與能力不足。與此同時,參與的渠道和程式沒有法制化的保障,參與的意見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反饋,導致在某些重大敏感議題上出現社會的分裂甚至衝突。這需要在重大科技議題上加強溝通,幫助公眾理解和支援新技術的應用。

  第四個想法,應該重新定義決策效率、決策成本的概念和核算方式。有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公眾參與治理可能會大大增加決策成本、降低決策效率,因為決策成本是時間、人力、資金的加總。但進入治理時期後,決策的成本函數中又增加了社會影響的成本。在缺乏充分溝通基礎上做出的決策,往往會導致意想不到和不願看到的社會後果,而“好的治理”(又稱為“善治”)卻是避免這一後果的基本手段。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