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京津冀藍皮書:建三地人口資訊平臺

  • 發佈時間:2015-04-16 14:30:0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天上午,由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15)——協同創新研究》發佈會在京舉行。

  藍皮書指出,目前,人口、城市功能過度集聚、行政分割、公共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是影響和制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原因。建議儘快構建京津冀跨省市公共服務分擔與統籌體系;建立京津冀人口流動資訊交流監測平臺,實時交流三地人口流動資訊,對現有交通基礎設施進行整合與對接。

  同時,京津冀大數據研究中心也於今天正式成立,將致力於運用大數據思維,對京津冀區域數據進行深入挖掘分析。

   制約·公共資源

  配置不均衡

  應建跨省市統籌體系

  藍皮書稱,京津冀集聚了全國最優質的教育、文化、醫療、科技等資源,近年來區域整體公共服務水準逐漸提升,但三地公共服務的落差較大,影響了要素流動、功能疏解和協同發展。

  三地公共資源配置不均等,是由地方經濟發展水準和財力差距過大造成的。公共資源配置與現有的“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直接相關,與地方間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尚不完善有關。

  建議:藍皮書建議,公共服務領域的協同創新,應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現行的財政體制,完善橫向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根據區域功能、區域人口和面積等客觀標準,建立公共服務共建共用機制,構建京津冀跨省市公共服務分擔與統籌體系。

   制約·交通

  需通過“聯”促進“流”

  報告指出,京津冀區域交通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城市群內城際間交通運輸結構單一,鐵路運輸能力不足。超大城市市內軌道交通密度不夠,市郊鐵路發展不足;交通建設缺乏統一規劃,城市間缺乏直接運輸和微迴圈,區域機場群、港口群之間缺乏分工協作,多種運輸方式間更是銜接整合不夠等。

  建議: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對現有交通基礎設施進行整合與對接,通過“聯”促進“流”。例如加強超大城市市內軌道交通與市郊鐵路建設,實現區域內大中小城市互聯互通。促進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交通樞紐相互對接,提高交通通達性和和服務水準。同時,構建“一小時”交通圈、半小時通勤圈,實現區域公交一卡通、客運服務一票式、貨運服務一單制。加強區域內國際機場群建設,打造一個區內整體的 “分佈式大機場”。

   建議·人口控制

  搭三地資訊交流

  監測平臺

  長期以來,京津冀地區的人口問題一直受到關注。特別是作為區域內特大城市的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近年來的外來人口急劇膨脹。

  藍皮書指出,京津兩地外來人口持續增長既有市場原因也有政府原因,此外,超大城市落戶由多部門審批,準入條件與規模調控之間缺少有機聯繫,也是造成超大城市人口規模調控困難的原因之一。

  建議:針對京津冀超大城市的人口調控,應建立京津冀人口流動資訊交流監測平臺,實時交流三地人口流動資訊,並對人口調控政策實施的效果進行監測。

  此外,人口管理調控涉及面廣,需要有一個綜合協調部門承擔這一工作,該機構主要職能包括制訂每年三地人口指標分配方案等。同時,短期內,對於京津兩個超大城市,應繼續發揮戶籍在人口調控中的作用,通過推進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漸降低京津兩地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

  制約·水資源

  供需矛盾加劇

  藍皮書指出,京津冀區域尤其北京市、天津市水資源重度短缺,水資源供需矛盾加劇,地下水嚴重超採。京津冀各大流域水生動物數量明顯減少,且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同時,由於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線建設相對滯後,水體納污能力接近極限。

  就北京而言,從供給角度看,北京市多年(2001-2013年)平均水資源量為24.8億立方米,但用水總量在35.4億立方米左右,用水缺口約10.6億立方米。

  由於北京市地鐵、地下管線及其他地下空間(如人防工程)等設施建設,中心城區地下水“庫容”減少,地下水超採與地面水空間的縮減,加劇了水生態系統的不穩定性與水環境的脆弱性。

  北京地下水水位每年以1.1米的速度持續下降,從1999年到2013年已經降了20多米。

  建議:成立京津冀區域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協作委員會;建立專項基金,探索建立“橫向”與“縱向”相結合的財政支援體系;劃定紅線,保障生態安全;共建區域“碳交易”市場;積極發展生態教育旅遊與生態文化創意産業,提高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

  機會·新能源

  賦存豐富 可多元化利用

  藍皮書指出,預計2015~2050年,京津冀地區年能源消費總量仍將持續增長,依靠以煤為主的傳統能源難以為繼,必須走多元化的能源發展道路,需要大力開發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

  京津冀地區新能源賦存豐富,應在京津冀地區全面推行太陽能入戶、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核堆供熱工程。

  建議:儘快建立生態環境共建共用機制,包括:統一規劃建設區域生態體系,劃定資源上限、環境底線和生態紅線;共建國家級生態合作示範區;儘快建立碳排放權、排污權的區域交易市場等。

  此外,還應明確城市增長邊界,構建環京津冀城市群森林圈。設置綠色隔離帶,保持合理的生産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比例。對大氣、水污染進行分區控制,建立區域風沙防禦體系。在北京六環和城市外環建設環京森林帶,建設一批環京國家公園。(記者 王妍 李文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