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收藏藝術品:別只信經驗

  • 發佈時間:2015-04-15 05:33:0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前不久,沸沸颺颺的《功甫帖》事件有了最新版本。收藏家顏明在他的新浪部落格發表公開信稱,上海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的專家一致認為,該藏品作偽水準不高,並提出了幾點看假的原因。《功甫帖》是2013年9月由藏家劉益謙以5037萬元人民幣從紐約蘇富比拍得,此後便一直陷於真假之爭的漩渦。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藝術品市場逐漸成為繼證券和房地産之後又一投資熱點,藝術品産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但與此同時,藝術品市場亂象叢生,“拍假”和“假拍”屢屢出現,假貨、贗品充斥市場,嚴重影響和制約了我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

  “當前國內藝術品市場的混亂,是由‘鑒定之亂’引起的。”國家質檢總局原副局長、中國檢驗檢疫學會會長魏傳忠説,而造成鑒定市場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藝術品鑒定過度依賴“經驗鑒定”,即憑藉鑒定師的經驗進行真偽判斷。

  大量事實證明,“經驗鑒定”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和主觀性直接影響了藝術品真偽判斷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即便是國內最知名的鑒定大師,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數年前,多名頂級鑒定專家竟然為一件“金縷玉衣”開出了24億元的評估天價,事後證明是造假者自製,以致相關銀行損失5.4億元資金。

  如何有效地遏制藝術品鑒定亂象?魏傳忠認為,亟待構建一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這一提議得到了有關專家和眾多檢測機構的響應。不久前,中國檢驗檢疫學會與雅昌文化集團等29家專業檢測機構簽署合作協議,旨在共同建立“以科技鑒定為基礎,以經驗鑒定為借鑒,以標準計量為依據,以認證認可為手段,以檢驗檢測為依託,以資訊化為平臺,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

  “科技鑒定為基礎,專家目鑒為借鑒,將打破藝術品市場沒有行業標準、專家説了算的局面。”《藝術品鑒證》雜誌執行主編董大巍説。

  具體而言,鑒證一件藝術品,首先要通過現代科學檢測技術來説話。比如鑒定一件唐伯虎的作品,可以先通過儀器檢測,看紙和墨是否是明代時期的産品,如果檢測出來是清代時期的産品,就可以直接證偽;過了科技檢測這一關,專家團隊才可以憑經驗分析作品的風格和筆墨,判斷是否是唐伯虎的作品。

  “每一幅作品,我們都會通過科技手段對多個局部的紙張纖維結構、墨水與紙的附著狀態進行記錄,這可以説是作品的DNA。通過科技檢測的數據將會進入雅昌文化集團的數據庫。”雅昌藝術家服務中心副總經理申小波告訴記者,兩年來,雅昌鑒證已簽約1000多位藝術家,對3萬多件作品進行了鑒定。“這個數據庫是向社會免費開放的,今後,只要市場上再出現其中某幅作品,只要與數據庫一比對,就可以確認真假。”申小波説。

  據了解,按現行規定,當藝術品買賣發生糾紛時,無論是機構還是專家,他們的鑒定結果都不會作為證據被法庭認可。但董大巍透露,質檢總局組織的鑒證體系,其鑒定結果將可以作為法庭證據,從而具備司法效力。

  如何進一步規範和完善我國藝術品鑒定體系?魏傳忠建議,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促進形成質檢、文化、公安、工商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分工負責、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只有解決了‘鑒定之亂’,才能把我國藝術品市場推向‘品質時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