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高科技有助遏制藝術品鑒定亂象

  • 發佈時間:2015-03-23 07:20:41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南方收藏眼

  “要有效遏制藝術品鑒定亂象,就必須構建一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具體來説,這一體系首先要以科技鑒定為基礎,以經驗鑒定為借鑒。”日前,在由國家質檢總局、中國檢驗檢疫學會舉辦的一場座談會上,質檢總局原副局長、中國檢驗檢疫學會會長魏傳忠上述這番話在國內的藝術品投資收藏界一石擊起千層浪。

  有人認為,這是質檢部門對當前混亂的藝術品鑒證市場的公開亮劍,該體系的建成和推廣,無疑將對今後整個藝術品交易市場形成深遠影響;也有人認為,科技鑒定和經驗鑒定在藝術品領域的爭鋒由來已久,在科研界還沒有推出更多新的技術之前,要動搖整個鑒證市場現有以“經驗”為主的話語權體系或許尚待時日,與此同時,在暴利的趨勢下,造假集團與科學鑒定的賽跑永遠都不會停歇,如何保證科研成果不被“壞人”先人一步地轉化為造假利器,也是一場殘酷的現實挑戰。

  ●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目標

  構建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

  當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規模已接近4000億元,隨著中産階段投資藝術品的熱情不斷升溫,未來十年還將迎來更大幅度的跨越式發展。

  數年前,梅摩藝術品指數聯合創始人、著名經濟學家梅建平便已斷言,在整個投資市場,藝術品市場未來將成為可以跟股市、樓市並駕齊驅的“第三極”。正因如此,藝術界、投資界和金融界的人士,一直在想方設法地推動國內藝術品金融資産化,由此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財富高凈值人群把中國書畫、瓷雜、油畫和當代藝術等當前國內市場交易的主力品種當成個人和企業資産配置的重點對象。

  不過,正如魏傳忠所指出的那樣,當前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雖然在高速發展,但同時也是問題重重。在火熱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每年都會出現大量“拍假”和“假拍”現象,與不斷刷新的價格指數和成交規模指數相比,整個藝術品流通産業和經營體系的誠信缺失,同樣讓人觸目驚心。社會各界圍繞大藏家劉益謙從國外拍得的蘇軾《功甫帖》展開的真偽大討論,至今仍未能有權威專家或機構一錘定音。而數年前,五名頂級鑒定專家為一件造假集團製作的“金縷玉衣”開出24億元的天價評估、從而幫助造假集團順利從銀行機構騙貸5.4億多元的惡劣事件,亦至今仍在反照著業界的良心。

  鑒定和評估這兩大基座體系的缺失,一直在嚴重阻礙著國內藝術品金融資産化的進程。一位不願具名的金融界人士對南方日報記者表示,就目前的市場而言,不管是哪個部門,腳踏實地地推動現有鑒證體系的不斷完善和規範,必定都是一件可以讓所有業界人士“行注目禮”的大事。

  日前在北京召開的這場以“構建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為主題的座談會,實際是以魏傳忠等8位政協委員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提出的一份提案為契機的。這份提案,把當前國內藝術品市場的混亂直接歸責於是由“鑒定之亂”引起的,而造成鑒定市場混亂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藝術品鑒定過度依賴“經驗鑒定”,只憑藉鑒定者的經驗進行真偽判斷。該提案進而提出,要解決藝術品市場的種種問題,就必須大力實施國家品質基礎建設,強化計量的基礎作用,強化標準的規則作用,強化認證認可的橋梁作用,強化檢驗檢測的服務作用。唯有如此,才能實現藝術品市場的正本清源,還藝術品以聖潔。

  在這次座談會上,魏傳忠更為直接地指出,“質檢部門具有技術和人才優勢,並在産品品質監管工作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質檢監管模式。”

  “這場會議的召開標誌著,質檢部門將以一股全新的力量正式介入到國內的藝術品鑒定市場。”中山大學古典文獻學博士、收藏家、文物鑒定學者梁基永對南方日報記者坦承,最終能否對整個市場發揮主導性作用,則需要觀望。

  實踐

  越來越受關注的鑒證備案

  實際上,魏傳忠所説的“鑒證品質溯源體系”,國家文化部早在兩年前已開始探索。而作為首批試點單位之一,雅昌藝術網發起的中國藝術品鑒證備案,已經在國內藝術品交易市場的當代板塊具有一定影響力。

  2013年3月,根據國家發改委提出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和要求後,國家文化部在杭州召開藝術品市場鑒定管理工作會議,確定了北京、浙江、江蘇、湖南、山西、廣東六地作為首批試點省市,引發關於藝術品鑒定問題的再次討論。2個月後,雅昌被確定為北京市鑒定工作試點單位之一。由於雅昌藝術網是面向全球的中國藝術品門戶網站,因此,其發起的中國藝術品鑒證備案,從一開始就覆蓋到了全國。

  “雅昌發起的中國藝術品鑒證備案,目的是給當代藝術品發一份‘身份證’,而發證前,自然要先建立一套對應的資訊檔案。”作為該鑒證備案在嶺南藝術圈最早的推動者,知名藝術品鑒定專家、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何文發告訴南方日報記者,這套資訊檔案,實際是從藝術品源頭出發,對書畫作品進行作者本人眼學鑒定、高清圖像採集、作品DNA數據提取、數據存儲備案、國家版權局登記備案等措施,為每一件藝術品建立唯一、權威的“身份證”資訊,保障中國藝術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同時,將所有鑒證資料整理分類入庫,建立中國藝術品鑒證數據庫並提供全球查詢平臺,真正保障中國藝術品傳承有序。

  記者從雅昌方面了解到,雅昌在第一次提出自己的鑒證備案“暢想”時,即得到全國數百位一線藝術家的支援。在廣東,除了在第一期就踴躍參與的著名畫家楊之光外,陳永鏘去年也首次對市場上流通的部分個人作品進行了鑒證備案。“另一位藝術家張東,馬上也要啟動同樣的作品鑒證備案。”何文發透露。

  參與這項鑒證備案活動的收藏家,其藏品將獲得由主辦方提供的《鑒定證書》和《備案證書》:《鑒定證書》證明這件作品經過藝術家本人和雅昌共同認證,是真實的;而《備案證書》則證明該作品存在於雅昌的備案數據庫,不管以後流通到哪,都是可以溯源的。為了確保證書不被偽造,發證方還專門引入六項最新的高科技防偽技術,譬如定制證券紙,採用隱形可變熒光防偽碼,使用RFID射頻電子標簽、防偽版紋和開窗安全線等。

  “但所有這些,針對的對象都僅限是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何文發説,系統針對過世藝術家作品的鑒證備案,國內尚無機構在做。

  爭議

  高科技能否發揮基礎性作用

  事實上,運用高科技來鑒定藝術品在業界引發的爭論由來已久。

  浙江大學是國內較早介入到藝術品科技鑒定的高校,介入的原因與中國檢驗檢疫學會並無區別,即“目前國內書畫文物市場十分活躍,但書畫鑒定主要以經驗作為依據,缺乏科學與實證的明晰過程,以致出現許多誤鑒、假鑒、訟鑒,使書畫文物鑒定的權威性受到質疑”。因此,該校期望能夠借助自身雄厚的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資源,調動內部藝術學、材料學、電腦、文博、歷史、文獻等學科,對書畫文物鑒定進行系統的、深入的研究,建立中國書畫文物鑒定研究的嶄新平臺。

  2005年6月,該校便成立中國書畫文物鑒定研究中心,但在機構的性質定位上,一直僅限于學術研究,並沒有介入到市場運作。

  當時,針對社會爭議最多的書畫鑒定,浙江大學校長潘雲鶴就作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把文物鑒定比喻成醫生出診,以前醫生看病靠聽筒,靠經驗,現在即使再有經驗的醫生也需要醫療器械的輔助,幫助診斷,書畫文物鑒定也是一樣。

  不過,對於科技到底能夠對鑒定發揮基礎性作用還是輔助性作用,潘雲鶴強調:“將高科技系統介入書畫文物鑒定,並不是取代傳統的書畫鑒定方式,也不是由技術甄別提供判斷結論,而是形成由專家與科學相結合的檢測方法,使判斷更加科學。”

  與潘雲鶴的觀點截然不同的是,魏傳忠認為,質檢部門推動的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首先要以科技鑒定為基礎,以經驗鑒定為借鑒。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利用現代科學檢測技術可以準確地檢測附著在藝術作品材料深處的多種資訊而進行識別。而以經驗鑒定為借鑒,旨在由經驗鑒定提出“大膽設想”,為科技鑒定提供判斷參考,實現經驗鑒定和科技鑒定的高度融合。

  不過,記者採訪的多位鑒定界人士承認科技手段在文物鑒定中的應用大大地提升了鑒定的準確率。“不同的手段都有其優勢和短板,並無必要去強調哪種手段應該發揮基礎性作用。”何文發認為,“多一種手段,就多一份證據。”

  問題

  造假與科學鑒定的賽跑不會停止

  讓收藏界詬病最多的是,雖然科學家的鑒定新技術頗有成效,但造假集團對這些新技術的攻關和模倣學習也從來不會落後。甚至每當學術界開發出一種新的鑒定技術或系統,這些新的技術和系統就會馬上反過來推動造假産業對自己所使用的技術進行全面的更新換代,從而幫助造假集團生産出更逼真的偽作出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現在很多藏家,尤其是重要的博物館,對自己的藏品保護都非常嚴格。何文發對記者説,任何的科學技術,在作出自己的結論前,都必須將自己檢測和統計出來的數據,與一定的參照係進行對比,由此得到最終的鑒定結論。由此可見,科學儀器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是由其自身所依賴的數據庫所決定的。當前全球範圍內散落和流通著的中國藝術品無論從種類上,還是從數量上來説,都多如繁星。就拿目前市場份額最大、鑒定難度也最高的中國書畫來説,哪怕是舉全國之力來建立一個數據庫,這些數據反映的也可能只是全部藝術品當中的一部分。那麼,從這部分藝術品身上獲得的數據資訊,又如何去求證那部分藝術品的真假呢?

  何文發也認為,高科技是一把雙刃劍,造假與科學鑒定的賽跑永不會停止,有些技術研究和開發出來,一方面會促進文物鑒定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一旦被“壞人”利用,就會淪為造假集團生産更“完美”的偽作的利器。

  “此外,一旦科技鑒定與發證聯繫起來,就會帶動形成一個龐大的鑒定市場。如何防止權力尋租,保證科學儀器的操作者不會像那些出假鑒定的專家一樣因為利益誘惑而説假話,同樣是一個亟待研究的課題。”著名策展人、藝術市場的觀察者梁克剛先生則認為,珠寶鑒定市場存在的亂象也可能也會出現在我們將來要建設的藝術品鑒證體系裏邊,我們必須提前預警,加以防範。

  ■相關

  政協提案吁建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

  國家質檢總局有關部門將給予技術、人才支撐

  南方日報訊 (記者/歐志葵)日前,“構建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座談會在北京舉行。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出席座談會,並見證中國檢驗檢疫學會與雅昌文化集團等29家專業檢測機構合作協議簽署儀式。記者獲悉,今年兩會期間,中國檢驗檢疫學會會長魏傳忠等8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一份《構建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促進藝術品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提案,建議“構建一個以科技鑒定為基礎,以經驗鑒定為借鑒,以標準計量為依據,以認證認可為手段,以檢驗檢測為依託,以資訊化為平臺,並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

  鑒定制約藝術品市場發展

  藝術品鑒定的局限嚴重制約著藝術品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魏傳忠委員指出,造成鑒定市場混亂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藝術品鑒定過度依賴“經驗鑒定”(也稱“目鑒”),就是憑藉鑒定者的經驗進行真偽判斷。大量的事實證明,鑒定師“目鑒”的有限性,決定了其經驗判斷的局限性。

  根據上述提案,“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的特定內涵是指被世界公認的“四大品質基礎”,即計量、標準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

  以科技鑒定為基礎

  如何構建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魏傳忠認為,在藝術品市場迅猛發展和藝術品鑒定市場亂象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環境下,構建一個以科技鑒定為基礎,以經驗鑒定為借鑒;以標準計量為依據,以認證認可為手段;以檢驗檢測為依託,以資訊化為平臺,並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顯得十分急迫和緊要。

  首先,以科技鑒定為基礎,以經驗鑒定為借鑒。科技鑒定與經驗鑒定二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共同構成一個證據鏈。此外,目前沒有任何一項科技能夠完全鑒定出藝術品的真偽,因而經驗鑒定作為一種沿襲數千年的鑒定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以標準計量為依據,以認證認可為手段。

  第三,以檢驗檢測為依託,以資訊化為平臺。要借助認證認可手段,引入司法公證與法律資訊服務,推行檢驗檢測機構合格評定制度,形成科學規範的藝術品鑒定體系。

  國家質檢總局將予支援

  在此次“構建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座談會上,國家質檢總局副局長張沁榮首先對構建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給予充分肯定。該人士認為,《構建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提案,不僅為規範和治理藝術品鑒定市場提供了新方法,也為質檢部門更好地服務於藝術品産業發展、維護文化消費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隨後,他提出,要加快構建藝術品鑒證品質溯源體系,總局相關司局和認監委、標準委要加大指導和扶持力度。要充分發揮中國檢科院、中國標準院、中國計量院和國家級質檢中心、檢測重點實驗室的龍頭作用,為該體系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人才支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