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內鬼”為何屢禁不絕?

  • 發佈時間:2015-04-15 02:31:18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一家之言

  最重要的原因是,銀行系統內監管缺乏外部推力,無法擺脫“老子”監管“兒子”的“窠臼”,使管理人員礙于情面,對發現的一些問題多以“內部消化”為主。

  銀行存款“被盜”案近期頻發,1月酒鬼酒瀘州老窖數億元銀行存款“失蹤”余波未平,1月底杭州聯合銀行42名儲戶又被盜9500余萬元,而據媒體昨日報道,武漢銀行系統連續7年、近5億存款丟失案近期開審,再次將銀行存款安全推上了風口浪尖。

  綜觀銀行系列存款“失蹤”案,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存款被盜案背後,都閃現著銀行“內鬼”身影,他們與犯罪分子裏應外合,通過偽造金融票證、私刻存款單位銀行預留印鑒、假扮銀行工作人員等非法手段輕鬆盜走存款。且銀行“內鬼”在其中充當極不光彩角色;如果沒有銀行“內鬼”提供作案“綠色通道”,即使再高明的犯罪分子也無法實施犯罪預謀,銀行存款也不會“不翼而飛”。

  銀行“內鬼”屢禁不絕,根源在哪?是銀行內控機制嚴重缺失、還是平時沒有開展相應監管?應該説,銀行各項內控機制相當健全,且各種形式稽核和檢查並不少見。那麼為何還是阻擋不了“內鬼”瘋狂進攻?

  最重要的原因是,銀行系統內監管缺乏外部推力,無法擺脫“老子”監管“兒子”的“窠臼”,使管理人員礙于情面,對發現的一些問題多以“內部消化”為主。甚至部分中高管為了不給自己業績“抹黑”,對一些員工犯罪苗頭或傾向採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息事寧人方式,大大降低了違法犯罪成本,對銀行員工違法犯罪缺乏震懾力。如武漢建設銀行江岸支行已發現工作人員違法犯罪行為,但支行負責人並未報警。

  此外,監管部門監管方式存在問題,監管履責多傾向銀行風險和高管操守監管,對商業銀行安全防範關注不夠,尤其商業銀行發生客戶資金失盜案件,對高管追責不到位。而銀行存款利率管制與社會融資之間形成巨大價格差異,在社會金融有效需求得不到滿足情況下,加之銀行之間存款競爭激烈,甚至靠拼關係、拼回扣等惡性金融競爭,為銀行“內鬼”犯罪提供了先決條件。

  因而,想要遏制銀行“內鬼”作案高發勢頭,除繼續加強銀行內部系統監管和監管部門監管之外,應引進外部監管力量,即打破銀行現有垂直管理現狀,實行地方審計、紀檢部門監管與銀行上級行雙重監管相結合方式,並完善社會立體監管體系,聘請社會監管員,把銀行一切經營行為置於全社會公開監督之下,讓銀行經營全過程“陽光化”,營造健康、良性、有序的金融競爭環境,剷除銀行“內鬼”滋生土壤。

  從制度上來看,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改革,也能夠減少不透明議價空間,破除社會融資與銀行存款利率之間雙軌制,消除利益尋租空間,使銀行以“貼息”、“佣金”等形式開展的不正當存款競爭行為壽終正寢。

  □莫開偉(財經評論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