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産業花開春滿“園”

  • 發佈時間:2015-04-14 07:29:42  來源:貴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走進産業園區 感觸工業強省脈動 ——寫在“六園行紀”系列報道開篇的話

  依託産業園區,我們走出了一條符合貴州實際、富有時代特色的新型工業化之路。

  2010年10月26日,貴州召開歷史上第一次工業發展大會,省委、省政府作出部署:大力實施工業強省戰略。

  貴州工業強省戰略強勢起筆!

  201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重點打造100個産業園區作為加快工業強省步伐、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的重要載體。此後,全省各地産業園區建設和發展風生水起,成為我省“後發趕超”的先行區、“四化同步”的主陣地、對外開放的大窗口、産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社會經濟發展的強勁增長極。

  2013年10月25日,全省第二次工業發展大會強調,堅定不移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大力推動貴州省工業發展實現轉型升級。

  在工業強省主戰略的引領下,貴州凝聚追夢力量、唱響奮進之歌,奮力開啟工業轉型升級的新征程,園區建設和産業發展不斷取得豐碩成果。

  2014年,我省産業園區的産業集聚效應更加明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從“起步建設期”步入“快速發展期”。省級30個重點園區明確升級路徑,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優的地方特色園區蓬勃發展,為支撐工業經濟增長夯實基礎。

  數據顯示,去年全省産業園區實現總産值6800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佔全省工業總産值的62%,新建標準廠房1070萬平方米。其中小孟、仁懷2個園區總産值突破500億元,20個園區總産值超過100億元。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我省實現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工業轉型升級涉及理念的轉變、模式的轉型和路徑的創新,是一個戰略性、全局性、系統性的變革過程。

  為此,本報編輯部策劃推出“六園行紀”系列報道,選擇小河-孟關裝備製造業生態工業園區、大龍經濟開發區、黎陽高新技術産業園區、水月産業園區、綏陽經濟開發區、金鍾經濟開發區等6家園區作為樣本,持續不斷追蹤園區成長的足跡,挖掘園區成長的亮點,探究園區成長的“煩惱”,力求從中管窺我省産業園區的真實面貌,精準觸摸園區發展的脈搏,廣納真知灼見,集聚各方智慧和力量,營造更加積極的輿論氛圍,助力全省産業園區更好更快地發展壯大。

  小孟 工業園區

  鼓足幹勁衝刺千億級 本報記者 向永東 周清

  小孟工業園,名聲在外。

  去年全省“100個産業園區成長工程”樣板示範園區評選,勇奪第一。

  驅車行駛在小孟工業園區內,窗外,明媚的不僅僅是陽光,更是一個個耀眼的企業:奇瑞客車、中航工業、海信電子……一個個知名的企業安靜立在寬闊的道路兩旁,像一顆顆匯聚著無窮力量的種子,讓人欣喜。

  2014年,園區實現工業産值538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234億元。新入園區企業27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新增13家。完成融資22.1億元,新增就業6600人。

  今天的小孟,將成績留在昨天,踏著春天的腳步,再次踏上征程。這一次,小孟工業園區有著一個更大的目標:2017年,建成全省首個千億級工業園區。

  兩年,如何建成千億級工業園區?

  小孟工業園區按照“大項目——産業鏈——産業群——産業基地”的産業規劃路徑,完善高端裝備製造業、大數據産業、醫藥大健康産業佈局,通過“成片推進、騰籠換鳥”的方式,助推轉型發展。

  目標倒逼,一場新的戰爭打響,小孟工業園區整裝出發。

  4月2日,小孟工業園區的安靜被排隊簽約的村民打破。村民們樂呵呵的笑容裏,傳達著對小孟園區擴容的支援。

  這,將是未來小孟工業園新的經濟增長點。

  小孟工業園區按照南拓北展和“北城南園”戰略,以建設工業園區和加快城鎮化建設為著力點,重點加快對已經規劃的2400畝北地塊和1700畝南地塊進行連片開發。

  一個新的小孟工業園區正在破土而出。

  貴陽市經濟開發區招商局正在緊鑼密鼓地為這片土地尋找新的“主人”。

  現在,以大數據外包服務中心、傳化智慧公路港為代表的大數據産業,以奇瑞客車、汽車零部件為龍頭的工程機械、汽車整車及零部件産業鏈的高端裝備製造業,以同濟堂、勤邦生物為代表的新醫藥和健康産業,正成為小孟工業園新的經濟增長極。

  高水準定位、高標準規劃、高品質建設、高起點發展、高水準服務,將是小孟工業園未來的新注解。

  小孟之“大” 本報記者 向永東 周清

  “如果説裝備製造業帶領小孟工業園區書寫了昨日的輝煌,那麼,小孟未來的發展藍圖上,大數據將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貴陽市經濟開發區招商局局長葉國強將大數據産業的發展,看作是未來拉動小孟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力量。

  小孟工業園區內,風生水起的大數據企業強有力地應和著葉國強的觀點。

  2014年3月,貴陽貨車幫科技有限公司註冊成立,正式落戶小孟工業園區。

  算不上“宏偉”的公司內,工作人員各自忙碌著。

  “貨車幫利用移動網際網路技術與傳統網際網路技術,正在整合升級一個萬億級市場的中國公路物流産業群。這是中國公路物流劃時代的項目。”總經理助理張瑩介紹。

  公司會客廳十多塊螢幕上,數據以十秒的速度迅速更新。螢幕上司機姓名、貨車資訊、裝貨地、目的地、聯繫電話等資訊一一顯示。

  貨車幫只是搭建了一個平臺,幫助司機找貨,幫助貨主找車,降低原始物流的空駛率和趴窩率。

  “貨車幫平臺上每天可提供上百萬噸的貨物。目前平臺上已經註冊的有16萬家貨主單位和70萬貨車司機。”張瑩説,註冊數據還在飛快增加。

  張瑩向記者透露了一個業內專家估計的數據:2014年,貨車幫平臺為中國節省200億元物流成本。

  離貴州貨車幫科技有限公司不遠處是另一家正在快速崛起的大數據企業:貴陽大數據及服務外包産業發展投資公司。

  2014年10月,以呼叫中心為核心業務的貴陽大數據及服務外包産業發展投資公司正式運營。短短幾個月的發展,呼叫中心500席位已經全部坐滿。

  公司副總經理高靜梅説:“6月,我們要坐滿1000席。基礎設施已經全部完工,招聘工作也在各大高校啟動。”高靜梅的語氣裏,信心十足。

  小孟工業園內,一家家大數據企業正在迅速發展,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正帶領著小孟工業園區駛向經濟發展的新“藍海”。

  金鐘 開發區

  産城景互動新樣本 本報記者 金艾

  4月3日,站在金鍾經濟開發區整體規劃的沙盤前,開發區工委副書記陳光洲激動地告訴記者:“現在的金鍾經濟開發區就是一座美麗的小城,一座致富的小城,一座新興的小城,也是一座希望的小城。”

  陳光洲興致勃勃地給記者介紹起金鍾經濟開發區的成長歷程:

  2011年1月1日,丹寨金鐘工業園掛牌,陸續引進了喜相聚食品、九鼎鋼結構等企業入駐。

  同年7月23日,丹寨金鐘工業園升級為省級經濟開發區,按照四代園區建設標準,打造以人為本、以企業為本、産城互動的“現代企業生態城”。

  2012年10月,開發區躋身貴州省“511”民營經濟示範園區。

  2013年,全省開發區發展水準綜合評價,金鍾經濟開發區在全省46個百億級開發區中排名第11。

  2014年,在全省園區綜合考評中,金鍾經濟開發區被列入全省十個樣板示範産業園區。

  經過短短4年的建設發展,金鍾經濟開發區已形成裝備製造、電子應用、特色食品、民族醫藥等主導産業。

  以興富祥為龍頭的機械裝備製造産業,形成了煉鐵→鑄造→機加→鈑金→光機→裝配→專用設備的全産業鏈,産業競爭優勢明顯。目前,金鍾經濟開發區機械裝備製造産業園已落戶上下游産業項目27個,建成投産23個。

  以俊建食品、黔丹硒業為代表的特色硒鋅食品加工業漸成規模,帶動10多萬畝茶葉、辣椒和硒鋅米基地建設。

  斯凱爾電子、桂榮電子、流金海拉、宏天電子、中斯龍科技等企業入園;欣紫鴻藥業、新科醫療科技、碘雅醫療器械、涵龍生物科技落戶,開發區逐漸形成“一個項目引進、多個項目關聯”的産業發展格局。

  2014年,開發區交上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完成固定資産投資62.34億元;完成工業總産值39.34億元。

  然而,在丹寨人的心中還有更宏大的藍圖:十三五末,開發區工業總産值達到500億元,財稅收入15億元以上,就業人數超過8萬人。

  抱團起飛 本報記者 金艾

  從去年底開始,貴州興富祥立健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彭洪富一直在忙著一樁“大事”。

  4月初,喜上眉梢的彭洪富告訴記者,大半年的忙活沒有白費,一筆“大單”今年5月將花落興富祥。據初步測算,彭洪富所説的“大單”將給公司帶來上億元的産值。

  行走在興富祥廠區,令人心曠神怡。綠草、鮮花,樹木掩映著11幢藍白相間的廠房,“為夢想而戰,打造中國‘瑞士’”、“讓中國創造成為世界的標準!”,醒目的標語張貼在廠區的每一個角落,激勵著興富祥的每一位員工。

  作為一家集機械裝備設計開發、生産、銷售及售後服務為一體的企業,興富祥一直在高端裝備製造産業道路上砥礪前行。

  2011年4月,興富祥立健機械有限公司落戶丹寨金鍾經濟開發區,填補了貴州高端裝備製造業的空白。

  去年9月,興富祥參加“2013德國漢諾威歐洲機床展”,海內外訂單紛至遝來。

  “公司産品品質優異、穩定性好,在國産同類産品中名列前茅,可以和國際品牌媲美。”公司副總經理邊文俊很是自豪。

  落戶丹寨3年多來,興富祥以商招商引進了歐泰數控、天淩高數控、山巧數控、建軒佳數控、添輝鈑金、金航鑄件、大國眾機等上下游産業鏈配套項目入駐金鍾經濟開發區裝備製造園,逐步形成“煉鐵-鑄造-機加-鈑金-光機-裝配-專用設備”的全産業鏈。

  “興富祥猶如一條線,眾多有關聯的企業猶如珠子,相聚在丹寨,用線把一顆顆珠子串接起來,形成一條完美的項鍊,也就是産業集群,企業間相互支援、相互協作、抱團發展,通過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經營、市場化聯動、社會化協作,才能把産業的‘蛋糕’越做越大。”邊文俊説。

  綏陽 開發區

  “老三線”煥發新活力 本報記者 范朝權 幹江東

  “工業”這個詞彙,對綏陽來説,既熟悉又陌生。

  早在20世紀70年代,綏陽成為國家三線建設的重點區域,軍工企業落戶為這個傳統農業地區播下了工業文明的“種子”。

  到了20世紀90年代,駐在風華鎮的軍工企業轉型生産電冰箱等民品,同時衍生了一批民營企業,綏陽工業發展勢頭強勁。

  然而好景不長,軍工企業的搬遷讓綏陽的工業化腳步停頓下來。

  經歷十餘年的沉寂,當“工業強省”戰略的春風吹來時,大開發、大建設、大發展的熱潮在綏陽激情奔涌——2012年,省級綏陽經濟開發區獲省政府批准成立,按風華産業園、煤電化迴圈經濟産業園“一區兩園”佈局,拉開了綏陽建設新型工業化的大幕。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擁有較好區位優勢、工業基礎、園區規劃和豐富人力資源的綏陽經濟開發區,先後引進了中電投集團、中城建集團、航太風華等一批國有企業,廣東肯富來、重慶高橋、宇之源太陽能、鑫大福等大批民營企業和香港旭源集團等外資企業投資興業,中小企業更是雨後春筍般在開發區這片熱土上蓬勃生長。

  2014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7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2戶,完成固定資産投資50.61億元,實現工業總産值70.53億元。

  目前,綏陽經濟開發區初步形成以肯富來泵業和拓特鑄鍛為龍頭的特種裝備製造産業園、以吉幫科技和郎笑笑涼茶為龍頭的金銀花精深加工産業園、以航太風華實業公司為龍頭的軍民融合産業園、以中電投綏陽化工公司為龍頭的煤電錳迴圈經濟産業園等産業發展格局。

  “新綏陽牽手老三線,老基地重振新雄風。”綏陽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胡玉平介紹,開發區將圍繞裝備製造、金銀花精深加工、大健康産業、倉儲物流、電子資訊産業等重點産業及其上下游産業進行精準招商,吸引更多企業到開發區投資興業。

  緊盯市場本報記者 范朝權 幹江東

  4月陽光照耀,大地生機勃勃。

  綏陽經濟開發區風華工業園,筆直寬敞的大道上車輛川流不息,道路兩側矗立著幢幢嶄新的標準廠房。

  4月1日下午,高橋實業科技發展公司總裝車間裏一派繁忙,一台臺通過品質檢驗的微耕機整齊地排放在車間一角,10多名工人緊張有序地打包裝箱,趕在下班前將這批100台微耕機發往廣西。

  正是春耕時節,高橋公司生産的微耕機等系列産品供不應求。“從2月26日大年初八復工以後,我們每天生産近200台微耕機才能滿足客戶需要,加班加點生産要持續到5月底。”生産部主任梁思林一邊在車間裏督促生産進度,一邊向記者介紹企業生産情況。

  重慶高橋集團是一家集設計、生産、銷售為一體的專業型農機出口生産企業,2013年9月在綏陽縣投資成立高橋實業科技發展公司,成為第一家入駐綏陽工業園區標準廠房的企業。

  穿過園區大道,記者走進遵義肯富來泵業有限公司。機聲轟鳴的加工車間,19台(套)數控車床、精密磨床、數控鏜銑床等生産設備開足馬力全負荷運轉,各道工序的工人在崗位上全神貫注地忙碌著,一台臺大型泵蓋、泵體經過精密加工後將發往佛山總廠進行總裝。

  2013年,全國泵業重點骨幹企業——廣東省佛山水泵廠有限公司在風華工業園區投資興建遵義肯富來泵業公司,歷時一年建成投産,作為集團泵裝備零部件的主要生産基地。該項目不僅填補了貴州大型工業泵生産的空白,更成為綏陽經濟開發區裝備製造産業的標桿企業。

  “國家對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要求越來越高,我們生産的大型節能環保水環真空泵等産品的訂單也越來越多,每天都開足馬力趕生産進度。”肯富來泵業公司生産管理人員楊道偉介紹,企業現在接到的年度生産任務是1000台(套),隨著集團總部接到的訂單增多,生産任務還將不斷增加。

  來到園區內的遵義市鳳華電器有限公司,記者看到的依然是繁忙的生産景象:順著自動傳輸帶,一台臺預裝完成的冰箱被源源不斷送往總裝車間,在那裏完成冰箱的檢測和包裝。

  “廠裏從大年初八復工後一直在趕訂單,每個星期六都要加一天班補齊欠量,4月份的訂單就有2000多臺。”在産品展示廳,公司董事長羅洪麗指著五顏六色、品類齊全的冰箱向記者介紹,“花花綠綠的面板顏色,農村市場特別喜歡;有山水、鳥魚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圖案的冰箱則很受民族地區群眾的歡迎。”

  眼光盯準中低端市場,開發適宜鄉鎮和農村家庭使用的産品,鳳華冰箱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闖出了自己的天地,不僅暢銷省內各地,在雲南、四川、重慶、河南、黑龍江、新疆均有銷售點,目前接到的産品訂單已排到了下半年。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劇、市場哀鴻一片的情勢下,高橋農機、肯富來泵業和鳳華冰箱生産經營為何卻不降反升?

  “眼下在我們園區生産繁忙、銷售紅火的企業還有很多。”對於記者的疑問,綏陽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胡玉平解開了其中的“奧秘”:“我們招商引資密切聯繫産業鏈條的聚集和市場需求,堅決不貪大求多,一定選擇發展潛力良好、市場空間較大的企業入駐。”

  黎陽 産業園區

  轉型路上“痛”與“快” 本報記者 王璐瑤

  一個小小的油封,經過改良材料和設計之後,能夠保障汽車連續跑30萬公里不漏油——憑藉這項性能,已能將世界上所有同類産品遠遠甩在身後。

  “這將是園區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又一塊金字招牌!”楊忠一語道出了他如此重視這個小物件的原因。

  從2001年為了集中平壩縣的生産要素而建立的工業經濟帶,到今天的省級高新區,安順黎陽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已經走過了14年的發展道路,成為貴州最老牌的工業園之一。

  然而現在這家“老字號”,産業轉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沉疴積弊已阻擋了前方的發展道路,下定決心、下味猛藥,騰挪轉型的自新之路上,“痛”過之後,便是“快”。

  痛在哪?

  楊忠回答:“名不副實。”

  在名為“高新技術産業”的園區內,集聚著227家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僅有6家,比例微小。

  “園區建設得早,剛起步的時候,定位和規劃都比較模糊,所以只要有企業願意,只要有産值、有稅收,能解決就業,我們統統都引了進來。”楊忠説。

  “饑渴”般的輪番招商之後,才發現,其實很多企業生命力並不強,結果反倒成了整個園區轉型升級中最痛的“瘤子”。

  産業轉型升級成了唯一齣路。

  快在哪?

  楊忠回答:“外借力,練內功。”

  安順市委市政府將夏雲工業園、羊昌工業園和樂平工業園統籌進高新區後,在92.1平方公里的大舞臺上,産業資源全面發力,大展拳腳。

  楊忠粗略算了一筆賬,近幾年,園區因為産業定位不符、企業體量小、可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等原因,婉拒了大概30億元的投資入駐。

  心裏雖然有點痛,但卻覺得值得:“既然決定了轉型升級之路走到底,那麼進來的企業,必須是個頭大,或者是成長性好的高新技術企業。”

  去年,園區得知貴州聯鑫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研製新型油封,産品市場前景可觀,於是發動一切力量將其留住。該企業于2014年7月19日入駐,兩個月後生産出第一個産品,隨即引來國內外眾多汽車製造商趨之若鶩。這一舉措,正是“外借力”的漂亮一招。

  與此同時,在園區內部,鋪天蓋地的小企業是“內練功”的雄厚基礎。

  “小企業靈活性高,‘船小好調頭’。”楊忠介紹,園區正引導和扶持現有企業向高新技術方面升級,“通過技改,已有100多家企業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

  産業更疊風起雲湧,安順黎陽高新技術産業園區的轉型之路只能往前,不能退後。進退之間,更像在打一場懸崖上的戰役。

  “未來園區的理想藍圖是什麼樣?”記者問。

  “在前,有頂天立地的龍頭企業;在後,有較成熟的高新技術産業鏈。最終能夠成為國家級的高新區。”楊忠回答。

  經營服務 本報記者 劉力維

  安順黎陽高新技術産業園內,各類中小企業聚集。有一家企業顯得很特別,它的“産品”不是別的,是服務。

  從租賃廠房、代辦手續到廠房設計、施工,企業人員招聘、培訓等,只要入駐項目有需求,幾乎能都在這裡找到相應的服務。

  帶著好奇與疑問,近日,記者走進園區,深入這家企業一探究竟。

  公司門頭正中的“夏雲工業園中小企業服務中心”十三個紅色大字尤為顯眼,整個服務中心四層樓,主要服務機構位於一層大廳。

  走進服務中心,一樓大廳正對著的墻上挂有一面LED顯示屏,滾動播放園區內各家企業發佈的用工需求。進門右側,設置了人力資源、代辦事務、資訊服務、創業輔導幾大類窗口,分工細緻,井然有序。

  在人力資源窗口,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中心不僅發佈企業的招聘資訊,同時也發佈求職者的人才資訊,提供給企業參考,海量資訊每週更新一次,提高了招聘效率,有利於人員流動。

  “服務中心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説來話長。”中心負責人王作亨談起了創辦這樣一家服務公司的緣由。最初,貴州亨泰投資公司、安順市工業投資有限公司聯合在園區修建標準廠房,為了讓租賃廠房的中小企業能儘快落地,2012年3月與安順聚源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該服務中心。

  隨著入駐園區企業增多,需求不斷拓展,服務中心的功能也在跟進完善,輻射範圍擴大,成立至今共引進入孵企業26家,為企業推薦人才6000余人次,成功就業1800余人,同時為園區內100余家企業提供各類金融服務。

  “我們通過搭建起服務平臺,能讓企業更順利地在園區落地,最大限度地服務好企業建設、生産各環節。”王作亨表示,更重要的是利用這樣的契機,把前方的服務中心和後方建設標準廠房相結合,變身為園區中小企業的明星孵化器。

  夏雲工業園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伴隨著整個園區的逐漸轉型也在經歷著蛻變。王作亨表示,未來將按照企業自身發展需求進行“定制化”服務,為企業提供多元化、多形態的服務。

  大龍 開發區

  迴圈發展好戲連臺 本報記者 向永東 周清

  4月,大龍經濟開發區在濃濃的春意裏,綻放著耀眼的美麗。天,藍得清澈,雲,白得透徹。隨處可見的山茶,絢爛開放。春的氣息,四處瀰漫。

  “轉型發展,讓大龍人看見了久違的藍天白雲。”大龍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張明説,在大龍人眼裏,這樣的景色別具意義,格外美麗。

  乾淨的城市、清新的空氣、如詩如畫的春色······多年前那個灰濛濛的大龍已經脫胎換骨。

  1999年,大龍經濟開發區成立。在15年多的發展歷程中,令人刮目相看的卻是近些年。

  2009年9月,大龍北部工業園開工建設。這標誌著大龍開發區正式踏上發展迴圈經濟之路。

  5年間,大龍堅決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項目和落後産能,推動現有企業上檔提速,精彩“轉身”。

  以現代裝備製造業為主的新能源、新材料開發利用項目,以承接東部産業轉移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産業,一步步推動大龍轉型發展。

  如今,大龍開發區已形成能源、冶煉、化工、建材四大支柱産業,成為銅仁市重要的財稅增長源之一和黔東物流中心。

  2014年,大龍經濟開發區實現工業總産值208.8億元。

  最讓大龍人引以為傲的是:這一年,大龍成功邁入國家級迴圈化改造試點示範園區,是貴州唯一入選者。

  這,是對大龍經濟開發區轉型發展的極大鼓舞。

  園區內,一條迴圈經濟産業鏈已經形成。

  大龍電廠産生的蒸氣成為紅星、匯成等化工企業的動力,電廠的尾氣二氧化硫變成了紅星、匯成的能源。每年可節約燃煤40余萬噸,實現尾氣回收利用、原礦利用、熱電聯産。

  錳鋇結合,大龍紅星發展有限公司成為國家級精細碳酸鋇生産基地。

  大龍經濟開發區內,迴圈經濟好戲連連、精彩不斷。

  貴州銀星集團在國內率先實現汞銻分離。

  重力科技環保有限公司重金屬回收處置、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走在世界前列。

  技術創新、工藝革新,大龍經濟開發區大力提升自主研發能力,部分技術、工藝已經處於全國乃至世界領先水準。

  發展迴圈經濟,讓多年前黑白相間的大龍煥然一新。

  轉型升級,大龍經濟開發區正在“綠色崛起”。

  力爭2015年建成國家級經濟開發區;2020年建成千億級開發區;2032年建成一座30萬人口的工業新城,成為黔東經濟發展重要增長極。奮進大龍,發展藍圖正在繪就。

  大龍之“綠”本報記者 向永東 周清

  明媚的陽光灑在碧綠的氵舞陽河上,綠意悠然。匯成新材料有限公司沐浴著春天的陽光,透出勃勃生機。

  花園式的廠房,優美的環境,讓人無法將其與化工廠聯繫起來。

  “這都得益於園區的迴圈經濟發展模式。”大龍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委員黎濱江的語氣裏滿是自豪。

  “電廠發電時産生的蒸汽為我們的生産提供了動力。”匯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海濱指著公司旁邊的大龍電廠,向記者介紹他們公司的迴圈經濟産業鏈。

  “再利用電廠發電燃燒煤産生的硫廢氣與含錳溶液反應,在得到新産品硫酸錳的同時,又消除了電廠排放氣體中的二氧化硫。目前我們每小時能處理蒸汽30萬立方米,每小時脫硫2.4噸。”

  硫酸錳還只是匯成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産的“初級”産品,其核心産品是用專利技術精製成的高純硫酸錳以及四氧化三錳。

  這一相關技術,讓匯成公司站在了世界領先的位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高純硫酸錳供應商。

  “就在半個小時前,一日本客商參觀了企業,很滿意,表示要跟我們合作。”曾海濱告訴記者,匯成公司的産品已走出國門。

  匯成的生産車間內,廢渣被小心翼翼地收集起來。

  “廢渣可以賣到附近的水泥廠,作為生産建築材料的原材料。”曾海濱説,廢渣是公司的另一筆“財富”。

  2013年落戶開發區的貴州重力科技環保有限公司,是一家專門以重金屬廢料、廢水為原料,提取金屬産品的公司。“公司每天能回收利用38.7噸廢水,每年能回收利用含汞危險固廢物5.6萬噸,經濟價值在15億元以上。”負責企業生産的周鐘告訴記者。

  重力科技環保有限公司內,綠草依依、常青綠植在春風中搖曳。依山而建的公司,在群山綠色的懷抱中更顯悠然出塵。

  採訪結束,再次凝視大龍經濟開發區,那一抹綠,分外耀眼。

  水月 産業園區

  播撒綠色發展種子 本報記者 劉力維

  從因煤而興,到碧水藍天,六盤水水月産業園區發展正經歷一條“壯士斷腕”般的轉型蛻變之路。

  4月的六盤水,天空湛藍,生機盎然。曾依託煤、鋼、建材資源而蓬勃興起的水月産業園看上去有些平靜,曾經的濃濃黑煙已經很難尋到蹤跡。

  如今,這裡重新播下綠色産業的種子,實踐探索著轉型之路,並開始遍地生花。

  5年前,水月工業園區成立,依託首鋼水鋼公司發展下游産業;2012年4月水月産業園區管委會正式掛牌;2013年12月園區被評為貴州省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2015年2月被國家工信部批復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産業示範基地。

  在涉煤企業的興盛時代,園區的經濟提速顯而易見。然而,近年來隨著市場逐漸低迷,園區內幾十家涉煤企業逐步退出,去年,園內兩家規模較大的長鋼、長風焦化廠關閉拆除生産線。

  這並沒有讓水月産業園絕望,一條路走不通,就換個方向,“調頭轉型”是時候了。

  産業單一,園區經歷的這種“痛”,可以説是整個城市因煤而生,因煤而竭的“痛”。

  陣痛過後,看清“短板”,把握優勢,水月産業園區將重振旗鼓,把轉型之路付諸實踐,綠色發展“退二進三”是重新出發的目標和力量。

  按照“整合、融合、聚合、産城一體”的發展思路,水月産業園區將一期已有的41.79平方公里核心面積正逐步拓展到總規劃的75.64平方公里,劃分為核心區、臨空經濟區、月照養生谷三大板塊,將大市場、大物流、大健康、大數據作為産業佈局,貫穿其中。

  截至目前,水月園區項目共95個,核心區域內引進小型、環保型電子、物流、商貿等産業,將建立呼叫産業園和汽車物流園,依靠優良的交通區位優勢,主攻資訊技術外包服務和城市物流鏈的發展。

  依託月照機場,規劃建立臨空經濟區達10平方公里,發展農産品加工、倉儲及冷藏産業。3月我省在北京舉行的大健康醫藥産業推介會上,月照養生谷作為六盤水市6個簽約項目之一,已累計完成上億元投資,實施基礎設施改造,未來將打造為集養生、養老、休閒避暑、旅遊為一體的綜合産業園。

  2014年,園區完成工業總産值301億元;2015年,園區計劃完成工業總産值338億元。

  艱難選擇 本報記者 王璐瑤

  地面上到處散落著黑色的焦炭碎渣,四週一片寂靜。

  當林寶清再次踏進這片廢棄工廠時,眼睛裏閃動著一絲複雜的感情。

  林寶清不知道該如何描述他過去的故事,以及現在的選擇。於是4月2日早晨8時,他決定帶領記者來到長鋼焦化廠。

  穿過昔日的辦公大樓,記者看到,前方場地空曠而荒涼,只有熄焦塔冰冷地聳立著,外表斑駁。塔下堆放著許多磚瓦,廢舊,雜亂。

  “這裡原來是一座很大的煉焦爐,從當初建廠開爐到關閉,整整10年時間,爐子裏面的火從來沒有熄滅過。”回憶起當時的生産盛況,林寶清有些懷念:“最忙碌的時候,有200多個工人同時幹活,焦炭一齣爐,整片天都被映紅了。”

  曾經的長鋼,是六盤水市鍾山區規模最大的焦化廠,輝煌一時。

  2003年,福建商人林寶清投資6000萬元,在如今的水月産業園區建設了焦化廠,為附近的首鋼水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提供下游産品。

  前幾年,長鋼效益不錯。但好景不長。資源型粗放經濟長期高投資帶來的産能過剩和環境問題,使得2007年起,國家痛定思痛,要求進行産業結構調整和升級。林寶清自己算了一筆賬,如果對長鋼實施技術改造,至少需要再投入數千萬元。

  “産業發展潛力好,投多少錢進去都無所謂。關鍵從2008年開始,焦炭市場也不景氣了。”他説。

  嚴格的産業政策,低迷的市場,成為勒住包括長鋼在內的六盤水市所有焦化廠運作的緊箍咒。

  就在林寶清茫然不知所措時,地方政府為他做了第一步選擇。2012年,六盤水市將水月産業園區納入城市拓展區,整體打造旅遊休閒度假城市。園區內的幾十家涉煤企業被要求逐步“退二進三”,或關閉,或轉型。

  2014年3月,長鋼煉焦爐裏燃燒了10年的焰火被澆滅了。推倒爐子,拖出設備,該企業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

  關閉那一天,林寶清走出工廠大門,望向天空,發現原來頭頂上的藍天白雲變得清澈多了。

  那麼下一步的轉型,該何去何從?這一次,選擇權卻把握在自己手中。

  此時的園區,正一方面明確産業規劃定位,一方面積極為關閉的企業出謀劃策。前方道路上的迷霧,漸漸被撥清。

  “我正等待出手的最好時機。”林寶清告訴記者:“我再觀望一下當地的發展方向,希望進軍高新技術産業或者特色産業。”

  揮別昨天,林寶清來到十字路口。向左,或者向右,都是前行。反正他絕不會回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