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鄭雄回鄉當村官

  • 發佈時間:2015-04-14 02:31: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何紅衛王瑜

  “鄭雄,一票”“鄭雄,一票”“鄭雄,一票”……這是2014年歲末,在湖北省鐘祥市胡集鎮湖山村村“兩委”選舉中,鄭雄再次以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的場景。

  為什麼選鄭雄?村民李祖佑説,鄭雄給村子帶來的變化,像做夢一樣。

  3年前,湖山村是典型的窮村、亂村、落後村,村民“吃腌臢水,走泥巴路,住混居房”,陳情不斷;如今,湖山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平安村,村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1.2萬元,無人陳情,治安刑事案件也沒了。

  審視湖山村的巨變,湖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賀家鐵感慨:“辦好基層的事情,關鍵在帶頭人。”

  “退休”企業家,回鄉當村官

  在湖山村長大的鄭雄,回鄉前已是3家民營醫院和1家磷礦企業的老闆,固定資産近億元。2011年,49歲的他決定“退休”,將企業股份全部轉讓,回鄉當起了村官。”

  看到城鄉一體化加速推進,鄭雄打算回湖山村為鄉親們做點事情。“兩歲時,鄰居家一面土墻倒塌,我兩個姐姐被壓死,母親一條腿殘廢。我是吃百家飯、住百家屋長大的。”鄭雄説。

  回到湖山村,他參加了當年底的村“兩委”選舉,全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個老闆回鄉當村官,難免不被議論:是想圈地賺錢,還是想作秀賺名?對此,鄭雄早有心理準備:只有自己的企業不與村集體發生任何關係,不拿村裏一分錢,才能服人;只有幹實事、見實效,才能贏得人心。

  為了給湖山村找一條出路,從當選到上任的3個月裏,鄭雄北上黑龍江,南下廣西,參觀學習了全國17個新農村試驗點。一圈轉下來,他發現這些村要麼區位優勢好,要麼有資源優勢,要麼財政支援力度大。“有的學不到,有的學不得,有的不能學。”鄭雄的倔脾氣上來了,他決心探索一條讓許多農村都能複製的發展路子。

  經過反覆思考,他認為比較可行的是壯大村集體經濟,村富帶民富,最後實現村民共富。“如果村集體不行,一個村有9個億萬富翁也富不起來;如果村集體好,哪怕富得慢一點,村莊是和諧的,老百姓是安寧的。”鄭雄分析道。

  三個1/3,把外面的能人引進來

  要做事,先有人。原來湖山村比較窮,沒人願意當幹部,村裏班子怎麼強?鄭雄決定借鑒企業管理經驗,按照“三個1/3”配班子,班子成員除了本村選舉産生外,還有招聘來的退休幹部和大學生。

  在湖山村7名村“兩委”成員中,除了本村選舉的3人,社會綜合治理網格員是退離一線的鎮人大幹部曾憲洲,會計是退休校長李先春,而村委會副主任包安娜則是從北京招聘來的大學生。

  湖山村原黨支部書記王先和説,過去村幹部只在村內選,裙帶關係複雜,宗族勢力給發展帶來阻力,現在這樣,一些歪風邪氣就不容易出頭。同時,把外面的能人請進來,也有利於解決班子當中年齡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等問題。

  在推動班子成員多元化的同時,鄭雄開始給村莊管理“立規矩”——12章120條村規民約,從財務管理到公章使用條條清楚。

  自打當上村官,鄭雄沒在村裏領過一分錢,沒報銷過一分錢私人票據。他説,國家的支援政策,都通過村委會進入老百姓口袋,村官什麼都不拿,村民也會覺得“你給我一勺醋,你本人搞了一斤螃蟹”。然而村幹部待遇總體偏低,又會影響到村幹部的積極性。

  如何讓村幹部合法合規獲得體面的收入?鄭雄想了一個辦法——村幹部對引進項目實行“一對一”全程服務。目前,全村7名網格員被新佈局穀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聘為“片長”,這就意味著網格員們可以在每月領取500元財政補助的同時,通過服務從合作社獲得報酬1500元,“月薪”基本達到胡集鎮機關工作人員水準。

  清理“三資”,解村民怨氣,增集體收益

  思路清晰了,班子搭好了,但一看“家底”,鄭雄還是出了一身冷汗:2011年,村集體僅有的資産是3間破房子、1個舊廣播、1台舊電視和45把“缺胳膊少腿”的爛椅子,還背著87萬元的債務。全村沒有1米水泥路,沒有自來水,好幾個組的供電量連飯都煮不熟。

  長期以來,湖山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資金、資産、資源是筆糊塗賬,盤不清,理不順。通過清理,鄭雄發現全村1.2萬畝土地,確權的只有2400畝,大量土地、堰塘、魚池、山林被侵佔,承包款不知去向,村民甚至不得不在堰塘邊打井取水。

  “村子不是沒錢,也不是沒資源,而是在管理上出了問題。”鄭雄心裏一下有了底。抓住老百姓對改變資源分配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開的渴望,村委會成立專班,先從45把破椅子開始清理。

  有10多把椅子被一家養殖戶用來給鴿子喂食,不願意上交:“幾把破椅子缺胳膊少腿,收回去也沒用。”“村集體的資産,不管有沒有用必須收回來,這是一種態度。”鄭雄很堅決。

  鄭雄有個姑老表,佔了集體8畝多地,對清理很抵觸。讓幹部到府做工作,不行;兩次親自登門,不理;最後只好請出80多歲的老父親,姑老表才終於點了頭。

  “為清理集體資産,村裏請來了法律顧問,打了10多場官司,甚至把巡迴法庭搬到了村裏。”鄭雄告訴記者,3年多時間,全村依法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公平合同10多份,清收集體資金27萬元,清理出耕地1000多畝、堰塘206口、魚池300畝、山林50畝、水庫2個。

  清理“三資”,解了村民心中的怨氣,更增加了村集體的收益。村集體280畝土地,通過公開招租,以3萬元/畝的價格租給企業發展生態種植和養殖業,所獲收入是此前的近10倍。

  村集體不辦企業,資産照樣“動起來”

  清理出來的資産不算少,可是修路、通電、建幼兒園,樣樣都要錢,如何讓有限的資産“錢生錢”,成為擺在鄭雄和村“兩委”面前的一個難題。鄭雄首先想到的是辦公司。很快,村集體註冊成立了山湖農業開發公司,經營農資,鄭雄任法人代表。

  公司生意不錯,可村裏做農資生意的村民卻不滿:“瞧,鄭雄的狐狸尾巴露出來了!村辦企業他當家,賺的錢還不由他説了算!”村民的冷嘲熱諷提醒了鄭雄,增加集體收入,不該斷了村民的財路,於是開業僅1個月的公司立即被登出。

  不辦企業,集體資産如何保值增值?“把資産變資本,幫助企業獲得利息。”鄭雄説,湖山村將村級集體資金以借貸形式放給企業,每年獲得固定利息,既盤活了集體存量資金,又解決了企業的資金週轉難題;同時,將支部設到企業裏也便於對集體資産進行有效監管。

  2012年,豐碩園畜牧養殖合作社到湖山村發展小尾寒羊養殖,湖山村將100萬元集體資金以借貸形式投放到合作社,每年獲得利息收入18萬元,遠高於銀行利息。合作社以380元/噸的價格收購秸稈養殖,以1500元/月聘請10位村民為員工,以無償提供技術指導、疫病防治和出售種羊回收羊羔的方式,帶動周邊32戶農民發展種羊養殖,每只種羊每年可獲利1000元。

  在招商引資過程中,重點引進既能發揮農村資源優勢又能帶動農民致富的“農字號”企業,幫助湖山村實現了企業發展、集體壯大和村民富裕“三贏”。過去,全村700多名適齡勞動人口,60%出門打工,如今,在外打工的農民減少到40%。

  引入市場機制,激活村莊發展的內生動力

  村集體有了錢,怎麼花成了全村上下關注的焦點。“趕快給我們修路”,“趕快給我們搞水”,“趕快給我們通電”……村民的迫切要求聲聲在耳,鄭雄卻沒有立即動手,而是拿出40萬元,請華中農業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為湖山村制定出一整套新農村建設規劃和産業發展規劃。

  為什麼要把錢花在規劃上?鄭雄的回答是,用市場的辦法謀發展,村集體不能事事包辦,而是要發揮好引導作用,用有限的資金、資産、資源撬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激活村莊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湖山村的村民聚集區,一排排藍瓦白墻的小樓整齊劃一,都是村民自建的。鄭雄算了一筆賬:村民自建可以充分利用舊房拆下來的梁、椽、磚、瓦,加上互助不需請小工,每平方米造價比施工隊伍統一建造至少便宜400元。湖山村兩期共建110套房屋,按每套260平方米計算,可為村民節約1144萬元。

  在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上,湖山村也是用市場的辦法解決發展資金的不足。鄉村主幹道綠化,湖山村將公路路肩和居民小區綠化帶的土地租賃給一家盆景企業,不僅解決了路邊植樹存活率低、管護費用高等問題,而且每畝每年村集體還能收入300元。

  3年間,湖山村修通了通組水泥路,架通了自來水、廣播、有線電視和寬頻,改造升級了電網,開挖了7口公用機井,還建起了功能齊全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科研培訓中心、農民文化廣場,累計投資近千萬元。“所有這些,沒向財政伸過手,沒向村民收過錢,更沒有增加集體任何債務。”鐘祥市委書記馬朝暉告訴記者,湖山村的發展之路頗有啟示意義,要認真總結推廣其經驗,使之在全市開花結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