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不按標準生産不能叫“湄潭翠芽”

  • 發佈時間:2015-04-14 02:32:0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久鋒

  初春時節,走進貴州省湄潭縣,茶鄉農家人見到你的第一件事,就是給你泡上一壺新採摘的“湄潭翠芽”。

  “往往得之,其味極佳”,是唐代茶聖陸羽所著《茶經》中關於湄潭茶的記述。茶是湄潭遞給世界的一張“茗”片,湄潭縣至今仍保存著上億年的全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野生大樹茶標本。

  良好的生態條件,獨特的氣候資源,成就優質的原料基地

  清明前後的湄潭縣,萬畝茶海綠意盎然。站在湄江河邊,湄潭的標誌性景觀“大茶壺”直衝雲霄。“大茶壺”高73.8米,最大直徑24米,“一壺碩大勢煮天,下座城南火焰山。能容三江五湖水,沏出香茗滿人間。”被譽為“天下第一壺”的大茶壺已然成為湄潭現代茶文化和茶鄉旅遊的象徵。

  登上海拔1100多米高的湄潭雲貴山,視野所到之處,除了茶園就是森林。獨特的生態環境孕育好茶。10多年前就來到湄潭的重慶小夥趙吉偉,早年經營著手機專賣,2006年,他關掉了手機店,踏上了雲貴山的生態茶業之路,轉行成立了沁園春茶業公司。“我看中的就是湄潭的生態後發優勢。”談起轉行,趙吉偉有著他獨到的見解。

  湄潭縣老茶人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之初,貴州省茶科所入駐湄潭並大力推廣茶樹良種選育,湄潭人的種茶積極性空前高漲。近十年來,湄潭縣把茶葉産業作為一項重要的支柱産業來抓,茶園面積從4萬畝增加到50多萬畝,位列全國第二,成為貴州最大的茶葉生産基地縣,實現每人平均一畝茶的目標。

  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結合,破解標準不一的瓶頸

  “品‘湄潭翠芽’,要先聞茶香、觀其色,再觀其形,品其味,上好的‘湄潭翠芽’不管泡多久,茶形都不會變。”陽春白雪茶業公司負責人黃建説。

  “湄潭翠芽”的炒制工藝,主要分殺青、攤涼、二炒、攤涼、輝鍋等5道工序,炒作手法則多達十幾種。隨著茶園的增多,翠芽茶的加工工藝廣泛推廣,民間涌現出很多技藝高超的炒茶師。這些身懷絕技的炒茶師逐漸自立山頭,打出自己的茶品牌,色、香、味、形各有韆鞦。

  雖然湄潭茶葉品質好,但各家作坊的工藝並不完全統一,小作坊的加工量、衛生標準上不去,茶企要壯大變得很困難。蘭馨、栗香等茶企開始謀求標準化茶葉加工。

  “如果還是傳統手工制茶,産量上不去,工藝不統一,‘湄潭翠芽’要在全國競爭激烈的綠茶市場佔據一席之地,那是難上加難。”蘭馨茶業公司總經理金循告訴記者,去年,公司生産“湄潭翠芽”春茶10多萬斤,要靠人工不可能實現這樣大的加工規模。

  近年來,蘭馨茶業公司引進微波殺青、微波乾燥、遠紅外提香、電子色選等技術,與浙江大學、貴州省茶科所建立産、學、研合作機制,自主研發了“電熱與微波殺青新工藝”等7項專利。2007年,蘭馨茶業自主研發並建成貴州首條清潔化、自動化、標準化扁形名茶生産線。經專家評比,運用該生産線製作蘭馨雀舌等扁形名茶,其色、香、味、形比傳統手工製作的茶得分還高。

  目前,湄潭的規模茶企加工均實現機械化、標準化、規模化,確保了“湄潭翠芽”品質,奠定了“湄潭翠芽”的工藝基礎。

  省級層面指定標準為産業良性發展注入一泓清泉

  根據《貴州省茶産業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4~2016)》,湄潭縣在省茶研所、省茶辦的指導下,通過相關部門和茶葉企業的共同努力,歷時1年,完成了“湄潭翠芽”《地方標準》修訂和“遵義紅”《地方標準》制定。

  新的《地方標準》用科學的技術指標體現了茶葉産品很強的地方特色和競爭優勢,代表了本地區茶産業的整體形象和實力,對提升産品品質,增強品牌核心競爭力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湄潭縣在貫徹落實新《地方標準》上提出五大舉措:一是要求企業要有主體意識;二是要求各鎮進一步廣泛宣傳,指導茶葉企業深入學習新《地方標準》;三是以宣貫新《地方標準》為契機,落實“五統一”措施(統一加工工藝、統一産品標準、統一宣傳推介、統一包裝監製、統一有償使用),強化茶葉品牌管理;四是抓住新《地方標準》實施的機會,推動大批茶葉加工戶實施技改升級,實現清潔化、標準化生産,提升茶葉加工品質;五是結合茶産業發展實際,逐步有序有效推進《地方標準》的貫徹落實,促進茶産業健康發展。

  湄潭縣委書記魏在平介紹,到今年底,全縣茶園面積有望達到60萬畝,茶葉産量達到4萬噸,産值30億元,茶業綜合收入50億元以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