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名茶”瞄準大眾消費做“民茶”

  • 發佈時間:2015-04-14 02:32:0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蔣文龍

  “我們品茶,品的卻不僅僅是茶,更是我們與心、與傳統、與天地的溝通。”這是“初茶印社”第一季“尋根龍井”的開篇詞。

  “初茶印社”由設計師、音樂人、創意總監、自由撰稿人等“潮人”發起,計劃跑遍中國茶區,“尋找中國茶最初的印記”。與一般茶企慣用的“老祖宗貼金法”不同,“初印茶社”無論品牌命名,還是符號體系、行銷渠道、傳播策略,都更注重與消費者的溝通。創始社員、火石設計CEO宋曉春説,品牌是一種個性消費,他們在全國範圍內尋找個性鮮明、口感獨特的茶葉,然後通過微信傳播,將茶的多元價值傳遞給消費者。

  “初印茶社”是浙江茶葉行銷新變局中頗具有代表性的主體。

  上世紀80年代,茶葉統購統銷取消之後,浙江各地在政府推動下,紛紛成立“名茶協會”,舉辦節慶活動,創建區域品牌。“大佛龍井”、“安吉白茶”、“開化龍頂”等一大批“名茶”相繼崛起,不僅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名片”,而且在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上收到理想效果。

  但“名茶”消費隱患重重。

  市場人士認為,所謂“名茶”的基本特點在於:往往突出歷史文化,來抬高身價;政府部門集團採購為主,作為“禮品”贈送;以500克包裝為主,用材奢華,追求“體面”;定價脫離普通消費者;渠道策略走“專賣”方式;傳播中著重表達“我有什麼”,而忽視“消費者需要什麼”。

  由於沒有得到更廣大消費者的認可,浙江茶企成長緩慢,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的企業十分罕見。多位茶企老闆告訴記者,因為“禮品”消費大多依靠人際關係行銷,市場空間十分有限,因此很難獲得更大的發展。一些風險投資企業往往乘興而來,掃興而歸。在他們看來,依賴政府而非依賴市場的企業,是不值得投資的。

  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後,“名茶”走到了盡頭:眼看著政府集團採購的大門已經關閉,茶企只能潛心研究消費者的需求。2014年春節一過,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專門舉辦名為“大眾消費時代的茶品牌建設”公益培訓,提出了從“名茶”走向“民茶”的發展思路。

  茶葉消費是多元的,不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文化的;不僅是業內的,更是大眾的。

  “初印茶社”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開始“小而美”品牌矩陣的構建,希望通過N個個性鮮明的子品牌,打造一個強大的流通品牌。而此前,年輕人很少涉足茶葉,他們認為茶葉是“老古董”,漫天飛舞的“金獎”不過是業內人士“自娛自樂”。“我們並不反對‘禮品’,但此‘禮’非彼‘禮’。年輕人習慣於給自己送禮,讓自己在辛勞之餘,小小開心一下。”宋曉春説。

  行銷上,“初印茶社”依靠更多的是微信工具;其他企業則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通過商超、電商等,走上了“大眾消費品”行銷之路。

  “憶江南”是一家走大眾化親民路子的成功企業。近年來,這家坐落在余杭的茶企,銷量連年遞增50%以上,在超市,其銷量甚至已經超過“立頓”。談到“憶江南”的成功,張永華慨括為:親民化的品牌形象、全方位的渠道佈局、全覆蓋的産品線。

  賣茶之初,張永華就發現了浙江茶企的關鍵問題,這就是一哄而上追求高價格、高利潤,但實際市場容量並不大。而在超市,普通消費者卻買不到價廉物美的茶葉産品,只有“立頓”橫行無阻。於是張永華決計差異化發展,打造大眾化的親民品牌形象,做老百姓喝得起的茶葉。事實上,“憶江南”的品牌命名和商標設計的確給消費者無限溫馨的想像空間。

  在渠道開發上,“名茶”生産企業總是為“加盟”還是“直營”糾結不已,卻很少嘗試“超市”。

  其原因一則因為門檻較高,花費較大;二則因為産量有限,鋪貨跟不上。但“憶江南”搭上超市這一“高速列車”,採取拼配方法,整合資源,建立基地,做到了“超市開到哪,産品就鋪到哪”。目前,“憶江南”建立了四大銷售體系:大型商超、經銷商網路、專賣體系、線上銷售。四大體系之間相互支撐,各有側重。

  在産品開發上,“憶江南”以消費者需要什麼、就開發什麼為原則,而非我有什麼、就賣什麼。目前不僅有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等“憶江南”茗茶,還開發出美容養顏花茶、“憶江南”商務茶、“憶江南”特産飲品等系列産品。豐富的産品線,與“憶江南”的商超戰略得以匹配。

  如今,從家樂福開始,“憶江南”已走進樂購、易初蓮花、華潤萬家、歐尚、物美、大潤發等大型商超。用張永華的話來講,已經基本做到了“買得起、買得到、買得值。”

  與“憶江南”異曲同工,走大眾化親民路線大獲成功的還有“藝福堂”。不過,與“憶江南”有所不同,“藝福堂”專注于電商平臺的行銷。目前,“藝福堂”已成為網際網路茶葉的領導品牌,公司年銷售已經達到2.6億元。

  傳統經營模式中,茶葉由茶農種植採摘後,還要經過商販、茶企、代理、商超等一系列中間商,才能到達顧客手中。因此,對於老百姓而言,市場上的茶葉價格普遍較高。價格和市場的混亂,把很多人擋在了健康茶生活之外。

  作為大學生創業的代表,李曉軍立志顛覆這一傳統模式,讓茶葉經網店就可以直接賣給消費者。其行銷模式為:在原産地建立基地,確保産品品質;工廠拼配生産,從品質、衛生上進行把控;最後形成“健康茶”的品牌概念,在網際網路平臺上以高性價比優勢銷售。

  在産品開發上,“藝福堂”有三方面創新:産品採取小包裝、人性化改良;開發功能性及適合年輕人喝的茶;開發一些代用茶品類産品。只要是消費者喜歡的,“藝福堂”都會去開發。

  “藝福堂”的茶葉定價方式也與眾不同。不是看其他企業的行情確定自己的價格,而是採取“出廠價+合理的毛利=定價”。在李曉軍看來,每個同行企業之間是沒有競爭的,每個企業之間的客戶群都是相對固定的,只要做好自己就能成功。“其實,我們的競爭對手是碳酸飲料,我們希望每個消費者都能喝上茶這樣的健康飲料。”目前,“藝福堂”經營的産品共有1000余種,幾乎覆蓋所有茶類。

  從“名茶”到“民茶”,從“業內狂歡”到“大眾狂歡”,浙江茶葉市場新變局已經輪廓初現。業內人士認為,從“初印茶社”的微信行銷到“憶江南”的商超行銷,再到“藝福堂”的電商行銷,儘管所依託的渠道各有不同,但他們都在追逐著消費的走向,追求著與消費者無縫對接、暢通溝通境界,打造親民的品牌形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