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中國文化的自信
- 發佈時間:2015-04-10 14:31:05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化的開放始於在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後,特別是加入WTO組織後,伴隨著國家一系列促進文化産業發展的政策出臺,文化對外開放也駛入了快車道。而過去的30多年來,《國際商報》對文化對外開放的關注也一直沒有停止過。
2006年3月17日,本報産業經濟週刊刊登了題為《國際影業公司登陸中國》的文章,報道“美國華納家庭錄音與中國錄音錄影出版社建立歷史性合作,從而,成為首家在中國境內發行DVD、VCD,並進行市場運作的國際影業公司。”
電影業作為我國文化産業中重要部分,其開放歷程也是我國文化對外開放的縮影。從1994年我國首次引進美國分賬大片《亡命天涯》,到2001年我國開始每年以分賬形式進口20部美國大片,再到2012年中美雙方達成協定,每年增加14部I-MAX或3D電影,中國電影市場的大門一步步推開。客觀地説,我國電影業是受開放衝擊最大的行業之一。加入WTO之前,“狼來了”的擔憂一度籠罩著整個電影業界。當時,中國電影年産值僅有8.9億人民幣,其中,還有5~6個億是由進口片完成的。
加入WTO後,中國電影業在進口片市場份額不斷增大的挑戰之下,開始了從低谷到復興的艱難爬坡,十幾年間,中國電影經過了各種類型片的探索,既遭遇了浮華大片的失敗,也收穫了主流電影的成功,從2005年的16億元到2014年296.39億元,中國電影票房已多年保持20%~30%的年增長率。
據統計,在2014年全國電影總票房中,國産片票房達到161.55億元,佔總票房的54.51%。66部票房過億影片中,國産影片36部,佔比54.55%。中國電影逐漸開始找回了自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