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建規模標準基地 走茶旅融合道路

  • 發佈時間:2015-04-07 05:29:27  來源:貴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陽春三月,雷公山腹地茶場綠茶飄香。為推進茶産業發展,雷山縣大力實施基地規模化,種植標準化,品牌運作化,茶旅一體化,有效促進全縣茶葉産業“提速換擋”。截至目前,雷山縣已建成茶園14.78萬畝,今年預計實現茶葉綜合産值逾10億元。

  擴大茶園規模

  推行生産標準

  為形成産業規模,雷山縣採取“企業+基地或合作社+茶農”等經營形式,集中財力、人力、技術、管理為一體進行統一規劃,連片開發。近年來,共爭取國家茶葉專項資金5000余萬元,整合資金5500萬元,擴大茶園規模,初步形成了五個茶産業帶和11個茶葉專業村。望豐鄉望豐村李小林、吳江,不僅自家種茶數十畝,而且牽頭成立了村茶葉協會和專業合作社,280家入社農戶在社裏安排下,實行施肥、除蟲、採摘、加工、銷售“五統一”,既確保了標準化生産,又減少了生産經營成本,該村420戶家家種茶,建標準化茶園5000畝。目前,雷山已建起高標準無性係茶園8萬畝。

  同時,該縣還制定了《雷公山銀球茶、清明茶産地環境技術》、《雷公山清明茶鮮葉與加工技術規範》等6個縣級地方標準和《雷公山銀球茶》省級地方標準,建立了茶葉産品品質安全檢驗檢測中心。

  全力打造

  “雷公山銀球茶”品牌

  雷山以“雷公山銀球茶”為統一品牌,制定以獎代補策,集中人力、財力打造“雷公山銀球茶”品牌,支援茶協會為品牌註冊商標,鼓勵企業爭創“雷公山銀球茶”系列品牌,“雷公山銀球茶”榮獲“貴州名牌産品”、“貴州省著名商標”、“貴州十大名茶”、“多彩貴州十大名茶”等稱號,“雷公山銀球茶”品牌已成為雷山對外交流的一張名片。

  借助各類商品交易會、研討會和各種節日等活動,雷山強力宣傳茶葉品牌,擴散“雷公山銀球茶”品牌的理念、文化和形象。在北京、大連等大中城市開設“雷公山銀球茶”品牌連鎖店或開發批發市場,大力發展行銷隊伍,讓“雷公山銀球茶”上名店和超市的名櫃,佔有一席之地。

  開闢茶旅融合新天地

  在西江景區“雷公山楊樹茶莊”裏熱氣騰騰,飄來陣陣茶香味,吸引不少過往的遊客。

  茶莊“莊主”楊樹來自西江鎮大龍村。楊樹在村裏種植有100多畝茶葉,他説,把茶場採來的新鮮茶青運到店裏來,親自把炒茶、制茶、泡茶、品茶的過程表演給客人看,為的是讓客人買上放心茶。這種現炒現賣的方式,使銷售額倍增,年收入達40萬元左右。同時,他還給客人辦理托運,把雷山縣的優質茶葉銷往了全國各地。

  雷山把茶館和茶葉加工店開到西江景區去,“遊西江千戶苗寨、品雷公山銀球茶”成為遊客選擇旅遊産品的一張新名片。

  據了解,近年來雷山縣突出民族文化推動茶旅融合已初見效益。在此進程中,文化旅遊為茶業發展“提質增效”,茶業為文化旅遊“擴容添彩”,兩者共生耦合,同頻共振。

  如今,在環雷公山古苗疆走廊旅遊線上,鄉村旅遊、農家樂、茶場、茶館交差布點,實現茶旅一體化,著力發展進茶場採茶、加工廠炒茶、農家茶館品茶和觀農耕文化、品農家美食、住農家庭院、賞苗族歌舞、購雷公山銀球茶等多元化體驗旅遊。烏東茶場、科委茶場、烏江茶場等已經逐步成為茶文化旅遊賣點。

  “到2018年,全縣農民每人平均茶葉1.5畝以上,茶園基地規模達18萬畝以上,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來自茶葉收入3000元以上。”對於雷山茶葉發展的美好前景,縣委書記黃清發、縣長袁剛充滿信心。

  (通訊員 潘國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