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自古江南“吃清明”

  • 發佈時間:2015-04-03 08:32:35  來源:中國民航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春到清明必踏青,清明節時也是許多時令美食上市之時。日前,民俗學者蔡博文告訴記者,清明時節踏青、野餐的歷史,自古有之。古代清明節就是一個“美食節”,不僅有很多時令美食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上市,而且清明節和古代的“寒食節”的習俗在今天逐漸重合,寒食節的一些特色美食也流傳下來。比如,用麥草搗汁和糯米做成青粉團,烏桕汁染烏飯做糕,或者用香椿芽拌面筋、嫩柳葉拌豆腐等。而且,清明美食的傳統還來自於古代清明踏青之後的野餐。

  古代女子們的“吃清明”

  蔡博文告訴記者,清明美食自古有之。古人為適應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製作了一些食品。比如,用麥草搗汁和糯米做青粉團,烏桕汁染烏飯做糕,或者用香椿芽拌面筋、嫩柳葉拌豆腐作寒食食品。清明節在古代是祭祀性的節日,一般人家要用四碟六碗時饈、清酒祭奠祖先。祭完之後,家人和應邀來的親戚共用酒食,叫“吃清明”。古代在江南,人們要挑好的薺菜做餛飩過節,清明掃墓時要做黃花青果糕作供品,採用一種菊科野草的嫩葉搗爛去汁和粉做成,非常好吃。而且,清明美食的傳統還來自於古代清明踏青之後的野餐。

  吃青糰的食俗有2000多年

  江南人最熟悉的清明美食就是青糰了。蔡博文表示,江南的“麥漿草”,清明而生,過則難覓。也正是因為如此,用麥漿草做成的青糰子,在民間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

  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與晾幹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和好,包上豆沙餡兒,民間訣竅還要放入一小塊豬油,團好入籠蒸熟,出籠時再薄薄刷一層熟菜油在表面。此外,艾草也是一種常見的清明食材。將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裏蒸熟,這就成了艾草糍粑。

  “吃青糰的食俗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周朝”。蔡博文表示,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

  青糰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是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做成的。如今,青糰的祭祀功能漸漸淡化,而作為美食仍然很受歡迎。蔡博文告訴記者,在清明時節,有一道美食就是河蚌豆腐湯。南京人把河蚌叫“歪歪”,要選個兒不大不小,紅殼的,6個左右就夠三口之家吃的了。爆火將姜、蔥、鹹肉或火腿肉、豆腐、“歪歪”下鍋,熬成濃湯,味道異常鮮美,有的還可以在鍋裏放鮮筍、秧草,食之三月不忘。另一道河鮮是炒螺螄,是由螺螄和辣椒及各種調味料製成的,味道鮮辣,十分過癮。

  河蚌螺螄的誘惑 全城一起挖野菜

  清明時節,各種鮮嫩的野菜都成為南京人餐桌上的美食。

  清炒蘆蒿或者蘆蒿炒香幹,再加上一點尖辣椒一起炒,簡直是江南人心尖上的一道菜。這個季節還是吃馬蘭頭最好的時候。《西吳食風謠》説:“二月春風燕子飛,筍芽絕嫩蚌肉肥。枸杞、馬蘭滋味好,雞蛋攤攤豆腐皮……”

  清明吃野菜的樂趣更在於可以親手採摘。每到清明時節,不少人自發組成“民間野菜團”,在全城展開野菜大搜索,踏青時帶著小鏟子、小籃子去挖野菜,追尋兒時的黃金回憶。莫愁湖、玄武湖、梅花山、北極閣、江寧、八卦洲等地,都有市民邊踏青郊遊,邊去挖野菜的情景。

  馬蘭頭、母雞頭、豌豆頭、枸杞頭,用手掐下小芽子,回家下鍋熱炒,香氣撲鼻,綠色健康。而且,南京有春發“八野”之説,是指“旱八鮮”和“水八鮮”兩類,包括薺菜、蘆蒿、馬蘭頭、枸杞頭、苜蓿頭、馬齒莧、鵝兒腸和香椿頭等。清明吃野菜成了南京的一大特色。

  (據光明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