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汲取“忠孝節義”中的正能量(大家手筆)

  • 發佈時間:2015-04-03 05:32: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郭齊勇  責任編輯:羅伯特

  “忠孝節義”是我國傳統道德標準,其中孝與忠是傳統社會最基礎的道德價值。“忠孝節義”早在東漢就已連用,不過當時是“忠孝義節”,在《舊唐書》中才有“忠孝節義”的用法。宋代洪邁曰:“吾今為忠孝節義判官,所主人間忠臣、孝子、義夫、節婦事也。”作為封建社會的道德標準,“忠孝節義”具有封建專制社會的歷史局限性。今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批判地繼承“忠孝節義”的合理因素,汲取其正能量、剔除其糟粕。

  忠的本意是敬,即盡心。《左傳》載,隨國季梁強調“所謂道,忠於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季梁認為,社會管理者對老百姓要忠誠。《禮記》載,孔子讚揚虞帝治天下,無私,不厚待其子,愛護老百姓如父母愛子一樣,對民眾有出自天性的愛心,有忠厚而利民的教誨,使民眾富庶而有禮。可見,忠指對待別人盡己之心,特別是居職任事者應盡心竭力為群眾謀利益。孔子講“君仁臣忠”“君惠臣忠”,表明他主張的忠是與仁和惠等密切聯繫的雙向要求,而不是“君為臣綱”的單向度要求。我們今天倡導的忠,不是封建社會的愚忠,而是待人忠誠、忠貞不二,忠於職守、愛崗敬業;忠於黨和國家、人民。我們提倡人的忠誠度,涉及每個人對自己的配偶、家庭、職業及單位的態度。倘若為了個人利益出賣國家或企業的機密,那就是不忠。

  孝的本意是尊重父母。它是人從身邊最近處做起的善行,因此有“百善孝為先”的説法。最起碼的孝是贍養父母長輩,但孝又不僅限于贍養,而是從內心尊敬父母長輩。孔子説:“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也就是説,離開了敬愛之心去贍養老人,那與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別呢?因此,我們要用至誠的心和切實的行動去感激父母,常回家看看,多做盡孝之事。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這是孝的三原則:大孝是使雙親受人尊敬,其次不使父母的名譽受辱,最下等的是能贍養父母。如果做子女的違法犯罪、貪污腐敗,就是大不孝!孝是最基本的愛心,儒家的仁愛不限于愛親,而是以這種天倫之樂作為生命之愛的最初體驗,以此為養育人性之起點,進而推己及人,愛他人,愛天下人,即孟子説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很難想像,一個對父母都不愛的人,能去愛別人、愛陌生人?孝與忠有密切關係,人們常説“愛于親者忠於國”“忠臣必出於孝子之門”。仁義之士能把愛親的體驗推之於愛民愛國。在一般情況下,忠與孝是順向的聯繫,有普遍性。在特殊的時空條件下,忠孝面臨衝突,難以兩全,忠誠義士應服從大義,為國盡忠。今天我們講孝,應摒棄“父為子綱”的單向度、無原則的價值取向,但其合理內涵是值得弘揚的。

  節的本意是止、操、信,指人對欲求有節制、節度,又有行為高尚的意思,如節操、品節等。古代士人講氣節操守,強調在生死關頭要有靜氣與定力,不隨風搖擺。節這一品德與忠、義等品德有緊密聯繫。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曾子曰:“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蘇武牧羊》中説:“曆盡難中難,大節定不虧。”翁同龢自題詩:“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今天我們講節,應摒棄封建社會中所謂“三從四德”的“婦道”,而強調做人要有原則立場,不能因眼前的名利而犧牲大節,不做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的墻頭草,尤其是在權、錢、色的誘惑面前要潔身自好。

  義的本意是宜,指適宜、恰當。孔子説,“君子義以為上”“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孟子説,不該由自己所得的東西,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義是人們的行為準則,義行指合宜、得當的行為,包含有恪盡職守、發揮才能,對社會、家庭盡法律和道德上的責任與義務等內容。羞恥之心是義的萌芽。義是對是非善惡正確果斷的裁決,既是道德情感,又是道德判斷。義行則是人們責任感、義務感的外化過程。行義即自覺自願地按義這種道德原則行動,是高尚的道德行為。成語中所謂見義勇為、慷慨就義、義不容辭、義無反顧、義正詞嚴、義憤填膺等,都表達了社會大眾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呼喚與褒獎。簡略地説,義是應當,即無條件地做應當做的事。在當下講義,應充分考慮義與利的關係問題,在道義指導下實現義與利的統一。也就是説,求利當以道義為標準,堅持道義與謀求公利是一回事。

  (作者單位:貴陽孔學堂)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