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市長力挺地産絕非城市福音

  • 發佈時間:2015-04-01 09:00: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廣深今談】

  當北京、上海的領導陸續表態不會取消“限購”的當下,廣州市市長力挺地産,顯得有點格格不入。

  廣州市長陳建華日前到香港創興銀行總部調研時,發聲力挺廣州樓市。陳建華稱,“廣州培養了中國三分之一的地産商,目前地産行業TOP20有7個是廣州的,廣州房價還只是北京、上海的一半,另一半就是我們的空間,我們有這個信心。廣州的經濟總量,今年將超過香港,明年將超過新加坡,所以地産在廣州還有很好的前景。”

  陳建華的這番言論引起較大爭議,因為其言論中確實存在幾個不合邏輯的錯誤。陳建華説“廣州培養了中國三分之一的地産商,目前地産行業TOP20有7個是廣州的”,他是以自豪的語氣表述這樣的事實。但陳市長只要冷靜下來想一想就知道,這不是什麼值得驕傲和高興的事兒,只是説明廣州及其周邊地區的某些人士在地産行業崛起的初期抓住了機會,該行業在當時確實給政府帶來了滾滾財源,我們都懂的。

  可是中國經濟走到今天,早就走過了地産業狂飆的年代,地産現在是需要政府不斷放鬆政策,包括放鬆貸款政策來“喚醒”的行業,現在最流行而且未來最值得期待的是“網際網路+”這個大方向,“目前地産行業TOP20有7個是廣州的”只能説明廣州轉型太慢,這是一件值得檢討的事情。恕我冒昧再問陳市長一句:目前網際網路、IT行業TOP20有幾個是廣州的?

  因為“地産行業TOP20有7個是廣州的,廣州房價還只是北京、上海的一半,另一半就是我們的空間,我們有這個信心”。這樣的表述更是讓人無語,因為廣州貢獻的開發商數量比較多而且靠前,所以廣州的房價還要追趕京滬?這是什麼邏輯?眾所週知,一個城市的房價漲跌,內有資源配置、土地供應、人口數量增長的原因,外有貨幣增長數量、國家政策調控等原因,但是從來沒有聽説過,因為在某市成長起來的開發商比較多,所以該城市的房價就應該漲的奇葩邏輯。

  簡單拿廣州房價和京滬房價比,認為京滬房價高,所以廣州房價也可以繼續漲,也會和京滬房價一樣高。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種對比不靠譜,北京是政治首都,上海是實際上的經濟首都,兩者集結資源的能力豈是廣州所能比擬?別的不説,廣州的高校資源、文化傳媒資源能和北京比嗎?不但不能比,這些年來,廣州還不斷在流失知名學者、藝術家、文化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去了北京。廣州的金融機構、國際大公司的總部數量能和上海比嗎?不但不能比,還在不斷被削弱現有的優勢。而這些機構、公司、單位的員工恰恰是最能承受高房價的骨幹力量。

  陳市長更經典的言論是“廣州的經濟總量,今年將超過香港,明年將超過新加坡,所以地産在廣州還有很好的前景”,我相信市長對數據的掌握是真實的,因此,我也願意相信廣州的經濟總量在今年和明年會分別超過香港和新加坡,可是經濟總量超過了香港和新加坡,地産就一定在廣州有很好的前景?這裡面牽涉到對未來政策的判斷,即政策會如何影響房價,投資樓市者將面對怎樣的房地産稅的剛性成本……現在因為房地産稅的政策還不明朗,稅率就更無從談起,所以,任何對房價以及地産行業的判斷都只能是短期的,僅限于政策出臺的這兩三年過渡期。陳市長大膽斷言,因為廣州經濟總量越來越高,所以地産在廣州還有很好的前景有點言過其實了。

  我更願意看到,廣州的經濟總量越來越高是調結構的結果,即産業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非常少,但是帶來的經濟效益卻呈幾何倍數增長,這樣的增長才是廣州最需要的良性增長。任何靠賣地、土地財政推上去的GDP數據都是不可持續的。

  我知道廣州現在的債務壓力大,而且2014年,廣州市GDP增速排在北上深津之後,僅為8.6%,市長壓力也大。可是當北京、上海的領導在3月陸續表態不會取消“限購”的當下,廣州市市長如此力挺地産,還是顯得有點“格格不入”,難怪網民情緒很大。(作者係廣州政經評論人士)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