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當農業産業化遇上網際網路

  • 發佈時間:2015-03-31 04:32:4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融聯本報記者買天

  有人用網際網路術語這樣描述中國農業,即依靠個人體力勞動的1.0經營模式,以承包流轉大土地、運用大機械的農場、園區等為代表的2.0模式崛起;而以高度自動化、機械化精確生産為代表的3.0模式,和融合網際網路的高度智慧化的4.0模式,我們仍然處於摸索階段,特別是4.0模式在農業中的運用,還只是剛剛開始。

  我們該如何理解網際網路思維和技術在農業中的滲透?隨著農業産業化的深入推進,網際網路將如何助力産業化釋放更大的活力?農業企業在其中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網際網路開啟農業4.0模式

  業內人士認為,長期以來,1.0模式的小農體制已經在制約農業生産力的發展。

  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是現行生産力的基本,是一種依靠個人體力勞動的1.0經營模式,它的一個弊端就是農業流通體系欠發達。

  可以説,1.0模式從客觀上抑制了農業産業鏈的效率,農業的生産、銷售、加工、運輸等産業環節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結構鬆散,大大降低了農業流通效率,農民增收就顯得滯緩。於是,國家開始大力倡導農業産業化,以改變落後的發展模式。

  怎樣發展現代農業,如何激發出新的農業活力?隨著土地流轉制度的深入推進,農業必須借助農業産業化的手段和網際網路的思維,通過跨界融合,實現從農業1.0、2.0模式到農業3.0、4.0模式的轉變。

  農業企業家要有網際網路思維

  近年來,作為網際網路範疇內的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讓不少地方的種養業發生了巨大轉變。大棚果蔬實現自動滴灌、牛羊飼喂自動投料、大田作物管護數據實時傳輸,特別是借助農業産業化鏈條的完善,農産品生産從種養、管護、收穫、加工到銷售、物流等環節,實現了數據化傳輸、資訊化管理。

  分析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發展,由於網際網路的強力滲透,農業産業化鏈條上的經營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均已發生本質變化。

  從經營者來看,站在田間“運籌帷幄”的將是更多具有網際網路思維、掌握網路技術的農業企業家和新型職業農民。他們以公司等為經營載體,深諳農業産業化思路,具備現代農業經營理念。

  從勞動工具來看,運作于田土之上的除了有形的農業機械外,還有將這些機械和自動化設備串聯起來的無形的物聯網技術。

  就勞動對象而言,當前零散的土地已不適應網際網路農業生産的要求,必須要將土地集中起來,進行産業化、規模化經營,這樣才能體現網際網路技術的全覆蓋、無縫滲透、高效互聯的優勢,從而生産出優質的農産品。

  網際網路牽引農業産業化“高鐵

  如果將農業産業化比作一列“高鐵”,它將種養、管護、生産、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有機地串聯起來。而要使這輛“高鐵”跑得更快更高效,就離不開由網際網路技術支撐的高速通道。要確保這些高速通道的順暢,既需要來自政府的頂層設計,也需要日新月異的網際網路技術的不斷融入。

  近年來,政府已把網際網路當成解決農業問題的重要途徑,各級有關支農惠農的政策文件中,都突出了網際網路對於農業發展的重要性。

  從農産品生産到培育龍頭企業,從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到資訊服務進村入戶,無不依賴於農業網際網路的發展。而在網路巨頭企業的推動下,電商領域的表現最為搶眼。“消費品下鄉,農産品進城”的雙向流通體系逐漸成型,阿里巴巴、京東等借“電商下鄉”在鄉村建立運營體系,激活農村電商生態體系。

  可以説,電商領域的先行,讓農産品産地和終端消費實現了點對點的“直連”。眾多農企甚至是産地農民大量創建網店,消費者網購新鮮而純正的農産品不再是件難事。

  記者去新疆農村採訪,這裡雖距內地遙遠,可他們照樣將棗、葡萄幹、巴旦木等乾果“火”到了全國。當地家家戶戶都種有果木,於是就形成了父母負責生産、子女負責電商運營的格局,不少加工企業更是將這些産業村和“人才”招致麾下,利用網際網路模式和電商銷售渠道,將地方農産品做出了更大規模的産業效應。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意識到“網際網路+”時代勢不可擋的同時,如何將網際網路思維和技術充分融入到農業中去,實現農業産業化運營模式的升級換代。這其中,企業界應該會有更好的“表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