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如何守住維持人類生命的這口“水”?

  • 發佈時間:2015-03-29 20:08:0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海南博鰲3月29日電(記者趙葉蘋 羅羽)“水,將成為21世紀危及全球的重大國際問題。”正在海南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關於水污染導致的水危機成為參會嘉賓熱議話題。

  在“水安全與土壤污染”分論壇上,有嘉賓表示,儘管我國近年來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不斷進步,但水污染已成為當今最突出的問題之一。水污染治理困難在哪?究竟如何才能守住人類維持生命的這口“水”?

  “落船入水,不被淹死被毒死”

  十七世紀時,英國一艘名為艾麗斯的船隻在萊茵河上發生側翻,船上人員全部死亡,尋找死因發現,他們不是死於溺水,而是被污染的河給毒死的。

  一位嘉賓用這則故事,引起一場關於水污染與治理的熱烈討論。

  一些嘉賓表示,在我國,儘管還沒有發生河水毒死人的嚴重事件,但水污染形勢已愈發嚴峻,對國人生活造成的影響日益增多,河水污染、魚蝦中毒等報道頻繁見諸報端,人們對城市黑臭河流怨聲載道。

  “我國有四分之一的水是五類和劣五類。”東方園林董事長何巧女説,劣五類水相當於死水,無法自我凈化,只會越變越臭。她還強調,我國城市水生態環境更加惡劣,大部分城市90%以上的河道是黑臭河,日常用水污染大。

  此外,各地因工業排放、農業生産造成的水污染現象觸目驚心,近年來,網上不斷曝出“紅水河”“黑水河”鎘污染等重金屬超標事件。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前副部長仇保興説,我國大量的工業排放對地表水造成了嚴重危害。同時,農業生産中,超量用藥和施肥不僅對地表水,也對地下水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中國地表水總體輕度污染,其中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五大水系水質污染,全國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中,約六成水質較差和極差。

  除了水源性污染,城市供水的二次污染也成為安全飲水的新難題。一些嘉賓指出,我國城市建築水管50年沒有更換,水管中積累了大量污垢,城市高樓二次加壓供水的安全問題也常常被人們忽視。

  “水質性缺水是目前最為緊迫的問題,如果不注意解決的話,會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狀況。”仇保興説,伴隨著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中國正面臨日益緊迫的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難題。

  污染治理究竟難在哪?

  大面積的城市污染源自何處?如何整治?有哪些難度?參加論壇的中外專家學者紛紛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仇保興認為,一個國家的城鎮化率超過50%的時候,城市就會面臨最嚴重的水體污染。因為城鎮化過程中需要興建大量的基礎設施,消耗大量資源能源,排放大量廢物,造成水土方面嚴重污染。

  對此,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斯蒂芬·格羅夫認為,城市缺水、水體污染,不僅僅與城市有關,還與農業和能源有關,農業是最大的耗水行業,大約70%的水被農業生産消耗,能源的生産也需要依靠水資源,必須考慮技術創新幫我們解決挑戰。

  一些嘉賓談到了俄羅斯先進的滴水灌溉技術和無水造紙術,對此,仇保興認為,現如今,已有很多種治理污水的先進技術,但“不能唯技術論技術”,需要考慮治理的合理性。

  他舉例説,膜技術可以讓水更乾淨,但在城市建築中利用膜技術把污水處理成純凈水,需要支付2.5元/噸,成本高,相比之下,利用自然植被、土壤凈化污水代價最小。

  據何巧女介紹,一項正在修訂的法規提出,到2020年,要將城市的黑臭河水面降低到10%,國家五類和劣五類水由現在的25%降低到16%。

  “消滅黑臭河和劣五類水,國家需要下很多功夫。”何巧女説,北京50%的城市河流是黑臭河,降到10%的目標很高,但一些治理機制亟待建立,政府部門的力量亟待整合。

  治理水污染,人們還不得不正視我國工業發展的現狀及排放標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所長王浩指出,今年實施的“新環保法”被譽為最嚴格的環保法,但要實現目標,還有一段路程要走。

  他指出,“新環保法”“水十條”執法的基石是“達標排放”,而這個“標準”是我國環保事業初創時期參照北美和歐洲的排放標準制定的。北美、歐洲100公里的河道只有五六家工廠,我國多達五六百家,“即便同樣是‘達標排放’,我國的河流污染程度也是歐美的百倍。”

  王浩認為,我國治理河流、湖泊水體污染,一方面要修改排放標準,同時應堅持“一河一策,一湖一策”。

  如何保住維持生命的一口“水”?

  據悉,最近10年,國家在治理污染方面已初見成效,一到三類水質的河流長度在上升,COD(化學需氧量)的濃度在下降。但無法回避的是,修復水生態仍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如何才能還人們“一池清水”?

  仇保興説,水生態是有生命的存在,要讓劣五類的死水變成活水,讓死去的生命體活過來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河流、湖泊這類大的水體治理,砸再多的錢短時間內也難以實現。

  德國的萊茵河曾是一條泡沫河,為還原它的凈化能力,德國曾花費了幾十年時間。這警示我們,要將水體看成一個生命體,在“死去”之前呵護它。

  他認為,治理污染,當務之急是要找到恢復水體自我凈化功能的途徑,打造“海綿城市”或許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辦法。通過園林辦法、動植物的配置,將受損的水生態恢復起來,賦予水體自我凈化的能力。同時加強對污染源的治理,“當然,這是理想的目標,也是‘海綿城市’的嚮往。”

  “海綿城市”距離我們尚且遙遠,如何保證當下日常飲用水安全?據悉,目前我國自來水檢測指標已從過去的35項上升到現在的106項,達到了歐盟標準,然而“高標準”卻沒能管住“一桶水”,人們對於飲用水安全的質疑和聲討持續不斷,問題何在?

  “水質檢測的權力掌握在水廠手中,這無異於讓運動員來做裁判員。”一位參會嘉賓指出,因為水質檢測十分複雜,地方衛生防疫系統檢測要花一個月時間。

  與會專家建議,未來國家應建立水質檢驗總站,各省建立分站,不間斷地對各家水廠進行突擊性檢查。也可以培養社會中間力量,承接檢測任務,最後建立一個完整的強制性的社會資訊公開制度,避免由自來水廠自説自話。

  與此同時,城市供水的管道品質、二次污染也應得到足夠重視。仇保興帶來一個好消息,他説,在國家新一輪五年規劃中,已將地下管網、二次供水的建設納入財政預算,“要讓人們生活得更好,守住飲水安全不僅是最基礎的需要,也已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