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 發佈時間:2015-03-27 05:53:02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將成立普惠金融促進會、中國銀監會新近成立普惠金融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召開之前,“普惠金融”就是個熱詞。3月26日,博鰲亞洲論壇召開首日,兩場分論壇聚焦普惠金融下的發展與監管,回應了各界的普遍關注。
什麼是普惠金融?首場分論壇“普惠金融:探索農村金融改革的新模式”的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給出了答案:讓每一個公民都能接受正常的金融服務。也就是説,普惠金融與每個人的金融未來息息相關,其中當然包括廣大農民。
在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看來,中國30多年農村金融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有不少誤區。此前,中國金融機構在不計血本走入農村的同時,卻忽略了商業的可持續性。在普惠金融的大環境下,“如果新生的合作金融還要走吸收存款,發放貸款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她透露,目前中國山東正在試點農民信用互助組織,該組織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資金池,與商業金融機構上下對接,是批發和零售的關係。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行長呂家進與吳曉靈有著相似的觀點。他認為,普惠金融服務絕不是中小機構的專利。“無論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還是合作機構,都應當把發展普惠金融作為自己的責任,保險、期貨及多層次資本市場也應加入到發展普惠金融的隊伍中。”呂家進説。
在“普惠金融:探索農村金融改革的新模式”分論壇上,《2015農村金融發展報告》也指出,農業自身的弱質性決定了不可能只依靠商業化模式發展農村金融,應加強財稅政策與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通過杠桿效應,最大限度地激發各類金融機構支農的積極性,營造一個讓金融機構實現商業可持續發展的財稅支援政策環境。
但是,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時候,在普惠導向下,推動農村金融創新的現實路徑應該怎樣實現?
吳曉靈認為,我國農業的出路是集約化生産,一味走農場道路不太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扶持農民合作經濟真正走向生産合作、銷售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道路,是未來發展方向。這樣,科技下不去、貸款難到手的問題才能夠得到解決。具體説,就是讓組織起來的農民對接國家科技人員隊伍,在沒有抵押的情況下設立互保基金,政府提供保險保障。她補充説,“有了保險,互保基金就能跟上了。”
海南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理事長吳偉雄也給出了他的解決辦法,那就是“把貸款的審批權和利率定價權交給農民、把貸款人的工資發放權交給本人、把小額貸款的管理權交給網路、把普惠金融的整體做法交給市場”。“無論怎樣,農村金融都需要既了解‘三農’又懂金融的泥腿子金融家來做,不需要穿著皮鞋的人去給農民發放貸款。”
當然,除了農村金融,解決了金融服務中的資訊不對稱、滿足大量小微客戶金融需求的P2P模式,也被普遍視為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表現。“網際網路金融:自律與監管”分論壇,探討的正是與P2P有關的問題,新生的網際網路金融公司也開始登上博鰲的舞臺。
相對於傳統金融,我國P2P網貸規模較小,但是發展迅速,由於監管缺位,準入門檻低,市場上出現了魚龍混雜的局面,P2P網貸平臺跑路、倒閉的情況時有發生,社會上質疑之聲四起。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朱雲來認為,網際網路金融管理的核心是要控制風險,參與者需要知道可能存在的損失風險,能夠承受,並且願意嘗試。“怕的是在不清楚的情況下一腳踩進去,最後顆粒無收的時候承受不了。”
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説,任何P2P平臺,都一定要保護好投資人的利益。現在網際網路平臺是把高風險賣給低承受能力的人,這是不可持續的。美國的很多P2P平臺投資方,機構投資人佔很大比例,而中國的P2P平臺百分之百是散戶投資人,怎樣保護他們的利益顯得非常關鍵。解決這一問題,首先要通過大數據法則,判斷借款人的還款能力和意願,其次是在對客戶嚴格篩選的前提下對風險實行再分散。
論壇發佈的《網際網路金融報告2015》認為,P2P網貸的優勢源自數據基礎,目前中國P2P網貸發展的核心障礙恰恰是徵信系統不健全、不開放。中誠信創始人毛振華認為,網際網路徵信的優勢在於,除了傳統金融交易中已經發生的資訊外,還能從其他的商業行為甚至個人社交行為中獲取資訊。與傳統金融相比,網際網路金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收集、整理數據,並使其成為金融系統的主要依據。
參與論壇的中信公證處副主任閆雅強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廣泛應用於金融領域的強制執行公證,可以成為推動P2P規範健康發展的高效手段。目前,中信公證處開通了全國首家公益性社會金融公證服務平臺,為融資對接提供服務。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首提“網際網路+”行動計劃,計葵生對P2P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有了這樣的政策,很多銀行和大企業馬上會加入進來,整個市場會有非常大的變化。”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