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民稱他“好兄弟”

  • 發佈時間:2015-03-26 04:32:2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付偉鄭可歡

  “這是我的好兄弟。”在廣東省佛山市農科所一間會議室裏,三水區大塘鎮六一村種植戶楊志洪熱情地向記者“引薦”梁普興。雖然相識僅3年,但在老楊眼中,無論是佛山市農科所副所長,還是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頂在梁普興頭上的諸多頭銜,總不如這一聲“兄弟”叫得親切、自然。

  在老楊們眼中,梁普興不僅是隨叫隨到、重情重義的“好兄弟”,更是一位推動農業增産的“魔術師”和幫助農民增收的“財神爺”。幾年前,楊志洪的75畝蔬菜地種的還是量大價廉的“大路貨”;而今,在梁普興的推薦和指導下,他真正嘗到了科技附加值的甜頭,升級後的品種不僅抗病抗災,産量更是直線上升。“僅苦瓜一種,畝産就從之前的3000斤提高到了8000到1萬斤之間。”楊志洪説,綜合下來,每年可以增收3~5萬塊錢。

  農戶們為梁普興及其團隊紛紛點讚背後,是佛山市農科所“工廠化育苗模式”落地生根的8年實踐。梁普興説,良種優苗不能只躲在實驗室中,而應該走向廣闊天地接受農民口碑和市場風浪的檢驗。“農業科研機構不能只講經濟效益,不講社會效益。”

  佛山市農科所所在的三水區南山鎮也是逕口華僑農場的所在地。廣袤而平坦的土地,加上長期的蔬菜種植傳統,讓這裡成為梁普興搞“工廠化育苗”的絕佳試驗場。而南山鎮及鄰近的大塘鎮,也因“近水樓臺先得月”之便,率先嘗到了“工廠化育苗”與“公益性推廣”嫁接之後結出的第一株碩果。經過幾年的磨合,佛山市農科所與周邊農戶之間的關係,已經由梁普興帶人挨家挨戶到府送苗,變成菜農隔三差五到農科所主動要苗。

  “我們從泰國、日本等國家引進新品種,先由農科所試種,成功之後再低價推薦給周邊農戶試種,並免費提供技術服務。”梁普興解釋道,在育苗過程中,每畝地僅種子成本至少在500元以上,但賣給農民只象徵性地收一點點。“工廠化育苗嚴格遵循科學流程,農産品安全風險系數大大降低;公益性推廣讓利於民,農戶也不用再擔心被假劣種苗坑害,一舉兩得。”梁普興認為,基層農科機構要想活得“有滋有味”,既不能關門研究,又不能唯利是圖,“還是要有點奉獻精神”。

  30多年的農科經歷,讓梁普興從“奉獻”二字中品味出的更多不是一種“崇高”,而是一份“自然”。1983年,出生於廣東雲浮的梁普興從華南農學院(現華南農業大學)一畢業,便被分配到了佛山市農科所。那時,佛山農科所辦公地點尚在靠近市中心的南海平洲地區,但偏遠的逕口農場卻是梁普興在佛山真正的“第二故鄉”。

  1994年,為了解決市民吃菜難的問題,佛山市政府決定成立菜籃子公司,梁普興自告奮勇擔起重任。菜籃子公司基地位於逕口農場大步塘。“從那裏到市區都是泥沙路,還要坐渡船,單程騎摩托車要兩三個小時。”梁普興告訴記者,除了離家遠,泡在基地的日子除了工作之外,便是無盡的寂寞,“晚上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找農民聊天。”

  1996年,梁普興從台灣引進種植韭菜花。“這種作物種下一次就可以收穫三年。”梁普興説,經過不斷改良品種,基地韭菜花的産量由每畝1000斤提高到了3000-5000斤,品質越來越好,加之市場行情好,“種植成本每斤只有1塊錢,外銷價格可達6~7塊錢”,農戶的“觀念慣性”最終被打破。許多人家靠著梁普興發起的這場“韭菜花種植運動”賺到了第一台摩托車。最高峰時,當地韭菜花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

  2000年,佛山市菜籃子公司完成了歷史使命,梁普興終於結束長達6年之久的兩地生活。然而,4年之後,伴隨佛山市農科所的整體搬遷,梁普興最終還是轉回了逕口農場,開始了在“老根據地”的二次創業。

  在這裡,除了用優良種苗繼續“幫襯”周邊的那群“老哥們”,梁普興也開始思考如何將農業科技的“金種子”播撒到更遠的地方。

  2007~2014年,佛山市農科所連續舉辦了8屆農業良種展示會。梁普興每次都會精心確定一個主題。從2012年的“盆栽蔬菜”到2013年的“陽臺蔬菜”,再到2014年的“創意農業”,梁普興及其團隊變著法地讓每一個人都來關注農業、支援農業、參與農業。

  而今,與梁普興和他的同事相伴的“日常”,仍是遠離家人的孤寂。“打開微信搜搜附近的人,怎麼搜都是農科所那幾個。”梁普興笑道,不過,看著農業科技的“金種子”被不斷播進千家萬戶,他們“知足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