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經費七成按行政級別分配“管理者通吃” 科研霸權大行其道

  • 發佈時間:2015-03-25 01:00:18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北京、湖北、江蘇等地調研時發現,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反映最多的是科研經費獲取不公平,“官大學問大,權大經費多”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科研管理體制尤其是經費資源分配過度行政化飽受詬病,促使官本位意識氾濫,滋長投機意識,造成學術氛圍不良、科研水準低下等負面影響。科研人員呼籲,要痛下決心根除科研分配行政化弊端,激發科研人員創造激情和創新能力。

  “權大經費多”怪象頻現

  “科研經費七成以上按照牌子、帽子、位子分配,被領導挂帥、學閥學霸拿走了,三成撒了胡椒面,而且自然科學獎拿到一等獎、二等獎的都是學術大佬,有的聯合拿獎。”京蘇吉鄂陜等地高校多位一線老師對此憤憤不平。

  調研中,高校教師、科研人員反映最大的是科研經費獲取不公平,“官大學問大,權大經費多”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行政力量在課題申請,課題報獎中的權重較大,出現“管理者通吃”現象。有高校老師反映,科研項目被“學霸”“牛校”“富省”佔有,年輕人、普通校、欠發達地區機會少。

  “一直以來,科研經費分配過度行政化飽受詬病。”武漢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黃濤談到,3年前中國科協就有一項調查,82.5%的科技工作者認為有一定行政職務的研究人員更容易獲得科研經費。

  南京審計學院一位教授説,南京的高校中,就有那麼幾個“學霸”年年都有項目。年輕人只能靠上去分一杯羹。真正憑本事的不是很多,所以成果轉化的效益比較差。華中師範大學一位教授説,還有些院士用兼職的方式到學校當買辦學者,壟斷項目資源,形成“學術腫瘤”。

  年僅32歲,清華大學一位副教授就被聘為973首席科學家。在他看來,自己是非常幸運的。“30歲是創造力最豐富的時候。但大部分年輕、有能力的學生、工程師排在梯隊裏面發揮不了作用。”他説。

  吉林大學科學技術處一位負責人説,經濟欠發達地區、非“牛校”等因素制約了吉林大學整體發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吉林全省能拿到的,還不如一個名牌大學。一些科研項目多的院校‘拿錢買人’,造成吉林大學等院校人才大量流失,逐漸被邊緣化。”

  這幾年國家科研經費投入劇增,更激起一些學閥學霸“奮不顧身”爭課題搶經費,壟斷資源;或幾個大佬聯手拿項目,再又分頭去做,然後又聯合拿獎。有幾個專家把某個課題包下來了,年年都能申報上,路子就越走越窄了。年輕的只能分一杯羹。

  “這是科研霸權、學術腫瘤,局部營養過剩形成惡性腫瘤。”華中師範大學化學系一位教授説,由此還出現一些買辦學者,拿到大筆經費,分包給他人,自己坐收大頭;或到處兼職,在試驗室挂個名,獲得一大筆經費。

  黃濤説,純粹從事學術研究的專家、學者應有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和尊重,往往成為“知識工人”。這就逼得一些“無路可走”的年輕人投機取巧,為了爭課題,拉大旗做虎皮,挂上領導大名領銜申報,一下就變得具有競爭力了。

  行政主導資源科研配置被指為最大弊端,反映最為強烈。行政主管部門控制著大量科研經費,也決定著經費去向,申報課題時要圍著這些行政機構轉,投其所好或刻意結交,只要打通這些主管部門,就可得到科研經費支援。而那些沒有行政職務的或不願意結交的科研人員往往被排擠在科研經費分配圈之外。

  由於行政部門掌控著科研經費,科研方向也往往受政府規劃的影響。政府側重資助與化工業、製造業等有關的科研,民生類研發項目難以成為首要資助對象。有的大項目是服務於政績目標的,而且規劃變化隨意。

  助長“官本位”意識盛行

  有高校老師認為,縱向課題最大問題是偏向行政級別。要拿到課題都要當個小官,從教授到副處長,不當拿不到。行政化經費分配機制極大挫傷科研分子積極性,滋長投機意識,造成學術氛圍不良、科研水準低下、“學術弱化”效應。

  “老師們戲稱,搞成果為了當官,當了官成果就多起來。”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一位教授分析,經費分配行政化嚴重助長了“官本位”意識,尤其是大學體制強調行政治校,因為資源配置、決策權都與行政權力有關,所以老師當了教授就還想弄個處長。

  黃濤分析,學者從政可以掌握更多的社會資源,更有利於爭取到項目和經費。而認認真真解決實際問題,為國家作出貢獻的,只要沒有職位,貢獻就難以得到承認。這導致更多科研人員熱衷於進入官場,去追求獲得各種行政級別,達到獲取更多科研學術資源的目的。

  過度行政化助長權力尋租和滋生腐敗,以及造成資金浪費。廣東省科技廳一正一副廳長落馬,多與科研經費發放和項目申報有關。有一名科研工作者説,其所在高校曾申請到一個100萬元的項目,光介紹費就要60萬元,剩下的40萬元兩名合作老師分。

  中國財政學會理事、南京審計學院一位教授認為,行政化主導經費分配致使科研課題申報機制混亂,給腐敗造成可乘之機。怎麼能搞到課題,“搞課題,先播種”,就是“跑部題進”,其實就是送。小課題幾十萬,大課題幾百萬,小錢換大錢,不跑就拿不到課題。

  目前經費分配結構嚴重失衡,經費資源過多地集中在少數學閥學霸手中,造成層層發包,經費濫用,中飽私囊。最近科技部、教育部通報的多起違反科研經費案例,主要就是弄虛作假、經費挪用。

  行政化經費分配機制極大挫傷科研分子積極性,滋長投機意識,造成學術氛圍不良、科研水準低下、“學術弱化”效應。“三分之二時間跑經費,三分之一時間做研究;不是在有關部門跑經費,就是在跑經費的路上,這不只是調侃。”一位教授説,有些科研人員忙於申請課題、走關係、真正用於科研的時間太少。普遍存在“重立項、輕研究”現象,也必然帶來科研課題成果品質不高,轉化率低、鮮有國際影響成果。

  南京工業大學教授説,最有活力、最需要支援的青年學者拿不到經費,進不了圈就拿不到錢。之所以近年來“攻關”跑項目之風頗為盛行,因為爭課題即是爭經費,這往往導致教學品質下降。但這也也是評價機制的問題,上課上的再好,是學生來評價的,不容易評判。課題是最容易量化的,沒有課題就只能等待下崗。

  清華大學一位副教授表示,行政力量干預科技活動太多,比如國家自然科學評獎就帶有行政色彩,國家來評,沒有跟産業掛鉤。現行的獎勵制度已成為一些官員追求政績和一些科技人員獲取名利的渠道。

  打破行政化籠子

  當務之急,打破幾十個行政部門多頭管理局面,整合科研經費資源,實行市場化配置。把學術權利和行政權力分開,淡化官本位思想,遏制科研霸權,創造良好環境。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一位教授建議,將宏觀政策規劃與科研經費分配分開,統一規劃,市場配置,分頭實施。或可設立幾個像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一樣的基金會,比如能源基金委員會、材料基金委員會,讓科研項目和經費投入更加公開化、透明化。

  調整科研經費結構,政府少摻乎少干預,多讓企業來做。南京工業大學一位教授認為,科研經費應該更多來自於應用科研成果的企業,而不是行政部門,這樣也有利培育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因為行政部門並不知道研究成果能否被使用,結果研究經費沒少花,但大多打了水漂。

  把學術權利和行政權力分開,淡化官本位思想,遏制科研霸權,創造良好環境。業內建議,在項目申報、經費分配環節減少行政官員、學閥學霸的干擾。一流科學家不要來當校長,高校、科研院所黨政一把手不去競爭申報項目,不去搶佔科研經費資源,使更多的年輕學者獲得應有的科研資源。

  一些科技精英被提拔到領導崗位,其實無法集中時間和精力從事有價值的科學研究,或者中斷有前景的科學研究。有教授説,實際上,只有長期在第一線的老師有足夠時間和精力保證課題完成。創新創造最好的時期是30至40歲,應當珍惜人才資源,讓年輕學者佔有更多科研資源,不要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跑經費上,讓他們承擔更多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分配去行政化的一個有效辦法,是建立事後獎勵制度。建議根據科研項目的成果影響、貢獻程度,對科研人員實行“以獎代補”,讓科研經費投入釋放出更大效應,從而激發科研活力,放開手腳專心幹,放飛翅膀朝前飛。

  再就是評審分離,加強審計監督。引入第三方監督評價模式,對科研經費分配進行監督和對科研成果進行考評,保障有限科研資源的分配公平合理。

  (本版除署名外,均由記者鄧華寧、俞儉、許祖華、趙孟卓、丁靜、楊寧、吳晶晶采寫)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