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激發養老消費從何著手

  • 發佈時間:2015-03-24 05:13:2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培育消費增長點,促進養老家政健康消費。事實上,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快養老服務業的發展。養老消費為何備受重視?養老消費潛力有多大?如何讓“夕陽紅”真正變成“朝陽紅”?《經濟日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有關專家及業界人士——

  養老消費將快速增長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減速換擋時期,滿足老年人不斷升級的多層次養老需求,既可以改善民生,也將是新的發展引擎

  在北京市許多老舊小區的單元樓下,隨處可見面向老年人的旅遊、保健、展銷廣告。每到週末,北京市大小公園裏的如潮“銀發”,更是生動地宣告著老齡社會加速到來。

  到2013年年底,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已突破2億大關,成為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老齡社會的革命》一書作者、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黨俊武認為,從2013年到2050年間,中國老年人口的情況將發生重要變化,包括:老年人口高齡化日趨嚴峻、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將越來越高、老年人口子女越來越少、空巢老年人口現象日益普遍、擁有兩套以上住房的老年人越來越多、老年人口健康水準堪憂等。

  人口老齡化帶來了海量的老年人口,進而也帶來了海量的市場需求。那麼,養老消費潛力到底有多大?

  我國第一部老齡藍皮書——《中國老齡産業發展報告(2014)》預測,從2014年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元左右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未來我國將成長為全球老齡産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加速,“十二五”之後,特別是2022年以後,將開始迎來老年人口消費潛力增長的高峰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秋霖認為,發展養老消費,是立足當前、更謀求長遠的選擇。從國際經驗看,許多國家都在加大發展養老服務的力度。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減速換擋時期,滿足老年人不斷升級的多層次養老需求,既可以改善民生,也將是新的發展引擎。

  黨俊武指出,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十分迅猛,2022年之後,老年人口總量將超過少兒人口;到2050年,老年人口將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國正處於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時期,也正處於人口老齡化導致的需求結構和産業結構的深刻調整期。一旦人口的需求結構發生深刻轉變,而經濟結構調整嚴重滯後,會違背經濟發展規律,還會付出慘重代價。

  養老服務模式趨向互動

  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激發養老消費,從何著手?那就是創新養老服務模式,推動醫養融合發展,促進養老服務與醫療、家政服務、保險、教育、健身、旅遊等領域的互動發展。

  陳秋霖告訴記者,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其獨特性,吃穿住用等消費需求下降,總體消費卻在增加。原因在於,老年人的醫療支出是大項。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在於實現醫養結合,充分滿足老人的醫療需求。

  在北京市大興區虹楓老年護養院,記者看到,作為一家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這裡的房間佈局按照醫院病房的要求設計,護理員與老人同住一室,提供24小時服務,每位老人的床頭都有一張健康情況表。內設的醫務室配備了從事老年病研究和康復醫療的專業醫務人員,可以做到小病不出院、大病及時轉。醫生、護士、護理員為入住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康復、文化娛樂、精神慰藉、臨終關懷等項服務。

  虹楓護養院是一所專門照料高齡失能、失智老人的護理型養老服務機構。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已達到3700萬。全國失能老年人長期照護服務聯盟秘書長、虹楓老年護養院院長李強告訴記者,“過去養老以救濟型為主,現在的養老正在向服務型轉變。其中,高齡失能、失智老人,是養老服務中的剛性需求,市場空間很大。”

  按照規劃,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陳秋霖認為,資訊化手段可以更好地服務養老,因此適合居家、社區養老的設施以及智慧化設備等産品亟待滿足。

  深圳“守望100”公司CEO師華十分看好智慧化養老市場。他認為,我國老年人的健康自我管理意識越來越強。中國是慢性病高發國,許多患者需要在家康復,智慧化養老設備可以大大提高養老健康服務效率,有助於改善居家養老服務的品質。“目前,我們正在與深圳聯通洽談智慧家庭項目合作,希望在2015年能為200萬老人提供服務,3年內服務1000萬老人。”師華説。

  讓老人能消費敢消費

  針對不同的養老消費群體,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完善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在中國老齡化加速的趨勢下,加快老齡金融的創新

  在看到中國養老産業良好發展前景的同時,也要看到養老産業發展還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如何讓老年人能消費、敢消費?專家指出,充分釋放養老消費潛力,需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創新老齡金融、加大人才培養。

  李強告訴記者,高齡老人大多有慢性病,有些老人臥床後沒有辦法去醫院看病,但是由於護養院在門診報銷及用藥級別上的限制,許多老人難以充分享受到醫保待遇,在精力、財力上都加大了負擔。正在護理老伴的畢大媽告訴記者,年過九旬的老伴常年臥床,去年因病住院後回到護養院,自己只能多次往返醫院取藥,很不方便,常年吸氧的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陳秋霖認為,發展養老消費的重要基礎,是要儘量降低不必要的成本。醫療是風險性支出,具有很大不確定性,會對其他消費形成抑制。政府要提供更好的政策和服務,讓老百姓有穩定的預期,敢去消費。

  “養老消費的本質是金融準備,也就是要解決好錢從哪來的問題。”黨俊武説,受老年人口可支配收入水準不高、傳統的代際財産轉移觀念以及鼓勵老年人消費的政策支援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目前老年人的有效消費需求是不足的。

  他建議,針對不同的養老消費群體,一方面,要加快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完善養老醫療保障制度,建立長期照護制度,為全體居民應對老年期可能的收入、疾病和失能風險創建制度性的費用來源。加大政府投入,為老年人特別是中低收入老年人提供救助。在中國老齡化加速的趨勢下,政府沒有能力全面干預養老保障,要加快老齡金融的創新。

  “黑髮不知準備早,白首方悔養老遲。”黨俊武認為,老年人是一個動態概念,越來越多的中青年需要樹立養老新理念,為自己的老年期做好充分的金融準備。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資本運作來發展老齡産業,關係到老年人的生活生命品質,也關係到一個國家的金融安全。

  從産業供給來看,當前養老産業存在重老齡服務、輕老齡用品,更淡漠老齡金融的現象。老齡金融的産品形式單一,沒有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在老年人群中接受度低,主要還集中在銀行儲蓄類金融産品上。黨俊武建議,借鑒美國和日本經驗,結合未來養老服務的需求,應面向40歲至59歲的人口開發儲蓄、證券、保險、基金、信託、房地産等新産品,重點開發綜合性的、新型混業經營的老齡金融産品。

  人才缺乏也是困擾養老服務業的一大難題。老年人護理,特別是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護理需要一定的專業性和特殊性。在虹楓老年護養院的“老年癡呆專區”,7名護理員照顧28位老人,護理員的年齡大多在四五十歲左右。陳秋霖認為,硬體需要,軟體更需要。如今養老發展很大的困難不是缺樓、缺床,是缺少做養老服務和管理的人才。“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一行業。因此,要採取積極措施,為養老消費的發展做好充足的人才儲備和積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