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萬億科研投入成果轉化率僅10%
- 發佈時間:2015-03-24 01:00:18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調研中發現,經費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過細過死、“重物輕人”等問題,制約了科研經費的使用效益。另外,科研體制“九龍治水”導致科技活動“碎片化”、“聚焦難”,科研項目多頭申報現象普遍存在,使得國家投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時經費使用效率不高。以大氣污染科研項目為例,至少有8個部委參與193個立項,其中很多是重復立項。
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已達1.2萬億元左右,其中財政科技支出5000億元,居世界前列,但原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表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遠低於發達國家40%的水準。
為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中共中央、國務院23日發佈《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大對科研工作的績效激勵力度以及基礎研究的財政投入,強化分類考核,改革科研評價制度等多項重大科技改革舉措。
經費管理過細過死
近年來,我國財政科技投入快速增長,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不斷改進。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經費在使用等方面更加嚴格。然而,不少一線科研人員表示,目前科研經費管理過於嚴苛,缺乏靈活性,甚至阻礙了正常科研活動的進行。
西安交通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一位教授表示,目前預算制要求得過細,要具體到每一個材料多少錢、去何地開會需要的成本等,老師在編制預算時要預計未來幾年的科研經費使用,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
“科研是未知的,申請課題的時候可能是這個思路,後來實際進行時可能會隨時調整。如果換了其他思路操作就需要再打報告,很長時間才能批下來。”他説,一般這種情況下,教師們不得不選擇按照原來的計劃進行,他曾經歷過預算時計劃用四套試製設備,後來有了更新的設備,一套就可以滿足科研所需。“設備費的預算不允許變更,出現了更好、更省錢的設備也不能用,造成了浪費。”他説。
“雖然現在國家對科研經費的管理是嚴格的,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又往往過於死板。比如説一般項目都要做好預算,預算制很好,可以保證科研經費專款專用,但在執行過程中,許多情況發生變化,使得原來預算的一些內容需要調整,但是想要做一些變更需要報批,太困難了,就算是變更成功了,會有無窮無盡的麻煩過來,與其這樣,不如算了,並沒有充分發揮經費的使用效益。”西安一所高校教授説。
還有一些科研人員反映,目前科研經費的審查到賬延遲比較嚴重,比如年初就要花這個錢,可這個錢下半年才來,年底必須得花完,不花完就得收走。如果今年的經費花不完,意味著你不需要這麼多錢,第二年就會減少投入。
清華大學一位副教授説:“現在科研經費使用期也很死,今年的經費年內花完,否則就要收回去,逼著有的人突擊花錢,找各種報銷的票據。”
科研投入“重物輕人”
智力勞動是科研活動最主要的投入。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科研經費投入“重物不重人”,大都投到物和活動上去,如科研儀器設備、會議、差旅等。而科研經費中的勞務費開支只能用於直接參加項目的研究生、博士後人員,不得列支有工資性收入的項目組成員,也就是説,在高校有薪酬的教師等成員並不能獲取額外的勞務報酬。
據陜西省教育部門一名負責人介紹,現在高校科研項目負責人基本上都是教師編制,不是專職科研人員,由於項目人員勞務經費沒有或很少,無法體現科技工作者的腦力勞動,而科學研究就是一個需要創造性的腦力勞動過程,加之政策規定不統一,因此可能造成“幹得越多問題越多”,影響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部分人員甚至不願意從事科學研究,這將不利於創新型國家建設和高校科學研究事業發展。
清華大學一位副教授説,“科技活動的投入更主要是智力的投入,是人的投入。美國歐洲科研項目的投入是一半左右用在人上面的。給學生的補助也很高,很多學生讀碩士、博士不會比在外面收入少多少。很多優秀的人能參與進來。但是我國現在卡的太死。比例的分配、靈活度應放寬。對做的好的科研成果,個人要有獎勵。”
有專家認為,科研投入應從傳統的“以物為本”轉到“以人為本”,通過科研經費績效支出增加人力資本補償,並配套建立健全以結果為導向的科研績效管理機制,增強制度的激勵性和約束性。
一些科研人員還反映,在科研經費資助方面,還存在“重應用輕基礎”的現象。西安一所高校現代物理研究所所長姜振益説:“目前在科研經費方面對基礎研究的比例偏低,而應用研究的經費有很多渠道,既有縱向也有橫向,而基礎研究的科研經費主要來源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如果能夠給基礎研究的經費比例提高點就更好了。”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一位負責人介紹,近幾年,我國的研發投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但基礎研究投入所佔比例一直徘徊在5%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都在15%至20%,美國是18.97%,南韓是18.18%,日本是12.27%。基礎研究弱是重大理論創新少、重大成果少的一大原因。
課題項目重復申報
當前,我國科研項目多頭申報現象普遍存在,造成大量科研資金的分散、重復和浪費,“一盤菜端幾家,一個姑娘嫁多家”,使得國家投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時經費使用效率不高。
2014年上半年,中央巡視組在對復旦大學的專項巡視中發現,該校科研經費管理使用混亂現象突出。經核查,2008年至2013年,復旦大學有25個項目在同一時間多渠道申請獲得資助,屬於重復申報課題。而類似的情況在各家大學和科研機構內均不同程度存在。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田保國介紹,以當前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大氣污染科研項目為例,就存在重復交叉問題:部門內部已經立項的和即將立項的存在重復,各個部門之間也存在重復立項的問題。原先至少有8個部委參與193個立項,其中很多是重復立項,經過整合後去掉了18個項目。
中國財政學會理事、南京審計學院某教授指出,南京審計學院報項目有多個渠道,省裏有省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廳的項目,另外可以報國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社科基金,也可以報審計署的基金。重復的課題照樣報,照樣批。這些項目究竟産生了多大效益,是個大問號。
江蘇省科技廳計劃處處長説,目前省內科研經費分散在多個部門,各單位內部又有多個處室管理資金,科技計劃、專項、基金名目繁多。越分部門越多,越分越細越小。
多頭管理缺乏統籌
日前,財政部與科技部聯合發佈《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提出了科技投入領域多項重大改革舉措。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科研體制“九龍治水”導致科技活動“碎片化”、“聚焦難”,並産生大量浪費甚至腐敗,必須深化改革逐一破解。
科技部資源配置與管理司司長張曉原認為,長期以來,我國的各種科研計劃針對不同的問題提出,分別由不同的部門管理,不同科技計劃之前缺乏頂層設計,缺乏互相溝通協調。由於計劃的多頭管理,各部門通氣不夠,條塊分割造成資源配置碎片化,導致科研項目聚焦不夠,項目多頭申報。
首先,科研體制“九龍治水”、“碎片化”行政特徵明顯。根據相關部門統計,2012年,中央財政2613多億科研經費分配給了40多個部門和央企,比如科學基金168億元,一家研究機構54.4億元,工信部58億元,發改委51.7億元,中石油32億元,衛計委28億元,農業部19.2億元,教育部8.6億元,環保部7.8億元等等。
有業內人士指出,40多個部門一共出臺了100多個科技計劃,必然存在課題重復的現象。此外,每個計劃背後都有一個單位,這給管理帶來了很大難題。如果不改革頂層設計,根本沒有人能夠統籌這些科技計劃。
其次,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地方科研項目同樣存在嚴重的重復浪費、撒胡椒面現象。根據全國政協統計:2013年,全國公共財政科技支出超過5000億元,地方財政科技支出與中央支出大體相當。而省市科技、教育部門,在分配科研經費中,“撒胡椒面”也是常見方式。審計結果顯示,湖南省科技廳2012年安排的3578個科技項目中,接近四成項目金額不超過兩萬元;福建省教育廳2011年分配的800萬元科研經費,平均每個項目不到1萬元。
北方某省曾對該省一個科技創新型城市進行的科技資源分佈情況調查顯示,該市有800多家檢驗檢測機構,分屬政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多個領域,各自為政,沒有形成合力;科研儀器、檢驗設備重復購買,利用效率低。比如氣相、液相色譜儀,每台價格至少幾萬元,僅有10%能夠滿負荷運轉,50%的使用率不超過25%,10%的設備購置回來後從未使用過。
(本版除署名外,均由記者鄧華寧、俞儉、許祖華、趙孟卓、丁靜、楊寧、吳晶晶采寫)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