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追憶現代新加坡締造者李光耀

  • 發佈時間:2015-03-24 01:00:1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陳濟朋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23日病逝。從2010年底至2015年初,作為新華社駐新記者,筆者在許多場合都看到過這位新加坡的傳奇人物。對新加坡了解越多,就越能感觸到這位世界級政治家留下的非凡烙印。

  新加坡在短短的50年時間裏由一個第三世界國家跨越到高收入國家,説李光耀厥功至偉,大概不會有多少異議。穩定的政治環境、廉潔高效的政府、每人平均GDP5萬多美元、幾乎家家有房住、管理嚴格的花園城市,這些使新加坡聞名於世的耀眼符號都與李光耀幾十年執著的堅持和強勢的領導密不可分。他曾經這樣説,為了讓新加坡變得更好,他不介意干涉人們的私人生活,作為執政者,要麼給人富足美好的生活,要麼給人富足美好的憧憬,兩者只能做一樣。

  新加坡在上世紀50年代取得民族自治,李光耀在1959年出任自治政府總理。新加坡起初的經濟基礎和資源包括馬六甲的港口,英軍撤退後留下的一些工業基礎,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其他什麼“家當”。李光耀領導新加坡人開始努力發展經濟。李光耀稱,新加坡人如果要想在世界上立足,必須要有卓越的表現,要麼有超出一般的效率,要麼有超出一般的創業精神。為此,新加坡不能容忍一絲一毫的貪腐,要給政府僱員與私營行業不相上下的工資。

  秉持這樣的信念,新加坡踏上經濟發展的征途。李光耀以自己曾在英國受訓的視野,認為新加坡必須要秉持開放的思維,最早開始發展製造業,吸引外資在新加坡投資設廠,這樣新加坡人才可以有工作,能夠掙到薪水。為了吸引外資,李光耀領導下的新加坡注重改善投資環境。從新加坡機場到市區的馬路寬闊筆直,綠樹成蔭,還點綴著紅花,李光耀將之視為展示形象的“臉面”。李光耀還努力整治市容市貌,在早期缺水需要從馬來西亞買水的年代也堅持要新加坡人定期洗刷街道,他曾參與街頭的清掃活動。這些“投資”經過幾十年的堅持,如今早已證明是非常有遠見的做法。

  兩頭在外的加工製造業是新加坡最早發展的基礎。坊間流傳的看法是,新加坡的經濟每十年左右就經歷一次轉型升級,從最初的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再到知識密集型,如今則是強調創新型的經濟。由於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沒有縱深,産業無法在國內轉移,轉型升級也意味著新加坡必須將原來已經不符合發展需要的産業淘汰掉。當然, 經濟的轉型升級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在2010年底至2015年初常駐新加坡期間,筆者對新加坡指向創新型的産業升級印象深刻。政府發現企業大多依賴廉價勞動力,而不願意花大力氣提升技術水準和員工的生産力,決定收緊外勞政策。現實中,也有一些行業很難提升生産力,也有不少企業難以適應,只能關門大吉,但政府不為所動。

  這樣的經濟轉型也伴隨著對勞動力需求的不斷變化,對於普通勞動階層來説,也意味著需要堅持不斷努力跟上經濟發展轉型的步伐,難免有點辛苦。雖然也會有人覺得不滿,但新加坡的發展變化有目共睹。李光耀也説,他不會因為受到指責而退縮,作為領導者,不要理會人們想什麼,做該做的事情。在他看來,新加坡要想取得成功,必須努力,這也是為什麼在新加坡老一代人身上看到最多的是奮鬥、吃苦、忍耐的精神。近年來,李光耀多次説自己希望與年輕一代交流,讓他們明白成功來之不易。

  在李光耀的引導下,新加坡走出了一條堅持自力更生、博采東西方之長的現代化之路。新加坡《聯合早報》在題為《小國巨人的政治遺産》社論中説,對李光耀個人而言,他走完了一段充實又意義非凡的人生;對新加坡而言,他留下的政治遺産彌足珍貴。新的一代將在他奠定的基礎上,承先啟後,再創輝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