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座莫幹山的財富經

  • 發佈時間:2015-03-23 03:29:27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李丹超 通訊員 沈亞興

  在312平方公里的莫幹山區域,豐富的山林資源滋養了26個村莊的51231位山民。而在工業文明擴張之時,莫幹山人也學會了一套聰明的經濟學:用生態賺人氣、鼓錢袋。“靠山吃山”,第一次,不僅讓莫幹山人享受到綠水青山的優良生態,而且因此創造了不一般的物質財富。

  筆者不禁嘗試去做一道數學題,計算莫幹山一年創造的物質財富有哪些,到底有多大?結果,用盡各種方法,也難有確切的答案。因為這筆財富,遠超可以具象陳列的數據。

  山民當上股東

  沈士軒掄起鋤頭往倉庫走,收拾完農具他就可以回家享受一頓美味晚餐。在德清武康鎮五四村,土地集中流轉後,産生了更精細化的效用。像沈士軒這樣50來歲的村民,除了每年領取土地租金,幾乎都會選擇在村裏的園林企業上班:一邊幹著熟悉的老本行,一邊還有每個月兩千多元的穩定收入。

  林木,是大山賜予山民的天然財富。2014年,德清林業總收入23.3億元,同比增長8.94%;每人平均林業總收入8038元,同比增長8.95%。

  車輛進入五四村地界,不時可見騎行的外國遊客三三兩兩嬉笑而過。一條整潔優美的綠道,將這個千余人的小村子與莫幹山連為一體。煙花三月的時節裏,連片的苗木基地開始煥發生機,田間白鷺飛掠,五四村的莊稼人不再為生計所累,大多早已勤勞致富。

  在村黨支部書記孫國文看來,“成立一個合作社,村裏一人一股”,這樣的方式最讓村民受益;70歲以上的老人村裏集中供養,每人每天管一頓中飯。

  除了苗木和水果的規模化生産,五四村村民自家種的時令蔬鮮,如今也能賣個好價錢。如果有多餘的早園筍售賣,先到德清淘寶館錄入資訊,一旦有訂單,竹林挖來的早園筍就可以第一時間送到客戶的手中。

  去年8月,德清淘寶館開始在莫幹山一帶選點布址,把淘寶館搬到村子裏,開起了線下體驗店。店內除了陳列農特産品、手工藝品、休閒用品和周邊農戶自産的時令性蔬果生鮮外,還張貼了大量的二維碼。在山間遊玩的遊客,只需要通過手機掃描,就能進行線上産品的挑選及下單。別看它零散,去年一年,德清淘寶館賣掉的産品有9100萬元。

  農房變身民宿

  又一次改變從2007年開始,圍著莫幹山的村子裏零星地出現了一種叫“洋家樂”的新民宿業態:起初由外國人開辦,崇尚低碳環保。此後去莫幹山旅行,你很難説出具體觀賞的景點,只是住進一家洋家樂,開始綠道騎行、徒步探幽。這種度假模式,打破了傳統“遊山玩水”的旅遊觀念,變成了一種無景點式的旅遊新氣象。

  當莫幹山被《紐約時報》評為“全球最值得去的45個地方之一”的時候,推薦理由這樣寫道:二十世紀初,距上海3小時路程的莫幹山,以其猗猗綠竹、青翠山野,成為社會菁英遁世休養的寧靜之所。富裕的外國人首先在莫幹山上興起土木,建起石墻別墅和網球場。緊隨其後的是以叱吒上海灘的杜月笙為代表的本土權貴。

  這段推薦理由,幾乎概述了莫幹山一個世紀的幾段輝煌時光。如果你還認為莫幹山僅是一處避暑勝地,那就大大低估了一位名叫高天成的外國人給莫幹山帶來的改變。

  七年前,城鎮化正在極大的“誘惑”著莫幹山的山民們走出大山,奔向山外的現代世界。莫幹山鎮、筏頭鄉、武康鎮,緊靠莫幹山的山區小鎮的人口一直在銳減。正如作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所説,在人口已經很多,勞力可以自足,土地利用已到了邊際的時候,人們的遷徙行為就會被放大。

  巨大的鋼鐵框架支撐起整個房子,山體與房屋互相映襯又彼此分離。鋼筋水泥並沒有破壞大山的本質,幾十棟可移動的房屋依山而建,造出了一個裸心谷度假村。這是南非人高天成給莫幹山帶來財富,可拆卸式的房屋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山體的完整性。

  2014年,跟著裸心谷興起的德清洋家樂,接待了遊客23.4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 7.9萬人次,實現直接營業收入2.36億元。

  民宿産業,像一把蒲扇撥開了大山發展的層層迷霧。莫幹山的山民領悟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65歲的賈金珠現在不再是一個人在家了。去年,女兒把家裏的老房子裝修佈置了,也開始搞洋家樂了。高低鋪、榻榻米、舒適標間,還有墻壁裏頭夾雜的玫瑰花,賈金珠經常要準備一二十人的飯菜,她説人多就高興。

  從拋下土地到進城打工,最終回歸土地。2014年,洋家樂吸納的農村居民就業超1000人。勞動密集型的服務産業,吸納了很大部分當地人家門口就業。

  勞嶺村的林柱榮就從一位拖拉機司機轉型為洋家樂廚師。見到林柱榮時正是他難得的空閒時候,他説:“和以前比,一年到頭掙的錢和休息時間都差不多,就是不用起早貪黑了。”林柱榮算了算,以前他每天運輸跑的路程有500里,現在出了家門,隔壁就是上班的地方。

  按捺不住的還有沉寂中的農村資産。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莫幹山上曾經被散亂廢棄的農房,現在每棟30年的租金高達100萬元。衍生而來的配套産業、出租農房和流轉土地等方式,讓村裏的沉睡資産變成了現實資本。僅莫幹山一帶的60多家洋家樂,帶動的農民房屋出租收入、流轉土地收入等財産性收入超過1.83億元。

  創意園區進山

  冷坑裏自然村有個洋家樂叫“西坡29號”,名氣很大。在它1號樓的背後,隱藏了一個獨立的房間,管家小施告訴記者,這是原來農家的豬圈,現在入住價是:每晚1580元。

  “飼養一頭豬所産生的污染量相當於8個人的生活排污。”小施介紹,豬圈改造後的房間很受客人喜歡,這裡邊石頭泥巴糊墻、溪石高壘、山間植物佈置桌面,都是由曉輝老師親自設計。

  曉輝老師就是多家洋家樂的“御用設計師”呂曉輝。莫幹山的農房改造計劃中,幾乎都能看出極簡風格的影子。去年開始,曉輝工作室就搬到了莫幹山下的庾村,和陸放版畫藝術館、清境文創園當起了鄰居。

  “如果能夠把現代的城市需求和鄉土資源結合起來,就能在保留老房的基礎上,用新的改造方式來滲透庾村人的生活方式。”老房改造已經成為呂曉輝工作室的一塊重要業務,敲敲打打專為破舊老房做“整形”。

  2011年12月28日,費美珍的陸放版畫藏書票館開館,在坡屋頂青磚的民國藏書樓中為莫幹山帶來第一縷文化養分。隨後,清境文創園入駐,利用當年的庾村蠶種場,記錄鄉村改革,發掘年輕人的個性創意。

  作家梁鴻曾在《中國在梁莊》中提到,農耕文化的結構方式在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混雜的狀態。很慶倖,在莫幹山,記者看到了鄉村在消減前贏得的一場逆襲,它沒有朝著城市的模本飛奔而去,而是一副更具生機的鄉野面貌。

  農耕文明與工業文明最終在莫幹山從博弈變成協作。2014年德清鄉村旅遊共接待遊客379.8萬人次,同比增長40.5%;實現經濟總收入5.37億元,同比增長159%。莫幹山,成為接洽滬寧杭三大城市城鄉互動圈中重要的支點。

  呂曉輝、費美珍最終都選擇在莫幹山繼續他們的事業。採訪中,記者發現,更多的年輕人開始願意把他們的第一份工作留在鄉村:裸心谷的馴馬師、西坡29號的管家,還有清境文創園的設計師。

  “鄉村改造不應是強硬植入現代化因素,應該更注重文化傳承的保留。”這是一位剛入職清境文創園的設計師對鄉村的理解,在她看來,鄉村改造是一項意義非凡的事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