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模式”三十年 破冰全國科研體制改革
- 發佈時間:2014-11-22 23:2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新網德清11月22日電 題:浙江“德清模式”三十年 破冰全國科研體制改革
記者 趙曄嬌
1983年,浙江省德清縣委、縣政府與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將一塊“科研生産聯合體”的牌子挂在了德清電子器材廠門口。這種在全國首創的“産、學、研”緊密結合的方式,被認為是當時科研院所與企業的最新最有效的合作方式,不僅使科技成果及時地轉化為生産力,同時推動了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共同發展。中科院領導和專家將此譽為“德清模式”,並在全國科技系統進行廣泛推廣。
至今,“德清模式”經歷了“産學研”、“政産學研金”、“市場化配置資源”等幾個階段的蛻變。德清,也因此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促發展的全新路子。
22日下午,“德清模式”30週年深化創新研討會在該縣舉行,代表們在研討中提出:“德清模式”催生在改革開放浪潮之中,發育在市場經濟體制之中,既是德清科技創新曆程的真實寫照,更是一面破冰全國科研體制改革的旗幟。
起源期:國營磚瓦廠到大上海求出路
沒有等上級給指示,沒有問政府要出路,“德清模式”起源於當地一家處於生死存亡關頭的國營磚瓦廠到上海求出路。
1977年,當時的德清磚瓦廠已經到了難以生存的地步,“我們連原材料土都沒有了!”中電科技德清華瑩電子有限公司的前身就是這家德清磚瓦廠,公司黨委書記朱懷烈在今天的研討會上説。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科學的春天到來了!”給處在困境中的德清磚瓦廠以巨大的精神鼓舞。
德清磚瓦廠下決心“攀高親”,歷經曲折找到了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雙方達成籌建科研生産聯合體的合作意向,並從企業選派了一批職工到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進行培訓,在企業內成立了一個電子新産品開發試製組。同年,試製組依託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技術支撐,成功地試製出了合格的晶體材料,並迅速投入生産。
1978年6月,企業在德清磚瓦廠的基礎上,新註冊成立了“德清電子器材廠”。生産經營業績實現了連續3年每年翻番的奇跡。
為了推廣科研與生産相結合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德清縣委、縣政府與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于1983年7月,在德清電子器材廠舉行了“科研生産聯合體”的掛牌儀式。
這次掛牌,讓德清縣在中國範圍內成為企業自發向科研院所、高校尋求合作的開拓者,開創性並不亞推動於中國農村重大變革的安徽小崗村的“分田到戶”。
這次掛牌對於德清當地企業的思想滌蕩也是極其劇烈的,帶動了昇華集團、德華集團、浙江明泉工業涂裝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紛紛與上海、杭州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係。
“星期天工程師”應運而生。
當年在鄉鎮企業局工作的曹林魁印象很深:在週末和節假日,德清的企業就派車到杭州、上海等城市接送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人員,請他們來幫助開發新的産品、改進生産工藝,解決技術難題。
“當年的合作看中的是德清人的精神。”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所長宋力昕説,那個年代,德清企業主動找科研院所、找高校,去找一些短平快的項目,積累了資金,這也符合中國科研體質的發展脈絡。
黃金期:政府介入模式再發力
在“德清模式”形成的初期,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開展的科技合作,基本上是由企業自發進行的。因此,合作性質單一、範圍不廣。
針對這些問題,德清縣委、縣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舉措,使“德清模式”的組織方式由企業自發向政府主導深化。
德清縣專門設立了科技合作專項資金,每年安排300—500萬元科技合作專項資金,用於對重點科技合作項目進行補助。
同時,這個小小縣城瞄準國內一流的科研機構,吸引了中科院計算所、蘭化所和中電集團21所、中國杭州建材研究所等一流的科研院所設立科技創新研發機構。
意識到創新資金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性,“産學研”的德清模式不斷深化發展,逐漸成為政府引導、金融支撐的“政産學研金”。
對此,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元點評認為:“要是沒有政府的資金就沒有科技金融。”
在這期間,德清全力推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資體系,極力為試創期、初創期、成長期、上市輔導期等不同成長階段的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的科技金融服務。
2011年成立浙江全省首家科技擔保公司,2012年又建立浙江全省第一家縣域科技銀行,德清加大“無償資助+跟進貸款”扶持,建立科技創業種子資金,以無償小額資助提供15至50萬元啟動資金;加大“財政引投+基金創投”扶持,設立“創業投資基金”,為成長期企業提供“資本積累”。
“市場是檢驗科技的真金”,現在的“德清模式”又加入了兩個字,變為“政産學研金介用”,其中,“介”是指搭建成果轉化服務平臺,“用”則指發揮企業在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
2012年,德清縣成為浙江首個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目的是為了破解科研與生産“兩張皮”導致的成果轉化率不足的情況。
與此同時,德清也依託創新創業平臺,探索“重視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産業化基地”的孵化培育模式,實現轉移産業化。此外還與浙江大學、中科院長春應化所、中科院計算所等6家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了成果轉化中心;與上海技術交易所共建德清創新驛站;國家科技金融促進會風險投資專委會在德清設立工作站。
生命力:符合科技體制改革大方向
伴隨著“德清模式”內涵的逐步豐富,德清也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促發展的全新路子。
如今,德清圍繞浙江省創新型試點城市(縣、區)、工業強縣、科技強縣建設,在企業主體培育、創新能力建設、科技項目實施方面加快發展的腳步,科技綜合實力有了較大的飛躍。2013年科技投入産出績效列浙江全省縣區第五位。擁有國家重點扶持高新技術企業71家,國家火炬計劃高新技術企業14家,省級創新型試點(示範)企業9家,省級科技型企業和農業科技型企業223家。
展望未來,圍繞德清生物醫藥、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地理資訊技術、通用航空設備製造等高新技術産業,“德清模式”將繼續發揮巨大的創造力。
“德清模式的特徵就在科技創新和産業的溝通,以及技術成果和商品化的溝通,符合科技體制改革的大方向,因而具有生命力。”浙江省科技廳廳長周國輝總結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