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難以忘懷的往事

  • 發佈時間:2015-03-20 20:52:20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有幸在吳波部長身邊工作了四年,讓我有機會走進他的生活,接近他、了解他。老部長給人的印象,既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老人,也是一位能夠感化人的思想、洗禮人的靈魂的良師。大家都尊敬地稱他“吳老”。

  那是1990年9月的一天,領導找我談話,正式委派我做吳老的秘書。那時的吳老已離休多年,賦閒在家。意想不到的是,此後發生的一切,會對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産生深刻的影響。

  西單大醬坊衚同20號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四合院,周圍是大片老百姓居住的低矮平房,吳老已在這裡住了整整40年。推開銹跡斑斑的朱紅色大門,頭道院的兩間房住著老蔡師傅(吳老司機)老老小小一大家人。走過狹窄的過道,跨過一道小門,映入眼簾的景象讓我楞住了。庭院內的鋪地青磚大部分已經破損,地面凹凸不平。北房和東西廂房也已年久失修,老式的窗扇和屋門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後那走了形的模樣,窗棱上的油漆大部分脫落,屋頂上也長出了一簇簇荒草。這難道就是共和國財政部長的家?後來聽其他秘書介紹,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和財政部幾任部領導都曾多次勸説吳老把房子好好整修一下,連修房子的水泥、砂石都給運到了門口,但吳老總是擺擺手説,現在國家財政很困難,花錢修繕大可不必,把裂縫補一補就行了。事情就這樣拖下來,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吳老的屋子很乾淨,但家裏的陳設卻異常簡陋。北房的堂屋用作會客廳,屋內放著一長兩短三個舊沙發,兩隻舊藤椅。靠北墻是一組老式書櫃,據説在1998年想處理掉這組書櫃時,連收廢品的都不要。客廳裏唯一稱得上“新”物件的是一幅條幅,上書“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那是上世紀80年代初,陳雲同志送給吳老的禮物。

  堂屋東側是吳老和夫人的寢室,裏面除了一張舊得不能再舊的雙人床,就是一張老式寫字檯,上面除了筆筒、檯燈,就是一部紅色保密電話,這是中央專門配屬給各部委主要領導的專用電話,它可以幫助吳老隨時與國務院、各部委,以及各省(市)主要領導通話——這是吳老家中唯一區別於尋常百姓家的地方了。

  吳老是安徽人,每天睡覺前總要洗個澡,用他自己的話説,“在水裏打個滾才能睡踏實”。但他用的澡盆卻一直是那個上世紀50年代出品的鐵制浴盆,由於使用的年頭長了,邊沿上的搪瓷都片片脫落了。部裏早就張羅著給他換個新的,他就是不同意,反覆説:“我現在是個吃白飯的閒人,不能再為這個花公家的錢。”每次洗完澡後,吳老總是囑咐身邊的人,把水倒進旁邊的兩個水桶裏,留著衝廁所用。廚房洗菜的水要留著澆花,隨便倒掉是要受批評的。“北京缺水呀,要節約用水才行。”吳老經常這麼説。

  吳老的穿著非常樸素,正如那句老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外衣褪色、內衣“毛邊”,縫了又縫、補了又補。一天,吳老忽然對我説:“王秘書,幫我做一身中山裝吧,要快一點。”我以為自己聽錯了,莫名其妙地站在那兒發愣。吳老笑了笑,順手遞給我一封信。信是謝老(謝覺哉)的夫人王定國同志寫來的,她邀請吳老去釣魚臺國賓館參加“毛主席誕辰100週年紀念活動”。我恍然大悟,趕忙打電話,請“紅都”服裝店的師傅前來,為吳老量身定做了一身新衣服。這是我在他身邊四年來遇到的一件新鮮事——唯一一次吳老主動提出為自己置辦新裝。

  俗話説,民以食為天。但吳老每天的食譜卻十分普通,用粗茶淡飯來形容也不為過——早上是一碗稀飯、一個小饅頭、一個雞蛋,一點鹹菜,外加一杯酸奶;中午是一碗米飯、兩盤小菜也是肉絲炒青菜,吃剩的飯菜要留好,等晚上熱熱再吃。由於房子的內墻皮大部分脫落了,做飯時蒸汽一熏,棚頂上的白灰飄落下來,有時就落進了飯碗裏,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吳老總是淡淡一笑了之。

  吳老的言傳身教也讓我的家人受益匪淺。那時,我收入不高,日常開支再加上孩子的學費等開銷,經濟壓力比較大,時常因為需要添這個、買那個的瑣事發生一些不愉快。一天,我把家人帶到了吳老家,回來的路上,愛人説:“與吳老比起來,我真感到挺知足的。”

  還有一件令我頭疼的事,那就是每逢過年過節,部裏總要買一些食品之類的東西慰問老幹部。每當我提著東西走進屋門,吳老就會收起笑容,一臉嚴肅地問我,東西是哪兒來的?當他知道是部裏發的慰問品時,就説:“噢,這是要付錢的。”並立刻讓邸老(吳老夫人)拿出錢來,讓我交上去。我無奈地説,這個錢部裏無法入賬啊。但吳老寸步不讓,口氣堅決地説:那就把東西退回去吧。從那以後,再遇到這種情況,我就背著吳老,把東西悄悄地交給鞠奶奶(吳老家的老保姆),並請她保守秘密。

  吳老緊衣縮食過著清貧的生活,但他卻經常給生活有困難的老戰友和貧困的鄉親寄錢,還多次給希望工程捐款,盡其所能表達他的愛心。在我之前擔任吳老秘書的幾位同志已悄悄記下一份長長的名單,那是他多年接濟困難同志和親友情況的實錄。上世紀60年代中期,曾經在吳老身邊工作過的一位司機師傅,孩子得了病,沒錢交醫藥費。得知此事後,吳老立刻解囊相助,讓秘書寄去100元錢。因為救治及時,孩子轉危為安。事後,這一家人感激不盡,逢人便説,是吳部長給的救命錢,真不知道怎樣報答他才好。

  在吳老身邊工作,常常會感到一種親人般的關懷和溫暖。吳老知道我們夫妻倆收入少、孩子小的情況,逢年過節或換季的時候,他就讓邸老硬往我的書包裏塞些錢,並小聲告訴我,回去給孩子買點禮物吧。每到這時,我就會感到渾身發熱,心砰砰直跳,感激之情難以言表。

  吳老對外人慷慨,對自己的孩子卻不會這樣大方。他的大兒子吳本寧曾親口對我説:“父親要求很嚴呦,我們有了事,可不敢向他開口,説了也白説。”有的秘書曾大膽地問吳老,別人都給孩子存錢,您也得給自己的孩子們存點錢吧?吳老説:“在延安時,我就確立了一個願望:一生不留財産,也不給孩子們留存款、留遺産,這個不會變。孩子們要靠勞動養活自己,他們有能力過好生活。”

  吳老在大醬坊衚同裏的鄰居大多都是平民百姓。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因為居住條件比較緊張,一些人紛紛在路邊蓋起簡易的棚子,用作廚房或儲藏間,弄得本來就很狹窄的衚同變得越發擁擠不堪。每當吳老的汽車通過這裡,汽車的倒車鏡往往貼墻而過,開車經過要十分小心才行。久而久之,財政部的司機誰也不敢輕易開車去吳老家辦事,生怕惹來麻煩。為此,老蔡師傅建議吳老向街道反映一下,動員群眾把棚子拆掉。吳老搖搖頭説,老百姓住房有困難、有難處,要多體諒他們。

  吳老愛乾淨,除了每天洗澡,每半個月還要理一次發。我建議把部裏的理髮師傅接到家裏來。吳老卻説:“理髮師傅是為大家服務的,單單為我一個人跑來跑去,不應該呀。”吳老就是這樣,遇事總是先替別人著想。但當我們去部裏理髮時,幾位正在開會的部領導聽到吳老來部的消息,馬上暫停開會,紛紛跑來看望吳老。吳老也感到很意外,臉上雖然帶著微笑,卻也流露出一絲不安。果然,在回來時他低聲告訴我,還是請理髮師傅到家裏來吧,太影響部裏的工作了。

  吳老離休後很少出門,生活內容簡單,甚至有些枯燥,每天除了聽我讀一讀帶來的文件,就是靠在躺椅上閉目養神。重要文件他會聽得很仔細、很認真,卻很少發問。除非重要段落,他才會提醒我再讀一遍,然後又合上眼睛陷入深深的思考。吳老待人和善、禮貌。每當我做完一件事情,本來就是我的份內之事,他也要説一句謝謝,讓人感到非常溫暖。

  吳老説話很少,但一旦做出了什麼決定,就很難改變。為了豐富吳老的晚年生活,部領導曾多次勸他到外邊走一走、看一看,換換環境,都被吳老一一謝絕。一次,我看吳老高興,趁機向他提出了這個建議,吳老看著我,語氣嚴肅地説:“到省裏去,老同事、老朋友都要陪我,這樣,會給地方的同志添許多麻煩,耽誤人家的時間和工作,還是不去為好啊。”有一天,在大家的勸説下,吳老終於勉強同意到北京近郊大興西瓜節去看看。臨走時還一再叮囑,不要驚動大興的同志。不料,快到中午的時候,消息還是不脛而走。我們被趕來的縣領導圍住了,他們費盡了口舌,吳老才同意留下吃午飯。飯後,吳老一直看著我交清了飯錢後,才讓司機開車離開。

  在我為吳老服務的四年中,他始終堅守三條原則不變:一是不給組織添麻煩。二是不為自己的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謀取特殊化。三是不宣傳自己。他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

  2000年10月的一天,我接到吳威立同志(吳老的三兒子)的電話,要我去吳老家,一起研究老人立遺囑的事。我的心一沉,深感此事重大,連忙放下電話,向吳老家趕去。果然,當我走進吳老的房間,就感到屋裏的空氣似乎凝固了。吳老的兒子和兒媳都在,除我之外,還有老幹部局的梁志義同志。大家神情嚴肅,屋裏靜得掉地上一根針也能聽得見。那時的吳老剛剛出院不久,身體虛弱。他靠在躺椅上,不時抬頭掃視著屋裏的人們,目光堅毅又坦然,我理解老人此時此刻的想法,他在告訴大家,此事要辦好。遺囑的全文如下:

  我參加革命成為一個無産者,從沒有想過購置私産留給後代。因此,我決定不購買財政部分配給我的萬壽路西街甲11號院4號樓1101、1103兩套單元房。在我和我的老伴邸力過世後,這兩個單元住房立即歸還財政部。我的子女他們均已由自己所屬的工作單位購得住房,不得以任何藉口繼續佔用或承租這兩個單元房,更不能以我的名義謀取任何利益。

  我去世以後後事從簡,不發訃告、不開追悼會、不搞遺體告別,火化後骨灰就地處理不保留。

  遺囑下方有吳老的親筆簽名,我和梁志義同志被指定為見證人(簽名),吳老的孩子們也都依次簽上自己的名字。這時,大家都被這種莊嚴的氣氛所震撼,無不肅然起敬,都為吳老的高風亮節、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所感動。

  吳老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人們:他永遠忠誠于黨的宗旨,永遠忠誠于黨的信仰。

  晚上,我回到家中,講述著白天的所見所聞,家裏人都為吳老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感嘆不已。

  我想起了毛主席在《紀唸白求恩》中寫下的那段話:我們大家要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一個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吳波同志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作者係吳波同志原秘書)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