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第三隻眼看氣候

  • 發佈時間:2015-03-20 03:29:24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 祝梅 通訊員 俞駱波 汪玲玲

  本報訊 晴天雨天、冰融花開、升溫降溫……每一天,天氣的變化都切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牽涉到農事、交通等行業的方方面面。而這些數據的積累,形成的恰是氣候變化的最基礎資料,不經意間,記憶裏的每個季節,和自己幼時經歷過的同一個季節已經不再是相似的模樣。

  沒錯。這些年來,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氣候,正在發生著緩慢而清晰的變化——經由氣象部門的觀測和記錄,那些變化被具象地呈現出來。在今年“世界氣象日”來臨之際,且隨記者一起來翻閱一下氣候姑娘的日記本,看看這些年,氣候是如何變化的,人們又是如何通過氣候,更好地生産和生活。

  天氣變得越來越暖

  前段時間,一則“2015年將成為有記錄以來最暖一年”的消息被諸多人轉發。身在杭城的你可能也已經注意到,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不是那麼冷,甚至連一場像模像樣的雪都未曾得見。那麼,這個説法到底靠譜嗎?

  其實,從氣象部門的角度出發,天氣的精細化預報是離得越近才會越準,類似這樣的趨勢推測只是基於積累數據的預判,並不能提早定論。但可以定論的是,2014年浙江的冬天毫無疑問是暖冬。省氣候中心氣候變化科李正泉博士介紹,暖冬的界定標準,是將當年冬季的12月、次年1月和2月三個月份的平均溫度值與近30年來常年冬季溫度的平均值進行比較,若前者比後者高出0.5℃或以上,即為暖冬。

  出現暖冬的年份正在增加。李正泉介紹,“常年冬季溫度值”每10年更新一次,如果以現在正在使用的標準來看,1981年到2010年,杭州冬季氣候的基準值為6.0℃,用大於等於6.5℃來定義暖冬年的話,2000年以前的50個年份,僅有4個暖冬年,近15年卻有7個年份是暖冬。

  “近百年來,浙江全省年平均氣溫正在以每10年0.11℃的速度逐漸升高。”李正泉説。以杭州為例,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杭州的平均入春時間約在3月24日前後,而近十年(2005年至2014年)以來,入春的日程已經從3月中下旬或4月上旬挪到了現在的3月中上旬,也就是3月11日前後。

  此外,杭州的平均高溫日數(日最高氣溫大於或等於35℃)也在增多。從2000年到2014年,15年間,杭州的平均高溫日數約為35.9天,比上世紀90年代的27.1天偏多了8.8天,要是跟80年代比的話,則偏多了19.4天——超過了一半還多。需要提示的是,氣候變化總結的是10年間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內的天氣狀況,某一年份的變化,就像是你跑完步時心臟跳得快了些一樣,只能算是心電圖上的一段小波動,並不一定就契合到整個大趨勢。

  “春天提早、夏日延長,冬季不冷、夏季更熱,諸如這樣的天氣異常,根源在於我們賴以生存的氣候環境正發生著變化。”李正泉説,1980年後,浙江溫度上升的趨勢更為明顯,增溫速率約為每10年0.51℃,高於全國同期增溫水準。因此,近幾十年來,浙江季節降水的差異性增大,過去“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的強降水、旱澇急轉等極端氣候事件也愈發頻繁地出現在公眾視野裏。

  科學把握大氣狀況

  雖然“入春提前了10多天”或者“年平均氣溫每10年增加0.11℃”這樣的數字,聽起來似乎跟“今天上班遲到了5分鐘”一樣微不足道,影響程度卻無法相提並論。拿大家熟知的“全球變暖”來説,近百年來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持續增高,全球地表溫度在1880年到2012年間增暖了0.85℃。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珍稀物種消失……這個數值背後,以氣候變暖為主特徵的極端事件,已經給全球生態環境帶來了重大影響。

  如何“把脈”大氣狀況?天目山腳下,以好空氣著稱的臨安,“藏”有中國氣象局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最早建設的三個區域大氣本底站之一。通俗來説,大氣成分本底觀測就是選取一個空氣相對清潔的地區,觀測分析空氣中微量化學成分的長期變化情況,為評估大氣環境品質,研究環境、氣象、生態等科學問題提供基礎性的科學數據,從而為減緩或控制如全球變暖、臭氧層耗減等不良的大氣環境變化趨勢服務。

  “臨安區域大氣本底站的位置,正好是長三角地區大氣在流動中相對混合比較理想的區域。”副站長馬千里告訴記者,臨安站在有代表性的區域對華東地區的大氣成分本底狀況進行長期、連續的監測,觀測數據經中國氣象局匯總後與全球共用。自1984年運作以來,陸續開展了酸雨、總懸浮顆粒物、臭氧層厚度、太陽輻射、溫室氣體、PM10、PM2.5等多種大氣成分及相關物理特性的觀測分析工作。

  “溫室氣體分解速率慢,比如大家熟知的二氧化碳的大氣壽命有120年,六氟化硫則高達3200年。因此,這些氣體一旦通過工業、農業生産和人們生活排放到大氣中,就會像一層越來越厚的塑膠膜,把地球變成了一個越來越暖和的溫室大棚。”馬千里説,現在臨安站開展了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六氟化硫等溫室氣體要素的觀測工作,據觀測,溫室氣體濃度逐年上升,比其他地區的增速更明顯。

  而從臨安站的酸雨、PM10觀測數據來判斷,最近幾年,臨安站所代表的華東地區酸雨和PM10的情況則略有緩解。近幾年,臨安站觀測到的酸雨酸性有所減弱,近3年離南站的PM10年均值在70微克/立方米左右,比9年前的年均值降低了約10微克/立方米,其中2012年最低,為63.8微克/立方米。“這並不意味著2014年的空氣品質又倒退了,”馬千里説,PM10濃度也受到諸多氣象條件尤其是降水的影響,2012年臨安站觀測到的降水達到1737.3毫米,比30年均值1439.1毫米明顯偏多。此外,工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乃至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對環境的優化和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小氣候育出大産業

  在我們觀察大氣候如何被環境改變、又如何通過人的影響逐步優化時,以觀察和利用“小氣候”來服務從事生産的農民,正將現代農業打造得更為智慧。

  新安江畔,建德市下涯鎮,坐落著首家省級休閒觀光農業示範園——紅群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駱紅群種植草莓30餘年,深知天氣對生産的重要性。駱紅群説,相比露天環境,大棚種植的環境氣候更有調節空間,但是這些調節只能“憑感覺”。

  2012年年底,建德市氣象局在駱紅群的草莓大棚裏建起了草莓小氣候監測站試點,以往要靠感覺去做的種植管理,有了氣象觀測數據,一下都明瞭起來。“草莓的生長要控制晝夜溫差和棚內濕度,現在我就知道了,早晚溫差要保持在10℃左右,而最好的座果濕度,要保持在65%左右。”他説,去年,基地裏的草莓産值比之前增加了近8%,畸形果的出現幾率也降低了。

  現在,駱紅群自己配置了臭氧發生器、滴灌設備,還用上了智慧化調控。在他的辦公室就能直接掌握溫度、濕度、光照強度、土壤溫濕度等資訊,“二氧化碳作為葉肥可以增加草莓的光合作用,臭氧則會起到殺菌、抑制病蟲害的作用”。駱紅群説,詳細的數據加上他們常年的種植經驗和技術分析,今年,他又投入了70多萬元,準備安裝土壤加溫設備,通過溫度調節,希望明年能把草莓的畝産量從現在的2噸多提升到4噸左右,更大的願望,則是把草莓的採摘期延長到6月。

  “有了數據,再做投入心裏就有底了,周邊的農戶,現在都看我啥時候開棚關棚呢。”駱紅群自己的草莓基地有200多畝,但加上帶動的合作社周邊農戶,2000多畝的草莓基地現在都依靠氣象監測掌握了草莓生長關鍵期的環境數據。在生産紮實的基礎上,他也開始涉足草莓産品深加工、休閒採摘遊等領域。

  去年年底,建德市氣象局又在駱紅群的大棚外面建了個新的氣象監測點,希望通過大小環境的氣候要素對比,總結出草莓種植的致災指標,更好地指導當地草莓産業的發展。“草莓、茶葉和中藥材是建德的支柱産業。”建德市氣象局工作人員介紹,去年,建德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明確了氣象工作對扶持農業發展的補助,在農産品評價認證體系中,通過農産品氣候品質認證的農戶,每項給予一次性1萬元的扶持。

  氣象科技在農業經濟中的價值正逐步凸顯。目前,全省共發放氣候品質認證標識近60萬枚,據申報使用過的大戶反饋,通過氣候品質認證,農産品的附加值平均提高了5%至10%。

  ■ 連結

  “世界氣象日”為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氣象組織為了紀念世界氣象組織的成立和《國際氣象組織公約》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設立的,中國是世界氣象組織的創始國之一。從1961年開始,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要選定一個主題,集中反映人類關注的與氣象有關的問題,今年的主題是“氣候知識服務氣候行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