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商場喜迎“二月二”

  • 發佈時間:2015-03-20 00:34:34  來源:鄭州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經歷2014年第四季度的增速低谷後,2015年開年,全國百家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零售額銷售表現出了強勁的勢頭。根據中華全國商業資訊中心的統計,2015年1~2月,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6.4%,增速較2014年同期高了7.7個百分點。

  二月二,龍抬頭,也許傳統零售正迎來抬頭之日。鄭州晚報記者 王一品

  回歸市場規律

  與零售市場的低迷相比,市場不規範其實更令人頭疼。舉個例子,2014年的鄭州商業,幾乎陷入“不促不銷”的怪圈。

  “商場不促銷,就連週末都沒多少人來逛。尤其是這兩年,折扣競爭特別明顯,各種返券活動層出不窮,而且返券門檻越來越低,參與品牌越來越多。”某商場負責人表示,“這種PK式的返券促銷,直接影響到商場的毛利提升,當綜合毛利率不斷下降,各商家都只能賠錢賺吆喝。”

  這種低價返券競爭,一方面是由於商場零售的低迷,需要拉動消費、吸引客流;另一方面則是來自電子商務的衝擊,實體店如果沒有折扣,除了新品之外就很難吸引消費者了。

  站在傳統商業模式與網際網路發展的十字路口,如何轉變、如何選擇成為傳統百貨思考的著力點。近日,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商社(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何謙指出,傳統百貨業應抓住跨境電商商機。何謙認為,當前很多人青睞海外商品,而這些商品在國內實體商店價格過高,找一些渠道代購又容易買到假貨,上國外的海淘網站購買又費時。傳統百貨業應該致力於做好兩件事來抓住新商機:一是推進消費金融的發展,二是進軍跨境電商。從渠道上保證商品品質,在網購的基礎上,推動線下實體體驗和展示平臺。

  當前實體店的銷售方式為顧客到店選商品、下訂單並完成交易。未來最理想的狀態可以讓實體店與網店打通,消費者可以在網上看款式,實體店體驗,下單則既能通過網上支付也能在實體店結算。這種理想狀態對於行業來説是有貢獻的,但對經營企業來説也是巨大的挑戰,關鍵看企業怎樣把自身經營和多種服務方式融合實現以更好的服務方式對待消費者。

  顯然,在競爭中拓展新渠道、新思路,才符合市場規律。打折促銷帶來的消費並不能持久,市場還是要回歸到“需要就買”,而不是“有折扣才買”的正常規律中來。

  打破“寒冬論”

  近日,來自中華全國商業資訊中心的統計顯示,2015年1~2月,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服裝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6.4%,增速較2014年同期高7.7個百分點;各類服裝零售量同比增長7.9%,增速較上年同期高13.2個百分點。

  對於近兩年商業零售業的市場表現,業內一度盛行“寒冬論”,而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然為不少商業企業注入了一劑強心劑。

  “在濾去了購物卡消費的泡沫之後,真正的自然消費規律才會呈現出來”。有業內人士分析説,不斷調整業態及商品組合,擴大功能性業態面積佔比,滿足顧客體驗式、個性化的消費需求,這是傳統百貨商場最近在忙活的事兒,也是大家早該靜下心來鑽研的事兒。與其在擔憂所謂的“寒冬論”,不如徹底打破它,闖出一條新路。

  看淡銷售數字

  最新的銷售數字,無疑能令業界小振奮。不過,如果傳統百貨商場仍然停留在衝擊銷售數字上,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和財力,卻無法真正實現經營突破。

  儘管銷售額終於抬了頭,但微薄的利潤表明,傳統零售尚沒有度過“危機模式”。2015年,必然是消費升級的一年。來自各大商場的數據顯示,儘管從去年開始,限制“三公”消費對市場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從客單價來看,單價在500元以上的服裝銷售額增長較快,反而是單價300元以下的産品銷量有所下降,這説明消費需求正在升級。限制“三公”消費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經濟可以持續健康的發展,對於商業企業來説也是如此,要提高市場應對能力,根據市場需求積極創新,以求更長足的發展。

  都説要適應“商業新常態”,其實就是企業不要再對過去的非常規消費抱有任何幻想,更不要沉浸于曾經的輝煌之中。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方式在逐漸改變,碎片化吸取資訊、網上購物、上下互動,促使商家必須全渠道經營,這都是商業發展的新常態。

  “新常態”遲早會來,早來比晚來好,這樣企業才可以提前調整,順應市場變化。當傳統零售對種種“新常態”適應了、遊刃有餘了,自然就能迎來“龍抬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