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網購正品率不足六成 投訴猛增倒逼電子商務立法加快

  • 發佈時間:2015-03-19 07:15:00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網路投訴成了今年3·15熱點話題,的確,電商發展確是前景無限好,但隨著電商發展網購普及,網路投訴也逐步升級,網購假貨也正成為消費者投訴熱點。網路售假可以説正成為網購人群的心腹之痛。經過十年高速發展的電商,本應建立逐步規範的網購環境,然而網路投訴猛增,電商假貨也如陰影一般揮之不去。

  網購投訴較去年增長56%

  據中國品質萬里行統計顯示,2014年收到網購類消費者投訴20621例,佔該平臺投訴總量的1/3,與上年相比,網購投訴增長56%。值得注意的是,家電、手機、通信、快遞和汽車等都不同程度減少,但網購投訴依然高速增長。

  據以上數據,主要投訴平台中,淘寶佔據最大額度,佔據電商投訴量41%,投訴量增長75%;隨後是京東,投訴量4498件,增長175%,佔電商投訴總量22%;天貓投訴量2724件,增長87%,佔投訴量13%,三大平臺累計投訴量,佔據整個電商投訴量76%。阿裏和京東的龐大投訴量,也與其電商市場壟斷份額基本保持一致。

  另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3·15前後、電商週年慶、“雙11”、各種“造節促銷”均是用戶投訴高峰期。在各電商領域中,網購投訴佔47.558%,O2O投訴佔24.24%,移動電商投訴佔12.36%,物流快遞投訴佔6.77%。

  網購正品率不足六成

  按照國家工商總局統計,去年全國網購消費額達到27898億元,已經佔據了社會商品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也就是説,中國人日常消費中10%是通過網購來的,而且這一數據還是以30%-40%的速度在增長。但高速增長的背後,伴隨著的是問題,如誇大宣傳、假冒産品較多、商品退貨比較難等等。

  今年1月,國家工商總局公佈2014年下半年網路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顯示,當前網路購物環境不容樂觀,網購正品率不足六成。

  無獨有偶,今年3·15前夕,3月13日廣東公佈首個網購産品抽檢報告,據悉,廣東質監部門首次以“神秘買家”方式,針對天貓、京東、蘇寧、亞馬遜和唯品會等5家電商平臺産品抽檢。結果顯示,5家電商被發現兩家售假,箱包皮具、服裝合格率僅50%,家庭紡織用品不合格率46%、廚房電器28.6%不合格、通訊數位産品及配件21%不合格、玩具60%不合格。

  網路售假監管為啥那麼難

  事實上,網路假貨不僅是網購人群心腹之痛,也是網路運營平臺的心腹之患。

  3月12日因銷售的“天然水晶”吊墜實是倣品水晶,亞馬遜被朝陽法院宣判為消費欺詐,一審被判退還消費者貨款並3倍賠償。亞馬遜稱,因亞馬遜並非專門的珠寶産品銷售商,對相關專業不了解,信任供貨者才標注的水晶,非故意欺詐。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網路打假瓶頸主要表現在:一是電商産品監督存在抽樣和追溯“兩頭難”,電商産品賣家多、變動快,調查取證困難;二是電商打假涉及質檢、工商、公安、電信等多個部門以及電商平臺,線上打假主體多、力量散、效果微;三是電商平臺擁有關於賣家、售假、投訴等大數據,但缺少應有的作為。

  有人呼籲,入住電商平臺的商家要實現實名制登記,電商應為售假負連帶責任,同時應加大對網路制假售假行為的打擊力度,加大入刑比重,並充分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網際網路、智慧化的技術方式實現動態打假、跟蹤打假,同時電商應加大與工商、質檢部門線上上線下監督的合作互動。

  應加快電子商務立法進程

  近10年電子商務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隨之而來的各種網路投訴增加。據近日消費者協會發佈,網購投訴相比其他類投訴處於遙遙領先之位。

  業內人士分析,網購環境差,不僅不利於網路消費人群的培育,更不利於電商的發展,特別是網路售假不利於智慧財産權保護,網路假貨打擊了企業合法經營不斷創新的積極性,要徹底改善網路購物環境,就應加快推進電子商務綜合系統性立法。

  3月12日杭州市政府正式出臺《杭州市網路交易管理暫行辦法》,5月1日正式實施,該辦法對網路交易行為進行了系統的規範,比如規定了網路交易經營者應該同時辦理工商登記,第三方平臺應該對商品進行審查,平臺經營者應當自收到消費者請求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予以處理,對網上商品和服務惡意給差評最高要被處以3萬元罰款,如果騷擾消費者最高也要被罰2萬元。

  事實上,2014年國家工商總局已出臺了《網路交易管理辦法》,但還不夠完善,據悉,國家工商總局現在正在積極推進電子商務立法的工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