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讓田野充滿希望

  • 發佈時間:2015-03-12 04:32:18  來源:大眾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張曉帆

  誰來種地?地如何種?這是青島形成特色沿海都市現代農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要率先在沿海開放城市實現農業現代化,青島必須把農業轉移到依靠科學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新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授怎麼講,農民有建議

  “我覺得李老師在講如何進行西瓜浸種催芽處理時速度太快了,如果能把課件中的圖片換成視頻,效果會更好。”春節期間,在即墨市新型農民培訓現場,移風店鎮黃戈莊村村民姜波對李綱老師的試講做了這樣的點評。

  即墨今年為農民提供了50多門農業實用技術“大餐”功能表,供農民自主選擇,保證“講師團”授課的品質,舉辦了“農民請教授”試講評教活動。連續3天的教學大比武,20多位農業專業人才和“土專家”逐一上臺試講,面對由即墨當地種植業協會、種植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的代表組成的農民評委團,不少授課者渾身冒汗。

  “以往備課中,自己覺得自己講得精彩、傳授方法先進就行,很少這麼認真地聽取農民意見。”前來參加試講的即墨市高級農藝師張亞煒説,“現在不行了,要是選題不實用、講得不好,就會被農民當場提意見。”

  在即墨,“政府編制培訓功能表、農民按需點菜”的做法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積極響應。即墨市農業局負責人李科民説,今後,“農民選教授”將是政府補充農業師資力量的主要渠道,農民“點菜”、專家“下廚”將是進行農民培訓的主要形式。

  “做好農民培訓,首先要了解農民在想什麼、盼什麼,然後對症下藥。只有這樣,才能把農民吸引得來、坐得住、聽得進、記得牢。否則,如隔山打炮,對不上號,培訓效果就會打折扣。”青島市農廣校校長董國強説,農民培訓,就得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把培訓辦到農村社區

  “我們第一次搞培訓的時候,在城陽區城搞了大講堂,請青島農業大學的教授來授課,第一天上午農民坐得滿滿的,下午卻只來了7個人。”城陽區農廣校校長陳竹梅説,第一次培訓的失敗,讓她意識到了工作的不足。

  “農民培訓不同於幹部培訓,農民説來就來,説走就走,不愛聽就不聽,要讓農民及時來、聽得進,就必須要保證授課的吸引力,並考慮到培訓的便利性。”她説,農民早晚有農活,把農民集中至城區或是街道,都不能滿足其便利性,捨近求遠;大課堂授課,不同農戶從事的産業不相同,隔行如隔山,往往顧此失彼。

  認識到不足後,新的培訓地點就放在了農村社區,針對種植養殖戶的培訓也分門別類:在設施農業集中産區的西宅子、郝家營社區,講師團重點培訓蔬菜的生産技術和病蟲害防治;在少山社區突出杏樹的管理、施肥技術和品牌培育;在棉花社區主要解決櫻桃種植戶的新品種引進和病蟲害的防治;在冷沙、張沙社區主攻葡萄先進生産技術;在開工街道、棘洪灘街道主要是畜禽養殖和動物疫病防控技術……

  “對症下藥後,培訓的時間拉長了,精力投入增加了,但是農民很歡迎。”陳竹梅由衷地感慨:放下架子,“一竿子捅到底”後,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大大增強了。

  田野上的“希望工程”

  “我就是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民,通過參加培訓把所欠缺的知識補上去了,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去生産經營,還可以帶動周邊更多的人去發展。”黃戈莊村村民姜波如今已經成了當地一家農業合作社的當家人,參加多次培訓後,她由原本只會種菜的農村婦女,變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職業經紀人和農民企業家。

  平度市南村鎮崖頭村農民王倫世也是培訓班裏走出來的“土專家”,接受過300余次培訓的他,如今成為了青島農業大學的客座教授,成立了蔬菜專業協會、專家合作社,帶動全村發展特色蔬菜2000多畝。

  據統計,青島市目前農村勞動力324.1萬人,其中初中以下佔到75.1%,40歲以上的勞動力佔到75%,且多是老人和婦女。現在,像姜波、王倫世這樣的新型職業農民越來越多,他們由衷感激著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這項“希望工程”。

  青島市農委主任由翠玉説,要解決“誰來種地、地如何種”的問題,關鍵在人才,到2020年,青島將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萬餘人,這些農業生産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的農民,是真正的農業繼承人,推進青島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的新舵手。

  “青島已經連續兩年將新興職業農民培訓列為政府實事,培訓就像‘田野上的希望工程’。”董國強説,但是,要讓農民安心種地,避免農村空心化,還任重道遠。這不僅要形成支援農業和尊重農民的社會氛圍,還需要配套真正具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在土地流轉、生産補貼、金融信貸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