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職業農民培訓仍面臨諸多制約

  • 發佈時間:2014-11-05 01:00: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我國各地掀起了一股職業農民培訓熱潮。記者近日在四川、江西、湖北等省採訪了解到,職業農民培訓成效已經凸顯,一些傳統農民發展成種植大戶、合作社負責人,並成為農業技術的傳播者。但部分農民及培訓機構負責人也向記者反映,職業農民培訓還存在生源不足、學員再次培訓的機會少、農技老師缺乏等問題。涉農專家建議,在農業技術項目培訓上,應適當放寬農民的年齡限制,允許創業學員有再培訓機會,並調動社會資源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

  培訓成效凸顯

  在我國農村地區,農業部門對農民的培訓進行了多年。近年來,各級農業局及農廣校根據國家農業部、財政部等要求,在“陽光培訓”中開設創業培訓及實用技術培訓。記者調查發現,培訓效果逐漸凸顯,部分傳統農民經過培訓已經成為新型職業農民。

  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農廣校從2006年開始,就具體負責對農民的“陽光培訓”。“一個培訓班一般是50人,普通培訓一般在村鎮進行,創業培訓都在縣城進行。”雁江區農廣校校長肖瓊説。

  2009年下半年,肖瓊在雁江區忠義鎮敲鐘村進行招生宣傳時,引起了外地返鄉農民劉樹文的注意。敲鐘村一直有種植柑桔的傳統,雖然産量大,但柑桔的糖份、外觀都不好,賣不起價。劉樹文回到家鄉,發現本地柑桔産業應該大有可為,此時他剛好碰到農業培訓招生,就毫不猶豫地參加了當年的創業培訓班。

  肖瓊説,針對類似劉樹文這種學員,學校不僅不收取一分錢,還給他們發放誤工補貼、車旅費等。當年劉樹文在縣城與其他學員一起,進行了7天的集中培訓。“很感興趣,老師講的是與産業有關的新技術及如何創業等知識。”劉樹文説,培訓結束,他就與幾個村民共同成立了資陽市雁江區現代柑桔專業合作社,並被選為理事長。如今,劉樹文的合作社發展到116戶,種植柑桔2000多畝,2013年産值達到800多萬元。

  面臨諸多困境

  基層涉農幹部及新型農民告訴記者,雖然培訓的效果已經初步凸顯,但仍面臨後續支援缺乏、生源不足、師資隊伍素質等困境。

  雁江區農業局副局長李堂貴説,只要參加過項目培訓的農民,是不允許再次參加培訓的,這與實際情況脫節。“劉樹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雖然想參加農業新技術的培訓,但已經不允許他再次參加。”

  一方面,類似劉樹文這樣的新型農民不能再參加農業培訓,另一方面,農業部門的培訓卻面臨生源不足問題。“每年到村鎮進行招生,生源是個大問題,有時候要好幾個村才能湊成50個人。”肖瓊説,根據農業部及省廳要求,報名參加培訓的學員有年齡限制,女的在18歲至50歲,男的在18歲至60歲之間。但實際上,近年來農村青壯勞力基本上都外出務工,60歲的老人在農村都算是壯勞力。

  記者調查發現,農業部門培訓面臨生源不足,但又有培訓任務,容易造成培訓上的形式主義存在。江西一鄉鎮農技推廣綜合服務站站長向記者透露,一些地方為了完成上面下達的培訓任務,只能通過貼茶貼飯、發誤工費等方式“花錢”請農民來培訓。“但現在的情況是,很多農民就是衝著領一點誤工費來參加培訓的,其效果可想而知!”這位農技站站長無奈地説。

  一些地方涉農幹部告訴記者,當前職業農民培訓除“生源”不足外,培訓機構和師資力量本身也存在不足,以往的農校由於投入不足被嚴重削弱,而承擔著培訓任務之一的農技推廣站則被描述為“一棟破房子、幾張破桌子、坐著幾個老頭子”。

  急需多方支援

  基層農技幹部告訴記者,對農民的培訓要達到效果,必須切合農村實際開展,並重點對返鄉農民工、創業大學生、種植大戶及合作社帶頭人等幾類群體做好培訓工作。

  一是放寬對農民培訓的年齡限制。肖瓊建議説,農村留下來的基本上都是60歲以上的人,但對農民的項目培訓年齡要求都在60歲以下,容易造成生源緊張,而60歲以上想學技術的老人卻被拒之門外。

  二是允許參加過培訓的學員有再次接受培訓的機會。李堂貴認為,這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培育尤為重要。“可以允許隔兩、三年參加一次培訓,目前的情況是只要參加一次培訓,此後就再也不能參加農業新技術項目培訓。”李堂貴説,農業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一樣,發展迅速,原先的先進技術不及時更新,就可能變為過時、落後的農業技術。

  三是項目培訓應結合農時進行,不應該在每年9、10月份才下達任務。肖瓊説,“陽光培訓”任務一般都要求在每年12月底完成,時間太短。如果與農時結合,如在大春生産時,農民結合實際問題及需求來聽過,效果會更好。

  四是對新型職業農民的資金扶持上,要加大力度。資陽市雁江區農業局局長陳家強説,要培養培訓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應該在基礎設施如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加快推進,在購機補貼上需要進一步提高。

  五是對培訓內容需結合農民需求。部分涉農專家及農民認為,實際需求是農民參加培訓的動力,培訓要有針對性。雁江區農廣校在組織培訓時,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進行分門別類的授課。肖瓊説,“只講農民需要的,受到農民朋友歡迎。”王松告訴記者,他參加過的培訓,多數課程是虛的,實的不到20%。“大多培訓對農民幫助不大,沒有針對性,內容都混在一起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