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貴州六盤水:山地農業向提質增效精準發力

  • 發佈時間:2015-03-12 03:31:4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近年來,貴州省六盤水市揚長避短、挖掘潛力,立足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獼猴桃、刺梨、核桃、紅豆杉等特色産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臨既要“趕”又要“轉”的雙重任務。農業仍是六盤水“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仍是實現同步小康的“短板”。經濟新常態下,六盤水市將把迴圈經濟、生態産業、山地旅遊業和現代農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走出一條喀斯特山區發展特色農業的路子

  抓農業轉型在轉變發展方式上精準發力

  農業轉型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轉變發展方式是經濟新常態下的必然要求。立足六盤水的資源稟賦,充分發揮立體氣候優勢,在“差異化”、“獨特性”上做文章,做大做強以獼猴桃、刺梨、紅豆杉為代表的特色産業,實現由常規農業向特色農業的轉型;要發揮好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的平臺作用,拓展農業功能、完善功能配套,推進集約化發展、産業化經營,大力發展設施農業、休閒農業、旅遊農業、觀光農業,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要著力抓市場、抓品牌、抓銷售,健全産銷服務體系,重點策劃、宣傳、包裝好紅心獼猴桃、刺梨等“三品一標”品牌,借力電子商務等新型銷售平臺完善農産品銷售服務體系,最大限度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實現由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化經營的轉型。

  抓特色産業在調整農業結構上精準發力

  “3155工程”是六盤水推進農業轉型發展、建設喀斯特山區特色農業示範區的重要抓手。2014年啟動實施以來,規模不斷壯大、成效初步顯現。今年實施“3155工程”85.5萬畝,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深入推進。一是圍繞“三線六帶”抓好産業佈局。以高速公路、重要公路為主幹線,以省級農業園區為節點,堅持“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發展”,打造“八百里長廊,百萬畝産業”示範帶,建設環境優美、産業豐盈、富有特色的綠色生態走廊。二是圍繞“三品”提升發展水準。要優化品種,大力引進、培育、推廣一批優良品種,著力把六盤水立體農業生物基因庫的自然優勢轉化為品種優勢;要提升品質,推廣農産品標準化生産,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産品,推動特色農産品地理標識認證;要打造品牌,繼續舉辦貴州屋脊·中國涼都喀斯特山區特色農産品展銷活動,為六盤水農産品品牌創建、品牌推廣提供廣闊平臺,著力打造涼都聖果、涼都紅豆杉、涼都春芽、涼都核桃、涼都刺梨、涼都紅櫻桃等特色農産品品牌。三是強化保障增強發展後勁。整合全市現有育苗基地和企業,合理佈局特色優勢産業良種繁育體系和苗木繁育基地,重點加強獼猴桃、茶葉、刺梨等産業苗木繁育基地建設,逐步提高“3155工程”苗木自給率。

  抓生態建設在促進産業和生態有機融合上精準發力

  在省“兩會”期間,省委書記趙克志參加六盤水代表團審議時,對六盤水率先啟動“綠色貴州”三年行動計劃給予了充分肯定。六盤水按照“把生態做成産業、把産業做成生態”的要求,切實實施好“綠色貴州”建設六盤水三年行動計劃,實現生態與産業的有機融合。一要堅持造林綠化與石漠化治理相結合,努力實現生態價值最大化。立足喀斯特地貌突出、石漠化嚴重的實際,加大造林綠化力度,全年完成營造林任務45萬畝以上,森林蓄積量達1300萬立方米。二要堅持造林綠化與産業發展相結合,努力實現經濟價值最大化。按照在生態建設中抓出産業、在産業發展中保護生態的思路,將退耕與還果、還藥、還草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紅豆杉加工、刺梨加工、木材加工,把造林綠化與提高群眾經濟收入同步考慮,讓荒山變綠地、綠地變銀行。三要堅持造林綠化與改善環境相結合,努力實現社會價值最大化。大力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綠化美化,人人上山、村村綠化,有序推進扶貧生態移民,確保搬遷移民搬得出、住得下、能就業、能致富,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四要堅持造林綠化與景觀打造相結合,努力實現旅遊價值最大化。積極推進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交通走廊綠色通道建設,扮美扮靚中國紅豆杉之鄉、中國野生獼猴桃之鄉、中國野生刺梨之鄉,明湖國家濕地公園、娘娘山國家濕地公園、牂牁江國家濕地公園、玉舍國家森林公園、黃果樹瀑布源國家森林公園“三鄉五園”國家級生態名片。

  抓園區平臺在促進提質增效上精準發力

  把完善設施、拓展功能、延伸産業鏈條作為主要方向,綜合型園區要圍繞主導産業配套發展加工、冷鏈物流、産品展銷等設施,産業型園區要因地制宜形成個性鮮明的特色産業體系,休閒觀光型園區要結合主導産業配套發展休閒觀光設施。著力打造土地流轉平臺、投融資平臺、科技平臺、人才平臺、資訊平臺等支撐平臺。園區新增投資65億元,力爭67億元,向上爭取資金14288萬元。建成8個基礎設施基本完善、産業體系基本形成、綜合效益初步顯現的引領型示範園區,把全市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園區建設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領頭雁”。

  抓基礎設施在改善發展條件上精準發力

  加快實施“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2015年完成總投資17.39億元,其中小康路11.725億元,小康水1.26億元,小康房1億元,小康電1.28億元,小康訊0.34億元,小康寨1.79億元。新增、恢復、改善灌溉耕地和保護面積3.37萬畝,解決13.53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9.92平方公里。建設小型沼氣工程6處、大中型沼氣工程1處。圍繞“吃、住、行、遊、購、娛、文化、科技”八大要素,打造六枝落別鄉可布村、盤縣石橋鎮妥樂村、水城玉舍鎮海坪村、鍾山大河鎮大橋村4個“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示範點。

  抓精準扶貧在推進扶貧攻堅上精準發力

  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總目標,突出扶産業、強基礎、提素質、優保障、抓改革、促開放、創機制的扶貧工作主線,深入推進扶貧攻堅。確保實現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2萬人,實現9個貧困鄉鎮“減貧摘帽”和50個貧困村“整村推進”,貧困人口發生率降低到17%以下。一要嚴格責任。進一步加強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嚴格實行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完善扶貧開發各項工作制度,強化目標考核,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做到分工明確、各負其責、共同推進,形成合力。二要敢於創新。進一步深化扶貧開發工作改革,在扶貧過程的公平化、扶貧結果的效益化、扶貧方式的社會化、扶貧資源的多樣化等方面大膽探索、勇於實踐,為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進程奠定紮實的基礎。三要著力精準。認真落實精準扶貧“六個到村到戶”的工作要求,抓好扶貧對象的動態監測管理和分類管理,找準幫扶路徑。以實施“3155”工程和“5個100”工程為契機,統籌抓好産業發展、教育培訓、對口幫扶、園區建設、扶貧生態移民等工作,進一步撬動社會資源,整合部門資金,切實做到規劃到村、項目到戶、脫貧到人。四要強化監管。嚴格落實扶貧開發主體責任,加大扶貧項目立項、審批、實施、驗收、評估等環節的督查力度,嚴格資金使用中的撥款、報賬等重點環節的監督。充分發揮紀檢監察“民生特派組”的監督作用,強化項目資金的審計問效和績效評估,杜絕截留、擠佔、挪用、貪污現象的發生。

  抓試驗示範在增強科技支撐上精準發力

  加強與省內外農科院(所)和農業院校的合作,建立涼都聖果、涼都刺梨、涼都紅豆杉等研發中心和研發基地。建設六枝大用車厘子研發基地和水城米籮獼猴桃科技博覽園。依託貴州省獼猴桃産學研基地,深入推進六盤水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人才基地項目建設,加強與中科院武漢所、中國農科院、貴州大學等省內外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大力實施農業農技人才培養計劃,引進和培養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實施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市推進工程,開展生産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860人。開工建設市農科院科研基地150畝,建成獼猴桃、西梅、葡萄、桃、藍莓等種質資源圃60畝。開展獼猴桃等作物新品種選育和引種試驗示範工作。完成優質獼猴桃環境資源分析。完成20個茶葉新品種引種試驗示範。

  抓農村改革在激發內生動力上精準發力

  一是加快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制定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實施辦法,鼓勵和引導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各縣(特區、區)要建立縣級農村産權交易中心。水城縣33個鄉鎮要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于2015年7月份前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六枝特區、盤縣和鍾山區各選2個整建制鄉(鎮、辦)開展試點,全市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166.35萬畝。二是創新農業投融資體制改革。組建六盤水市農業融資擔保公司、設立農業特色産業基金。通過“3155工程”投融資工作開展,形成農村(業)産權流轉、抵押順暢,融資擔保平臺效果顯著,産業基金運作良好,財政資金和支農再貸款資金“種子”效應明顯的投融資發展格局。三是推動農業經營體制改革,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改革和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專題。

  本版文圖均由六盤水市農業委員會提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