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綠色崛起的希望之光

  • 發佈時間:2015-03-12 03:31:4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周喜俊

  最初聽到劉海濤三個字,以為他還很年輕,不僅因為這名字讓人聯想到波濤洶湧、富有朝氣的大海,還有他創建的公司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經營理念和超前意識,讓人怎麼也想不到他是個年逾六旬的人。

  六十五歲,在很多人眼裏已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年齡,但劉海濤儼然不知“老”為何年,以勃勃雄心把別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業做得如日中天。

  劉海濤創辦的平山縣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先後被評為全國有機農業生産基地、國家級核桃示範基地、河北省農業綜合開發重點龍頭企業、河北省農業産業化扶貧龍頭企業、石家莊市重點龍頭企業……這一串耀眼的光環背後有著怎樣的艱辛?又有著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

  矢志有機農業,為太行山、燕山打造綠色“金腰帶”

  據劉海濤介紹:“葫蘆峪園區未來的發展,將以高標準薄皮核桃基地為基礎,不斷向深加工領域拓展,通過提煉核桃油、化粧品原料、染料等實現進一步增值。林下種植苜蓿、中藥材、紅薯、花生、小雜糧等,林中養殖奶牛、奶羊、優種柴雞。苜蓿喂牛羊、柴雞吃草籽活蟲、畜禽糞便制沼氣、沼渣沼液還田,這種立體迴圈農業開發模式,不僅會讓土地成倍增值,而且能實現綠色生態發展。這種荒山開發模式適合葫蘆峪,也適用太行山、燕山等淺山區。我現在每天接到的求助電話很多,都想把葫蘆峪模式複製過去。”

  隨著他的講述,我似乎看到這綠色在流動、延伸,向平山縣貧困山區的上峪、曹峪、宅北、東面紅;這綠色在拓展、複製,向阜平、曲陽、唐縣,乃至更多的淺山區和丘陵……

  “把太行山區1500萬畝的貧困帶變為可持續發展的金腰帶;把葫蘆峪到西柏坡的52公里貧困線進行資源整合,打造成綠色生態旅遊的百里長廊。”這是劉海濤的奮鬥目標!

  農業怎麼才能強起來,農村怎麼才能美起來,農民怎麼才能富起來?多年來,我在尋覓中思索、在思索中尋覓,試圖找到滿意的答案。在平山縣葫蘆峪,我終於看到了太行山區!

  歷經艱難,掘得人生第一桶金

  “向荒山要果,向荒山要糧,向荒山要健康。”這是葫蘆峪管理層人員印在名片上的警句。看著今日滿山的綠樹花果,呼吸著山裏清新的空氣,品嘗著剛從樹上摘下的新鮮核桃,絕對沒有人懷疑這話。但荒山開發之初,當劉海濤提出這目標時,村裏不少人都覺得是天方夜譚。甚至有人説,他兜裏有了錢,燒得説胡話了,還想從石頭縫裏挖出金疙瘩,簡直是做美夢!

  讓家鄉的荒山變成花果山,這確實是劉海濤的夢想,這個夢他做了很多年。

  為圓這個夢,劉海濤走出了山村,在茫茫人海中尋找掙錢的門路。他下過煤礦,跑過業務,做過採購員,承包過縣辦工廠,經營過鄉鎮企業……

  豐富的生活閱歷,讓他得到了人生最好的錘鍊。不管是成功的經驗,還是失敗的教訓,對他都是寶貴的財富。從海南島到松花江,從戈壁荒灘到東北大森林,他的足跡踏遍祖國大地,也結識了社會上各種人物。最讓他難以忘懷的是為煤礦採購井下用的木料時在東北一家木材廠結識的一位老翻譯,慧眼識珠的老人見他虛心好學,嗜書如命,把他帶進了自己的地下藏書室,毫不吝嗇地向他敞開了知識的大門……

  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國有企業進行大改制之後,劉海濤隻身到北京創業。具有超前意識的他瞅準中國申辦奧運會的商機,用低價在北京租了一些閒置的舊廠房和辦公樓裝修成高檔賓館。申奧成功後,他的幾個賓館成了“皇帝的女兒”,每個賓館收入上千萬,這筆雄厚的資金,為他後來的發展打下了經濟基礎。

  慧眼獨具,向荒山要糧、要果

  劉海濤擁有了上億元的資金積累,在京城足可以舒舒服服安享晚年了,可不知為什麼,心裏卻空蕩蕩沒有著落。

  他是農民的兒子,血管裏流淌著農民的血液,骨子裏對農村有著特殊感情。儘管在外闖蕩多年,心卻從來沒有離開家鄉。他一直關注著農民,關注著農業,研究著農村政策。尤其是手裏有了積蓄之後,對家鄉的思念也更深切,連做夢都是在家鄉的山上轉悠,這種複雜感情讓他整日心煩意亂,不知該幹什麼,身體也時常出現不適。

  劉海濤回來了,踏上家鄉的土地,看到山還是荊棘叢生的山、梁還是光禿禿的梁,鄉親們住的還是幾十年前的土坯房,幾個童年的夥伴至今還打著光棍兒。這讓他心裏很不是滋味。改革開放30年了,城市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家鄉卻面貌依舊。他琢磨著,怎樣才能在荒山上開出生財之道,讓村裏的面貌有所改變?

  葫蘆峪屬於太行山淺山區,大多數山場都是片麻岩,不經過深度開發很難長出東西,即便人工開出一點旱地,沒有水利設施,撒下種子也是望天收。遇到好年景,種一葫蘆收兩瓢,遇到乾旱年,常常是顆粒無收。所以,儘管村裏的荒山荒坡早已承包到戶,由於開發投入大、見效慢,大多數人力不從心,只能荒著。

  劉海濤年輕時最大的夢想就是讓荒山長出果子和糧食,現在手裏有了錢,這願望越來越強烈。他想,要是用機械化對全村荒山進行綜合開發治理,既能實現多年的夢想,也能讓鄉親們富裕起來,還能讓家鄉的環境美起來,豈不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劉海濤召集村裏人商量土地流轉事宜,本以為大家會一呼百應,沒料到好多人卻不同意。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寧可拋荒,不可失地,這是農民的心理狀態。儘管荒山荒坡收入微薄,只要在自己手裏,即便啥都長不出來,心裏也感到踏實。他們説:“過去吃不飽飯,現在種糧國家給點補貼,好歹能吃飽肚子,要是把地弄壞了,我們連吃飯的本錢也沒了。你要願意折騰,去東邊不長東西的荒山上折騰吧,你讓那地方長出東西,我們就服你。”

  劉海濤説服不了村民,只能到不長東西的荒山上去做實驗。這些荒山承包費便宜,老百姓當初每畝30元承包的,他給300元,200元承包的,他給2000元,用這種辦法從農民手裏流轉了幾千畝荒山,開始動工開發。

  轉眼幾年過去了,流轉的荒山投進去不少資金,開出的地栽上樹苗卻長不起來,沒有水,沒有土,沒有保水保肥能力,再加上沒有路,想往山上送肥送水都不可能。眼看栽上的樹變成了一棵棵幹柴,劉海濤心急如焚。

  老伴看他吃不香睡不安,心疼地勸他:“你辛苦了大半輩子,都這歲數了,該歇歇心了,再這麼折騰下去,把咱倆養老的錢都得搭進去。土地,土地,沒有土,咋能叫地?石頭上要是能長出東西,你爺爺、你爹早幹了,還能輪到你?”

  劉海濤不服輸,他認為,時代不同了,過去靠人工,一把鎬頭一把锨,一年開不出半畝田,現在是機械化,只要琢磨透了癥結在哪兒,從中找出新的路徑,幾年就能發展起來。

  開拓創新,打造荒山開發的“葫蘆峪模式”

  第一次開發荒山的失敗,讓劉海濤意識到,只憑一腔熱血寫不了春秋,要想讓荒山變出金錢,小打小鬧不行,標準低了也不行,必須有科學態度,有長遠規劃,有技術支撐,還要有一支高頂尖的管理人才團隊。

  劉海濤首先註冊了葫蘆峪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之後又帶領管理人員外出學習考察。他先後走訪了70多個國家和省、市,農業搞得好的,從中學到了先進經驗;農業搞得不太好的,也看到了應注意的問題。站到國際市場看中國農業未來發展,心中就有了清晰的思路。他邀請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來幫著策劃,按現代農業産業園的高標準要求,對未來發展進行了全方位的設計,從土地流轉、合同簽訂、配套設施,到開山造地、種植管護、員工管理、利益分配等等全部標準化。同時設計出五年規劃和十年規劃,讓大家對公司發展目標一目了然。

  “先讓農民得利,公司才能受益。先讓農民舒服,企業才能發展。農民是土地的當家人,園區是農民的聚寶盆,只有站到農民的立場考慮問題,事業才會越做越大”。這是劉海濤的經營之道。

  農民把土地流轉到公司,省心省力沒有後顧之憂,收入比自己種地要高出好多倍,自然會全力支援。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2010年以來,通過入股、租用、置換等多種方式,從周圍9個村莊流轉荒山荒坡5萬畝,有效解決了農戶承包地塊細碎、不利於規模開發和集約經營、現代科技手段不易施展的問題。實現了山場資源“規模化開發、園區式建設、集約化經營、産業化發展”的良性迴圈,將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結合起來綜合開發。園區還成立了核桃、蘋果、養殖3個合作社,在生産管理、農事操作、核算、分配方面統一安排,形成公司、農戶、合作社三者互為依託,共同受益,風險共擔的機制。

  62歲的劉明芳談起土地流轉的好處滿臉喜悅,他説,種了一輩子地,還從沒像現在這麼輕鬆過。過去,老百姓習慣把種地叫“受苦”,在山區種地苦楚更多。二十多年前他家承包了250畝荒山,也想過開發,可靠人工十天半月也刨不出幾個樹坑,好不容易栽上樹,沒有水很難成活。遇到風調雨順活幾棵苗,石厚土薄沒地力,幾年也長不起來。如今,他把家裏承包的荒山全部以入股形式流轉給公司。按協議規定,從荒山開發到栽上樹,每年保底資金5萬元,核桃樹進入盛果期後,保底資金每年增長到10萬元,還能拿到樹上果子收益的三成。確保近期收入不降低,遠期收入有增長。此外,在園區上班,每月還有幾千元的工資,這幾項加起來,比自己家種地收入要增加好幾倍,比在外邊打工收入也高出不少。“在家門口能掙上錢,誰到外邊去受罪?”劉明芳説他在外打工的兩個兒子早就回來在園區上班了。

  劉海濤説:“葫蘆峪模式,就是往前走一個臺階,摸索出經驗,再上第二個臺階。快了不行,慢了也不行,只有穩紮穩打,讓農民看到實惠,得到利益,才能一心一意跟著往前走。比如‘大園區,小業主’的管理模式,就是在實踐中探索出來的。剛開始做有機示範園的時候,農民把土地流轉給公司後,所有在這裡幹活的人等於給老闆打工,這又成了吃大鍋飯。後來我們採取家庭農場式的股份制,公司對流轉的荒山統一開發,種上核桃樹後再以50畝為一個單元承包給小業主,小業主對自己原有的承包地有優先承包權。公司每年付給小業主2萬元管理費,其他生産資料和水電費全部由公司支付。公司制定統一標準,簽訂管護和收益合同,小業主只需按公司技術要求,進行除草、施肥等日常管護。收穫的核桃按公司確定基數上交,高出基數的部分按斤計價付給小業主。小業主可以在樹下種植藥材、花生、小雜糧之類的農作物,收入歸自己。無數個小業主組成大園區,讓農民既有主人公的自豪感,又有産業工人的責任感,這種把雙方利益緊密相連的機制,充分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

  開山造地,是保證資金收入不斷攀升的基礎。在造地方面,吸取過去造出的梯田被雨水沖毀的教訓,他們採用了河北農大專家研究的“隔坡溝狀梯田”施工法,依託山體原有的坡面,開挖一米半深、一米到兩米寬的水準溝,將未風化的片麻岩挖出來,把風化過的土層填進去,再施上雞糞等有基肥當底肥,搞好排灌水設施,造成小中雨能蓄水,大雨能排水,旱時能澆灌的旱澇保收田。這樣的地種啥都瘋長,種上薄皮有機核桃,第四年畝産一般能達到300斤,不僅綠化了荒山,改變了生態環境,也能帶動農民致富。

  劉海濤認為,中國農業只要找到好的發展模式,比美國、法國發展起來更有優勢,也會更快速。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骨子裏有著做農業的情結,周圍的環境造就了雄厚的農業基礎。只要有合適的機會和條件,就會做得很好。但不整合資源不行,比如開山造地,需要機械化,每畝要投入2萬至3萬元資金。建一座大型塘壩,需要幾百萬元的投入,沒有經濟基礎不行,沒有技術支撐也不行,這對單槍匹馬的農民來説是很難做成的。公司依靠政府支援,企業投資,科技支撐,群眾參與,就能把這事做大做強,做成品牌。公司通過土地流轉方式,就是要給農民搭建既能發揮自身特長,又能幫著解決實際問題的平臺,讓每個把土地流轉到公司的家庭都能找到幸福感。

  下峪村農民劉蘭順從小喜歡養花,他把家裏承包的10多畝荒山全部出租給公司到園區來上班,根據他的特長,公司安排他負責整個園區景觀花卉管護,月工資2000元,加上荒山流轉費,每年是一筆不小的收入。現在他已拆掉住了幾十年的土坯房,蓋起了新磚房。更讓劉蘭順開心的是,在園區掙著工資幹著喜歡的活,還學到了種花的新技術。因為園區一切管理都是標準化,管護花卉憑過去的老經驗也不行,這樣就能逼著每個人學新知識,以後到外村也能當技術員了。

  要站到國際市場看有沒有優勢?看産品在市場是不是有競爭力,要想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站穩腳根,必須有前瞻性思維,別人有的,我排第一;別人沒有的,我是唯一。只要在市場上轉得開,就肯定能成功。”劉海濤説這番話時底氣十足。

  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面向市場組織生産,實施品牌戰略。2012年,園區種植的薄皮核桃通過了國家有機産品認可,葫蘆峪園區成為全國僅有的10個有機産品生産基地之一,産品行銷採取高科技,智慧化,規模化。比如,客戶想吃園區內哪一棵樹上的核桃,想吃哪片果園的蘋果,可以在網上看著,把産品採摘下來送到家裏,這是適合國際市場的智慧化行銷手段,也是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太行山區百姓致富問題,只有靠科技手段健全“造血”功能。

  以色列農業之所以搞得好,就是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人人都有危機感。以色列是一個乾旱缺水的國家,由於發展了先進的節水用水技術,使“不毛之地”變成了“糧果之鄉”。他們的農村人口只佔總人口的9%,一個農業人口能養活90個人。葫蘆峪現代農業産業園博採眾長,滴水灌溉採用以色列技術,每棵樹下一個皮管,既保證樹不缺水,又節省了水資源。在經營模式上則借鑒亞洲經驗,因地制宜創造出“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現代農業組織形式,成功走出了一條通過發展新型農業主體,帶動千家萬戶發家致富的新型農業發展之路。實現了資源的綜合利用和農民增收,達到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目的,也為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

  實現夢想,讓逐的朝陽産業農業成為青年追

  葫蘆峪芳草園種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邵蔚是個年輕能幹的女子,原先在大城市做過花卉和香料生意,她帶我們參觀了大棚蔬菜種植區、中華壽桃種植區、蘋果種植區、柴雞養殖區……從她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佔地300畝的日光蔬菜種植區除種植了番茄、黃瓜等新鮮蔬菜外,還有各種花卉的育苗區,佔地3000畝的芳草園正在建設中。她指著遠處寬闊的坡地説,等把那邊的山地整好,能把大棚裏育的花苗移栽出來,建成千畝薰衣草園、大馬士革玫瑰園的芳草園。除從這些花卉中提取香料外,還能發展旅遊觀光農業。按芳草園區設計,未來這裡還將開闢婚慶場地,喜歡田園風光的城裏青年可以到這裡來舉行婚禮、歡度蜜月,這邊是碧波盪漾的塘壩,那邊是姹紫嫣紅的玫瑰園,大口呼吸著帶露珠的鮮花散發的香氣,行走在滿山的綠樹之中,採摘著園中的鮮果,這是多麼誘人的景色,又是多麼愜意的事情。邵蔚對芳草園區前景的描繪,把我們帶到了人間仙境。這樣的設計,需要的是有現代思維的知識青年。目前在葫蘆峪,像邵蔚這樣的優秀青年人才越來越多。

  葫蘆峪正用自身的魅力,吸引著大批青年向這裡走來。

  “葫蘆峪模式”把在外打工的青年人吸引回來了,他們在家鄉的土地上找到了自信,在創業中收穫著幸福,在大自然中健康著身心。今年在園區內打工的青年,有20多人買了私家車。更讓青年人感到有吸引力的是在園區上班每天都有新收穫。公司與多所大學及科研單位建立了密切聯繫,聘請的顧問都是高級工程師、高級園藝師、大學教授,這些高端人才在葫蘆峪發揮作用的同時,也傳播了現代科技知識,帶動起了一支農村青年人才隊伍,形成了崇尚知識、崇尚科學的良好氛圍。隨著“葫蘆峪模式”的不斷延伸和複製,這些青年人才就成了火炬手,無論派到哪都是合格的技術員。東面紅的荒山開發,就是土生土長的葫蘆峪青年給複製過去的。

  “我們不做農業故事,而要做成‘百年老店’,做成可複製的農業發展品牌。”劉海濤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他認為農業只有實現農民,市場、金融、政府、科技五位一體,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現代化的短板問題。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應是雙向的,城裏人有優勢,農村人也有強項,只有形成城鄉互動,才能實現良性發展。只有把“三農”問題徹底解決了,中國人的飯碗才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劉海濤設計的百里生態旅遊線,從葫蘆峪——二架梁——九龍潭——滾龍溝——東面紅——到西柏坡,他説,這條百里長廊建設好了,是革命老區一條紅色旅遊線,也是一條生態旅遊線,更是帶動太行山區經濟發展的致富線。

  有人説:“劉海濤騎虎難下了。”

  劉海濤説:“我騎虎不下了,這樣一直往前走挺舒服。過去經商掙了不少錢,也沒有找到自我,現在才真正找到自我。”

  有人問他:“你種了這麼多核桃樹,能吃幾個核桃?”劉海濤説:“我享受的是過程,風景在路上。”我問他:“你最大的幸福是什麼?”

  劉海濤説:“給員工發工資,看他們開心的樣子,我心裏很舒服。等把太行山區1500萬畝荒山都打造成葫蘆峪這樣的現代農業科技園,這一方百姓富裕起來,我就滿足了。”

  劉海濤是個勇往直前的人,他想做的事一定能做成,我們期待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