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內蒙古赤峰京津風沙源治理實現“沙退人進”

  • 發佈時間:2015-03-11 15:58: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呼和浩特3月11日電(記者李雲平)連綿的沙地變綠洲,起伏的荒山披綠裝,成片的林木結碩果……多風沙、半乾旱的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近年加快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沙退人進”的歷史性轉變。

  赤峰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是著名的紅山文化發祥地,距離北京約500公里。渾善達克、科爾沁兩大沙地貫穿東西,沙化土地佔國土總面積的22.4%。

  2000年以來,作為京津遼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赤峰市以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國家重點工程為依託,啟動實施區域性防沙治沙工程,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的生態建設理念,將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納入各地黨政領導的年度工作實績考核內容,採取規模治理、集中治理等方式提高植樹造林、防沙治沙綜合效益。

  赤峰市創新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機制,全面推廣“工程招投標造林”“合同製造林”“先造後補造林”等管理模式,切實提高生態建設工程品質和投資效益。在工程規劃上,改變過去規模小而散的做法,打破鄉村界限和各項工程界限,突出規模效應,降低建設成本;在組織形式上,結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的深入開展,實現政府、企業、個人等多方參與治沙,治沙公司、造林專業隊達120多家。

  同時,赤峰市提出“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建設生態化”的發展思路,用産業化的思路指導植樹造林、防沙治沙,以工業化的思維調整林沙産業結構,鼓勵各地大力發展灌木飼料林基地、木本糧油原料林基地、用材林基地和林果經濟林基地,將生態建設與發展地方經濟和改善群眾生産、生活條件,提高農牧民收入有機結合起來,探索出一條沙地增綠、農牧民增收的成功之路,實現了由生態效益為主向生態優先、突出經濟效益的轉變。

  在防沙治沙過程中,赤峰市始終把引進和推廣高新科技成果、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貫穿生態建設的全過程。通過技術培訓進一步提高各級林業工程技術人員和造林專業隊人員的業務素質,幫助廣大農牧民掌握防沙治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研究推廣應用苗木蘸根保濕、坐水覆膜造林、坐水覆膜直播造林、開溝深植、容器苗造林等先進造林技術,切實提高造林種草成活率和保存率。

  目前,赤峰市累計完成京津風沙源項目2115.95萬畝,森林覆蓋率增加到35.4%,治理區林草植被蓋度達80%以上,水土流失和風蝕沙化狀況得到有效遏制,先後榮獲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單位、全國防沙治沙十大標兵單位、國土綠化突出貢獻單位等稱號。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