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沙淘綠金 治沙更致富
- 發佈時間:2014-10-30 07:32:43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目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沙化土地年擴展速度由104.2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82.8平方公里;142萬畝沙區特色經濟植物種植也帶來豐富的沙産業産品,每年沙産業總産值近41.7億元。”近日在鄯善縣召開的2014年全疆防沙治沙工作經驗交流現場會上的一組數據令人欣喜。
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將防沙治沙與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著力解決危害群眾、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沙害”問題,改善沙區群眾生存環境,讓“沙産業”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重要途徑,防沙治沙取得明顯成效。
□沙進人退生活苦不堪言 與沙抗爭將荒漠變綠洲
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東南邊緣奇臺縣西北灣牧業村,71歲的沙力克·艾力甫老人半輩子的記憶都與風沙有關。
之前,他的家被沙丘包圍,先後經歷了3次搬家。如今,沙力克老人最初的房址早已淹沒在沙漠中。而和他一樣,這裡的60戶牧民幾乎都搬過家。
站在一處被風沙掩埋的殘垣斷壁前,沙力克老人説:“搬家時,大風卷著沙子根本不敢睜眼,擔心羊羔被風卷走,大家只好把自家牲畜綁在固定的架子旁邊。”
由於風沙大,自然災害頻繁,當地牧民只好砍伐梭梭生火取暖,羊群找不到草吃,自然也賣不出價錢,這使得牧民們的生活備受影響。村民木哈依説:“風沙越大,供大夥砍伐的梭梭和紅柳也越來越少,環境就越惡劣,村民家也越來越貧窮。”
土地沙化給農、林、牧業造成的損失巨大。據不完全統計,全區風沙危害每年給農牧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元以上。土地沙化壓縮了群眾的生存空間,新疆全區89個縣市、175個農墾團場中,有81個縣市、120多個農墾團場有沙化土地分佈。土地沙化影響了城鄉居民生産生活環境,新疆全區有1800萬人口和1080萬少數民族人口直接遭受風沙危害。
從2005年起,奇臺縣開始運用科學技術防沙治沙,動員全縣廣大幹部群眾開展義務植樹。如今,奇臺縣已在全國第二大沙漠——古爾班通古特大沙漠上築起了一道東西長65公里、南北寬3公里綠色生態屏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林業廳廳長艾則孜·克尤木告訴記者,2014年是新疆防沙治沙發展最引人注目的一年,新疆各地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務773.3萬畝。
□發展沙區特色種植産業 增加農牧民的經濟收入
“去年這裡還是一片沙包,今年縣有關部門就種上了紅柳肉蓯蓉(大蕓)和西瓜。有120畝地是由我家來經營,大蕓和西瓜每畝可收入2000多元。”在策勒縣策勒鄉阿日希村,村民買買提阿布都拉·買買吾提音興奮地對記者説。
艾則孜·克尤木表示,改善生態是防沙治沙根本任務,改善民生則是防沙治沙的主要目的。大力發展沙區設施農業、以沙為材料的建材業、以沙區獨特景觀為依託的沙漠旅遊業和服務業,解決就業增收,這都是實實在在地改善民生。
據介紹,新疆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積24萬平方公里,廣大沙區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及獨特多樣的物種資源。目前,新疆初步形成了以灌草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等為重點的沙區特色産業,開發出了飼料、藥品、保健品、果品等一大批沙産業産品,沙産業鏈在不斷延長,産值不斷增加。
從2009年起,且末縣把沙漠化治理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當地技術人員開始摸索在梭梭根部試種肉蓯蓉,如今且末人在治沙林中成功套種大蕓、紅棗、打瓜等經濟作物,試種沙柳、沙棘等10多種沙生植物。民營企業參與治沙工程建設的積極性高漲,積累了防沙治沙的成功經驗。目前已有7家民營企業正式進駐沙漠,累計完成固定資産投資兩億元,且末在沙漠邊緣探索出一條以生態産業養生態工程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8月,且末縣河東治沙基地試種了紅棗、枸杞、甘草、沙棘、沙漠玫瑰等經濟林5200畝,人工接種梭梭、大蕓總面積達到兩萬畝,沙産業儼然已成且末新經濟之勢。
且末縣委書記朱新説:“且末河東數萬畝沙漠真可謂萬畝黃沙萬兩金,目前,且末已和6家企業簽訂了沙漠治理合同。並且一些民間資本也爭先恐後介入且末治沙偉業當中,打破了過去治沙一味靠國家的舊模式。”
□發展沙漠觀光旅遊經濟 推動沙漠資源優勢轉化
“你快看啊,一邊是金色的沙漠,一邊是蔥郁的綠洲,而且距離這麼近,邊界線這麼清晰,太神奇了。”在鄯善縣庫木塔格沙漠公園的沙丘上,有人驚嘆道。
新疆是我國沙漠分佈面積最大的省區,也是沙漠景觀資源極為豐富的省區,全疆分佈有大小十大沙漠,這些沙漠都是新疆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9月,鄯善縣庫木塔格沙漠公園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國家沙漠公園”,與其他8個新疆沙漠公園一起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沙漠公園。
對此,國家林業局治沙辦副主任胡培興表示,國家沙漠公園不僅是頗具特色的旅遊産品,也是防沙治沙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沙漠公園的建設在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已顯示出強大潛力。
距離庫木塔格沙漠有550公里遠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有一處國家級4A旅遊景區——駝鈴夢坡沙漠生態旅遊景區。
駝鈴夢坡原本是一望無垠的沙漠,經過兵團150團場幾代人半個多世紀的努力,荒漠變綠洲,綠洲成景觀。目前,景區面積達34.3萬畝,是一個集大漠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為一體,融合旅遊、休閒、療養、探險、餐飲、娛樂、考古功能的大型綜合性旅遊景區。今年國慶節期間,駝鈴夢坡景區接待遊客達3萬人(次),旅遊門票收入147萬元。
近年來,沙漠旅遊等特色産業得到快速增長,目前全區沙區特色旅遊企業61家,年總産值0.9億元。由此可見,沙漠觀光旅遊已成為新疆沙區經濟新的增長點。
有關業內人士表示,大力開發沙漠觀光旅遊業,不僅可以彌補沙區經濟發展的短板,更好地拉動當地旅遊業和周邊産業發展,使之成為特色優勢産業,促進沙區農牧民增收。
此外,沙産業也成為全區經濟發展和沙區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據了解,今年以來,新疆沙區特色經濟植物肉蓯蓉、釀酒葡萄、沙棘、枸杞、沙漠玫瑰、甘草、黑加侖等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目前全區已達142萬畝,僅今年就新增種植面積11萬畝;全區沙産業深加工企業93家,年加工能力118萬噸,年總産值36.5億元。同時,沙物質建材等新興産業異軍突起,年産值4.3億元。
有關生態專家表示,有了穩定的收入,沙區農牧民參與防沙治沙的工作熱情高漲,更把荒漠植被當作來之不易的綠色財富。可以説,新疆防沙治沙走出了一條經濟與生態良性迴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記者楊濤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