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內蒙古防沙治沙為生態安全提質增綠

  • 發佈時間:2014-10-24 07:32:11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為展示自治區生態治理所取得的成績,推廣生態治理經驗,本報今起推出“生態內蒙古”系列報道,深入挖掘我區近年來生態建設方面的經驗做法,全面展示我區“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所取得的成就。

  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無定河鎮河南鄉爾林川村井背塘,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地處毛烏素沙地腹部。站在這裡,目之所及,一株株苗木茁壯成長,綠色綿延,滔滔不絕。

  就在這裡,誕生了一個世界聞名的綠色奇跡——井背塘一帶曾經黃沙漫天,方圓10多公里內渺無人煙;而殷玉珍和丈夫白萬祥誓讓沙漠變草原,近30年的血汗澆灌,硬是把7萬多畝貧瘠荒涼的沙地變成了生機盎然的綠洲。

  綠鎖沙喉,黃沙變綠洲。這只是我區生態實現大逆轉的一個縮影。

  治沙典範的行動

  10月21日上午,記者聯繫到殷玉珍時,她正在青島參加2014青島·世界生態城市與屋頂綠化大會,作為世界的治沙典範,她登臺演講。

  殷玉珍告訴記者,聽完她的演講後,很多參會外國代表都要到井背塘來看一看,一個貧瘠荒涼的沙地是如何變成了生機盎然的綠洲,“他們認為我是實實在在幹出來的”。

  讓我們把視線拉回到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黑城遺址,這裡有一位治沙老人蘇和,此時,他正在為黑城遺址西北的3000畝梭梭林澆水,做加固工作。

  “現在天氣涼了,幹活的時間越來越短,以前是上午8點半開始,現在得9點,下午收工的時間也提前到了6點。”今年68歲的蘇和説,現在除了給樹澆水加固外,還要做好保護工作,防止野兔、老鼠等動物的啃噬。接下來,還要給樹打包做保溫,挖樹坑,進行秋季造林。

  2004年,從阿拉善盟政協主席的位置上退下來的蘇和,做出了一個讓人難以想像的決定:放棄閒適的退休生活,回到故鄉額濟納旗的茫茫沙漠,在黑城遺址周邊種植梭梭,防風固沙守護黑城遺址。

  在內蒙古,像殷玉珍、蘇和一樣的治沙典範還有很多,他們的行動讓我們看到了沙漠中更多的綠色。

  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工作,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把內蒙古建設成為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生態防線。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了把我區建設成為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戰略定位,並把防沙治沙工作作為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實行全民盡責、全社會參與,取得重大進展,全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雙減”,荒漠化土地面積比1999年減少3100萬畝,沙化土地面積減少918萬畝;重點治理區生態狀況得到有效改善,五大沙漠周邊重點治理區域沙漠擴展現象得到遏制,沙漠面積相對穩定。五大沙地林草蓋度均有提高,沙地向內收縮;水土流失面積逐年減少,流失程度減輕,治理區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天然草場得到休養生息,草場植被平均蓋度、高度、産草量和優良牧草比例明顯增加,退化和沙化草地得到有效恢復;農牧業生産方式發生重大轉變,逐步形成良性生態保護和建設模式;沙草産業得到快速發展,農牧民每人平均林沙草收入顯著提高。

  防沙治沙要靠實幹

  由於梭梭適合沙性土壤生長,而額濟納旗黑城附近有的地方是粘性土壤,蘇和開始研究改良梭梭,經過多次的實驗,他育出的苗種植後成活了。除了梭梭,蘇和現在開始嘗試著種一些紅柳和胡楊等植物。

  在黑城遺址周邊,當年蘇和確定的造林面積為23000畝,經過10年的恢復,現在已有3000畝成活的梭梭林。在當初的設想中,蘇和要讓梭梭林起到三個作用:保護黑城遺址、綠化治沙、改善旅遊環境。而現在看來,在這三點上都有了成效。對於未來,蘇和説他沒有宏偉目標,只是一步一步地規劃,一步一步地行動。“10年造成一片林,也不是規劃出來的,還得靠踏實的行動。” 他説。

  防沙治沙不是靠説,而是靠幹。

  據阿拉善盟林業局相關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阿拉善盟共完成生態建設面積205.15萬畝。其中,人工造林73.45萬畝,飛播造林76萬畝,封山育林55.7萬畝。三年間,生態建設任務由2011年的51.25萬畝增加到2012年的61.2萬畝,到2013年,生態任務突破90萬畝,達到90.7萬畝,人工造林首次突破30萬畝大關,達到31.7萬畝。特別是飛播造林近幾年以30萬畝的速度推進,成為阿拉善盟防沙治沙的最大亮點。

  在防沙治沙中,阿拉善盟將防沙治沙工作完成情況納入政府主要領導任期實績目標考核範圍,定期進行考核。同時,針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確立了“轉移發展戰略”,把生態脆弱地區和失去人畜生存條件區域的農牧民集中搬遷轉移,通過實施人口向城鎮集中,工業向園區集中,勞動力向二、三産業轉移,以人退帶動沙退,切實加強封禁保護,實現森林資源的恢復增加。目前,重點項目區已全部禁牧。

  從“防沙治沙”到“沙裏淘金”

  如今,內蒙古的樹多了,草綠了,風沙少了,風景美了,沙區農牧民的生活也富裕起來了。

  殷玉珍憧憬未來時曾説:“種了20多年樹,惡劣的生態環境改善了,我們治沙人的生活品質也該提高了,這個錢也要從沙漠裏掙。我不僅要做治沙狀元,更要當致富能手。”

  如今,殷玉珍的這一目標得以如願。她已悄然實現從“防沙治沙”到“沙裏淘金”的精彩轉型。

  “我們家現在的境況與三十年前相比,那真是天上地下。據我所知,目前,烏審旗大概有200多人防沙治沙,植樹造林,而他們的生活雖説不是特別富裕,但是與之前相比要好很多很多。”殷玉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

  數據顯示:目前,我區全社會防沙治沙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個體治沙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大戶超過1300戶,沙區農牧民每年每人平均從防沙治沙中獲利近300元。過去無人問津的沙荒地,如今成為沙區農牧民和治沙實體爭相搶奪的“香餑餑”。

  近年來,為充分調動全社會防沙治沙積極性,自治區政府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切實加強防沙治沙工作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防沙治沙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按照綜合防治、科學防治和依法防治的要求,強化了防沙治沙的具體措施,並完善了資金投入、金融支援、稅收優惠、鼓勵非公有制防沙治沙事業發展等相關扶持政策。各地也相應出臺了防沙治沙政策性文件,保障了防沙治沙工作的深入發展。

  目前,我區多主體參與、多形式造林、多元化投資、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參與防沙治沙的格局已經形成。

  在防沙治沙與農牧民增收緊密結合中,我區科學調整農牧業産業結構,重點發展以特色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的第一産業,以林副産品、草畜産品精深加工為主的第二産業,以森林、沙漠、草原遊憩為主的第三産業,促進了防沙治沙與産業協調發展。

  據統計,全區現有年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林沙産業加工企業274家。

  防沙治沙工作需深化

  防沙治沙工作在取得喜人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

  阿拉善盟林業局辦公室趙主任告訴記者,目前,阿拉善盟沙化趨勢仍在不斷擴大。“雖然我們在防沙治沙工作方面取得了‘生態嚴重惡化趨勢減緩,重點治理區明顯改善’的良好效果,但阿拉善地區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現象依然不容忽視。”趙主任説。

  趙主任表示,防沙治沙工作需要進一步深化,特別是要加大示範區建設力度,使其充分發揮示範帶動作用。2004年,阿拉善盟被列入國家地級防沙治沙示範區,根據阿盟的實際情況,選擇沙害重點地區建立了防沙治沙示範區,這對進一步推動當地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示範帶動作用,截至2013年,共下達建設任務60303.5畝,國家投入資金1137.5萬元。但是由於資金投入較少,所以不論是從規模上,還是從示範內容上,以及從效果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趙主任稱,在阿拉善這樣一個生態區位重要且特殊的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已嚴重威脅到當地人民群眾的生存與發展,制約當地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目前,烏蘭布和沙漠入侵黃河形勢嚴峻,黃河阿盟段的治理工作,應把黃河沿岸治沙和烏蘭布和沙漠治理工作結合起來,有效阻止沙漠前移,防治流沙侵入黃河,但不論是在資金投入上還是在政策機制上都跟不上治理步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