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 發佈時間:2015-03-10 05:52:53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食品安全形勢備受社會關注。在“兩會議食廳:2015年兩會代表委員食品安全懇談會”上,與會嘉賓圍繞相關話題展開討論——
3月8日,由經濟日報社主辦,中國經濟網、中國食品科技學會承辦的“兩會議食廳:2015年兩會代表委員食品安全懇談會”在京舉辦。來自食品行業的多位代表委員、主管部門相關負責人、食品行業專家及科技界人士,圍繞食品安全保障等話題展開討論。
加大懲處違法行為力度
沒有法律作為保障,就談不上食品安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法制司副司長陳谞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可能會出臺修訂後的《食品安全法》。“修訂後的《食品安全法》將強化預防為主的全過程式控制制,風險評估檢測更為標準,並增加了食品安全自查自檢等自律性要求。”陳谞説。
“採取創新的監管方式,才能適應客觀要求。”陳谞表示,應增設風險分析管理的制度和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制度,實行責任約談制度和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公開公報制度,逐步細化食品安全責任的追究情形,對瞞報、謊報食品安全事故及因不履行監管職責而導致重大安全事故、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的,應嚴厲處治。
“實現食品行業健康發展,應以法律為準繩,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全國人大代表、南方黑芝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賴學佳表示,目前確有一些企業鑽法律的空子,做一些損害消費者及整個行業利益的事。雖然一些被侵權企業也發起了維權,但由於維權成本太高往往只好放棄。加大對侵權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勢在必行。
企業誠信應與創新並行
“從事食品行業必須講誠信、講道理、講倫理,守住良心底線尤為重要。”全國人大代表、今麥郎日清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范現國表示,如果食品生産企業購買的原材料就是不安全、不合格的,即便用先進的設備和工藝製作,食品安全仍然無法保證。因此,企業必須從源頭上把好關。
在建立從生産加工到流通消費的全程監管機制基礎上,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尤為重要。“在産品上,要更多地運用新技術、新資源、新原料來保證更安全、更可靠的産品生産;在區域結構上,應特別注重推動行業內的均衡發展。”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巡視員高伏表示,要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加強全産業鏈的發展,從原料基地、運輸到末端儲存要形成完整的産業鏈,如發展冷鏈物流就是提升和發展産品品質的重要切入點。
高伏建議,在食品的生産環節,要大力推進結構調整,提升産業基礎保障;落實好企業主體責任,提升法律和制度保障的同時,也要提高行業的自律意識;大力實施食品品牌戰略,著力推廣安全、優質、美味的標準。
科普教育需不斷提高
“如果我們不懂得有關食品的基本知識,電視上説怎麼吃就怎麼吃,電視上説吃什麼就吃什麼,又怎能奢望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説。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要重視食品營養和科學知識的普及,要讓百姓知道該吃什麼、怎麼吃;食品領域的專家應主動、客觀地回應食品安全領域的熱點事件;企業和政府要多與媒體溝通交流,解決好食品安全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是重大的民生問題。與會專家表示,目前亟需加大公共科普的傳播力度,把科技層面的問題説得讓老百姓聽得懂,並利用多種手段提升傳播效果。
本屆“兩會議食廳”發起了“食品安全校園行”科普宣傳公益行動倡議,希望政府主管部門、食品生産企業和相關行業團體、科普組織等共同參與,通過多種形式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教育,普及相關安全知識,引導城鄉居民樹立安全、健康的食品安全理念,努力營造全社會“人人關心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圍。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