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會前打招呼,名堂多多
- 發佈時間:2015-03-09 03:31:25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兩會話題
“一個重要的評審會前,我們首先要搞到名單,看看各自認識哪些專家,分頭‘打招呼’。”3月7日,科技界小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鄭蘭蓀説。
“我跟某某評委很熟,再去打招呼,沒有必要……”鄭蘭蓀跟同事説。
同事答:“不行!這是規矩——發個短信、打個招呼,是為説明‘這次欠了你的賬……’。”
“評審會變成利益交換。我支援你,你支援我,像分贓一樣。搞完學術評審會,心情非常不愉快。”鄭蘭蓀説,為了團體和下面的年輕教師,他不得不“搞”。
同一會場的潘建偉委員説,常見如此評審:評A的學生,A離場;評B的學生,B離場;其實A和B互相支援對方的學生。
“打招呼”不是這兩年才有。一位著名生物學家2010年告訴媒體:“有個科研經費沒有給我帶領的梯隊,評委私下反饋説:××看不起我們,不給評委打招呼。”
“我的學生酒量現在都非常好;我學生的學生,30歲不到,被逼著拼命喝酒,真是逼良為娼。”鄭蘭蓀説,“我不敢多勸,怕害了他們——像我們一樣不會交際,不會公關,生存不下去。”
南京大學教授高抒委員告訴科技日報,他從來不“打招呼”。因為他批評過“打招呼”,不願自相矛盾。但同事和朋友都認為高抒很怪——“你要搞搞啊……別人搞,你不搞。你不就吃虧了嗎?”
“我們中國人有一種不好的習慣:對規則不敏感,對吃虧很敏感。”高抒説。
另外,談到人情逼迫,高抒説:“全世界都有人情文化。但為了人情,搞得人沮喪沉重,就過頭了。”
然而,高抒認為不正之風的根源,是管理而不是文化。高抒説:“現在所有的人都搞項目,沒有項目活不了,因為科研單位考核要看項目和論文數量的。”
經常批評科技管理體制的尹卓委員説:“年輕人一入行就看出門道了:‘沒項目,我就不能當課題組長,不能有成果,不能評獎。有了獎才能升副高、正高、院士……’純潔的心靈就這樣被污染了。他們開始想方設法走後門拿項目,當上課題組長再把項目發包出去——‘我挂第一作者,你挂第二作者。你拿錢,我出名’……”
“功利主義誰造成的?明明白白的‘法條’造成的!”尹卓説,歪風根源在於各種管理規定。
“中國有數以百萬計的科學家,哪有這麼多項目?”高抒説,“物資短缺時代,人就到處找後門,生活所迫。好比一個月只發半斤肉票,人就得到處跑,去弄肉。”
“慢慢地,人的精神沒了,幹一番事業的勁頭沒了。”高抒説,“本來人們是志在科學問題,才做科研的;如果為生存而戰就不好玩了。”
(科技日報北京3月8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