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刺破藥價虛高需釜底抽薪

  • 發佈時間:2015-03-03 16:40:13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日,國辦發佈《關於完善公立醫院藥品集中採購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堅持藥品集中採購方向不變,將公立醫院用藥全部放在省級集中採購平臺採購,對公立醫院藥品實行分類採購,不僅有招標採購,還有談判採購、直接採購、定點生産等辦法,合理降低藥價,擠出虛高水分,並保障藥品供應。(3月2日人民日報)

  為了遏制藥價虛高,2001年以後我國推行以省(區、市)為單位的網上藥品集中招標採購。但集中招標採購的效果,卻未盡如人意,藥價虛高並未得有效解決,還衍生其他問題。

  首先,集中招標採購,並沒有真正解決藥價虛高的問題。2011年11月,央視《每週品質報告》調查發現,一些常用的藥品中標價比出廠價高出很多。比如,天津某藥廠生産的氫溴酸高烏甲素注射液,出廠價為每支0.52元,中標價為16元,醫院零售價為18.4元,中間利潤超過3400%;山東某藥廠生産的鹽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廠價為每支0.32元,中標價為18.49元,醫院零售價為21.26元,中間利潤高達6500%以上。為了遏制藥價虛高,發改委為每一種藥品制定了最高零售價,這個被業內視為“天花板價”的最高零售價,確實高得可以——前述山東某藥廠生産的鹽酸奈福泮注射液,出廠價為每支0.32元,最高零售價被定為35.9元!按説,一個競爭充分的市場,産品價格和利潤應該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準。可是,某些普通藥品的出廠價與終端零售價之間,居然有著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差價,著實令人吃驚。

  其次,招標採購中,通用的價低者得的規則,在某些藥品上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震驚全國的齊二藥事件就是其中一例。2006年5月,廣州某醫院收治的肝病患者中,多人集中出現無尿現象,經醫生會診,將罪魁禍首鎖定在了護肝藥物“亮菌甲素”身上。事後查明,這起導致數十人死亡的事件,是由於生産廠家齊齊哈爾第二制藥有限公司在“亮菌甲素”注射液中以低價的工業用“二甘醇”替代了高價的醫用“丙二醇”。此前的5年,醫院一直使用雲南某廠家生産的“亮菌甲素”,事發前剛剛更換廠家——因為在有關部門的藥品集中招標採購中,齊二藥以低價中標了。

  第三,部分必需藥物因為中標價格太低,導致廠家不願生産,屢屢出現斷貨現象。比如,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一種心臟手術時用的普通常用必備藥,2011年突然爆出現全國性“缺貨”,有多家醫院表示,心臟病體外迴圈手術已被迫暫停、推延,多少病人“命懸一針”。媒體調查顯示,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20餘年一直維持11元左右的定價,全國3家擁有魚精蛋白生産批文的企業,僅上海一家企業還在生産。

  藥品價格虛高,全體民眾受害;商業賄賂盛行,敗壞醫德醫風。解決藥價虛高,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除了整治藥品招投標中的種種亂象,還應當對藥品的加成政策進行調整。為了保證醫院的合理利潤和正常運營,政策規定部分公立醫院購進藥品後可加成15%賣給患者。因此,某些醫院為了獲得更大的利潤,往往偏愛採購中標價高的藥品。如果解除15%的管制,讓醫療機構擁有自主權,可以促使其到市場去挖掘便宜的進貨渠道。更重要的,可能還是要實現醫藥分家,切斷藥品銷售與醫院、醫生之間的直接利益關係。醫院可以有藥房,但醫院不依賴於藥品收入生存;醫生開具處方,但靠自己的技術勞動體現價值;患者拿著醫生的處方,可以到任何一家合法的藥店取藥。

  刺破藥價虛高,是時候了……(作者是醫療界人士)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