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作為創造經濟發展新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述評之三

  • 發佈時間:2015-03-02 18:44:10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3月2日電(記者陳二厚、趙超、齊中熙、王希)引領發展新常態,需要應時而變搶抓先機;

  實現大國復興夢,尤須攻堅克難奮發有為。

  從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到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從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到有效促進轉型升級——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從新作為起步,向新未來進發。

  新常態呼喚新作為

  正當外界仍對1月份中國經濟一些指標憂心忡忡時,剛剛發佈的2月份經濟先行指標已讓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

  我國製造業和非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分別比上月回升0.1和0.2個百分點,達到49.9%和53.9%,結束了此前連續4個月的下行走勢。

  “近期降準減稅降費、加大中西部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等穩增長宏觀政策作用下,市場需求回升,企業信心增強,生産經營活動預期指數重回臨界點之上。”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分析。

  數據上的“逆轉”,恰恰印證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新邏輯:速度出現下降,但不會無限下滑;結構調整很痛苦,但新興業態正風光;各類風險若隱若現,但有效手段可以減緩消化。

  適應新常態,遵循新邏輯,呼喚新作為。

  “新常態意味著不同以往,表明經濟發展出現了新變化和新條件,如果不通過新作為拿出新思路和新辦法,逆轉就會成為逆勢,降速就會變成失速,希望就會化為失望。”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説。

  呼喚新作為,就要力戒不作為——

  “速度放緩不能成為不作為的理由,提高發展品質需要實實在在的更大作為,還需要以往未曾有過的新作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説,新常態下中國發展更要強化“品質關切”,用過去拼速度的那股勁兒來追求高品質。

  呼喚新作為,需要鍛造新能力——

  新常態下,領導幹部如果僅靠過去那點知識家底、靠傳統的思維和慣常做法幹工作,難免會‘老馬拉新車’,很難駕馭。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認為,適應新常態,要更加注重高站位、寬視野,更加注重從全局看問題,更加注重綜合運用多種分析方法,著力發現新問題新特點,探尋經濟變數間的新規律。

  呼喚新作為,更要激發新幹勁——

  在困難重重的東北老工業基地,新的戰役正在打響。“任何一個産業都不會走到盡頭,關鍵是能不能通過創新提升自己。” 大連科德數控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虎説,“遇到困難,既是挑戰,更是機遇,考驗大家能不能堅守和創新。”

  新作為尋求新動力

  以改革培育發展動力,以改革創造發展紅利,以改革集聚發展優勢。

  推廣上海自貿區可複製改革試點經驗,促進服務外包産業加快發展,改革和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制度,引導農村産權流轉交易市場健康發展,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改進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

  2015年剛剛過去兩個月,多項改革舉措接連推出、撲面而來,關鍵之年的全面深化改革正持續按下“快進鍵”。

  “這些改革舉措劍指體制積弊、精準發力,著眼于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向市場要活力、為未來蓄動力,既保障了中國經濟快車換擋不失速,又推動形成創新驅動新格局。”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

  改革,匯聚成新作為的多元新動力。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八個“更加注重”,為新常態下如何主動作為指明瞭方向和路徑——

  更加注重滿足人民群眾需要,更加注重市場和消費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導社會預期,更加注重加強産權和智慧財産權保護,更加注重發揮企業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注重建設生態文明,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

  “‘八個更加注重’特別強調了三個關鍵詞,一是需求,這是經濟發展的第一拉動力;二是創新,這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和第一推動力;三是保護,包含了提供保障、深化制度建設之意。”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文鋒説。

  ——提供需求是新動力之基。通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各類需求,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民生投入的剛性增長,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落實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用一個個讓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書寫出亮麗民生答卷。

  ——創新驅動是新動力之源。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更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創造新引擎與改造舊引擎並重,以市場為導向,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推動我國由創新資源大國走向創新能力強國。

  ——生態環境是新動力之本。要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加強政府、企業、公眾聯動,形成生態文明公共治理結構,強化責任追究,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讓廣大城鄉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新作為托舉新希望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儘管改革艱難,但骨頭難啃也要啃,看準了方向就要大步走。”

  “抓住‘一帶一路’建設難得契機,中國的發展就會有更好的未來。”……

  此刻,京外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陸續抵京,他們帶來了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殷切希望。

  兩會時間開啟,信心力量凝聚。

  如何更好地匯聚改革力量,形成百舸爭流、千帆競發的新局面?如何順應世界發展潮流,以新作為開拓發展新希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認為,“引領新常態,既涉及生産方式轉變,也涉及生活方式轉變,需要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政府要制定好規劃和政策,居民要轉變消費方式,企業要根據發展環境變化和國家政策調整轉變經營策略和生産方式。”

  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事而制。

  托舉新希望,需要準確把握大勢。

  “新常態將在一定時間內長期存在,只有把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和戰術上的底線思維、主動作為結合起來,我們才能更好地適應新常態。”中央黨校教授陳啟清説。

  托舉新希望,需要放眼全球眼光。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認為,“我們要始終保持戰略自信和戰略耐心,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創新合作方式,推進區域經濟合作,力爭在激烈的國際經貿格局變化中取得主動權。”

  托舉新希望,需要撲下身子協力攻堅。

  “要堅持問題導向,充分尊重和發揮地方、基層、群眾首創精神,從實踐中尋找適應新常態的最佳改革發展方案,加大協調力度,強化督促評估,切實抓好措施落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昌盛説。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站在新的起點,保持奮發有為的作風、攻堅克難的勇氣、持之以恒的毅力,13億中國人一定能用新的作為,創造中國經濟風光無限的未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