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未來一年或淘汰近三成畫廊

  • 發佈時間:2015-02-16 05:31:27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收藏大勢

  “作為投資者,最需要防範的就是假貨和江湖藝術家的作品。”在沁芳園藝術創作基地,廣東省收藏家協會副主席何文發這樣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他同時還預言,未來一年兩到三成的畫廊或被淘汰。

  對嶺南在世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來説,何文發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大收藏家。

  20年前,他叱吒木材業,在藝術圈名不經傳;如今,他緊靠廣州“南肺”,坐擁50畝的沁芳園藝術創作基地,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容納廣東省文史館、廣州文聯詩書畫院、廣州中國畫學會、廣州畫院、廣東省收藏家書畫專業委員會等10多家文化單位,成為嶺南為數不多的一直在支援藝術家百花齊放的大平臺。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馮善書

  業績

  收藏的書畫最高增值30倍

  沁芳園,聽起來感覺像是甜品店或者婚紗店的招牌。然而,在嶺南的藝術品投資收藏界,這是一個讓很多投資者如雷貫耳的名字。

  它與蜚聲海外的琶洲會館為鄰,隱蔽在一片萬畝果園中間,裏外鳥語花香,綠樹成蔭,可謂鬧中取靜。2006年前,這裡還僅是何文發組織文人雅集的私人會所。2006年後,由於提前捕捉到國內藝術品市場“井噴”的資訊,廣通人脈的何文發突發奇想,對這片佔地3.3萬平方米(50畝)的自然生態景觀進行了全新的人文化改造,使之升級為整個嶺南藝術生態圈創作交流的大平臺。

  當時,何文發之所以要這樣做、敢這樣做,與他前十年在投資收藏行業的歷練和積累離不開干系。

  1995年,已經靠木材、傢具等其他生意積累到第一桶金的何文發,在平時的商業社交中經常以字畫作為媒介來維繫自己的客戶關係。彼時,全國的書畫市場其實才剛剛起步,像關黎楊趙這些“四大家”作品,也只不過與現在市場上中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齊價。所以,當年何文發送給客戶,一齣手就是一線名家書畫,在客戶那邊自然反響強烈。尤其是看到朋友的廳堂或辦公室,都挂上自己贈送的字畫時,何文發“感到有種莫名的榮幸”。

  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間高凈值人群對藝術品投資的熱情也在不斷升溫,何文發慢慢發覺到,以前那些被他作為送禮熱門的畫家的作品,在市場上的出價開始被一些買家不斷刷新,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一方面,他不可能再把一線畫家的作品運用到日常社交,另一方面,以前送出去的那些作品普遍都在快速升值。“看到這樣的行情,我馬上意識到,投資藝術品,比做我的老本行還更有前景。”何文發對南方日報記者回憶道,新世紀之交,他開始大批量地收購陳金章、周彥生、許欽松、方楚雄、陳永鏘等嶺南一線名家的字畫。2006年以後,一線名家作品市場行情爆漲,他又逐步把重心轉移到孫戈、張彥、周正良、林藍、張東、劉詩東、胡錦雄、方瑞等中青代的作品。

  “在沁芳園平臺化以後,我的投資結構也在根據投資週期不斷調整。”何文發表示,因為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其作品的市場成長期很不一樣,所以,我們需要緊跟市場來制定不同的投資策略,在藏品配置中形成合理梯隊和組合來讓資金良性迴圈。

  事實證明,何文發的策略是對路的。他收藏的書畫,價值回報最高的可以達到30倍,而沁芳園這個平臺,給他帶來的無形資産和實際投資回報也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經驗

  藝術品投資須避開兩大風險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經過20年的發展,沁芳園在嶺南的書畫收藏界已經儼然一艘平穩向前的航母。

  然而,何文發卻常常“隱約感到有種樹大招風”的苗頭。這幾年,進駐基地的文化單位越來越多,從而為這片原本非常清靜的“小樹林”,架起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社交網。

  每天,通過各種不同的社交管道過來找何文發的人都絡繹不絕,來的大部分朋友當然還是出於文人雅集或訪問交流的目的,但其中也有小部分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於趁著飯桌面談的機會,向他推銷一些沒有價值的投資品。

  在外人看來,經過20年的爬摸滾打,何文發已成廣東省收藏協會副主席,憑著長年積累的知識和人脈一直從事書畫藝術品鑒定,早已不啻是市場上的“老江湖”。但何文發自己卻認為,當前市場環境複雜多變,就算是行家,稍不小心也會有老馬失蹄的時候。

  “目前最大的風險還是贗品氾濫的問題。”何文發向記者坦承,對於要拿出真金白銀來買畫的收藏家來説,買到假貨是最可怕的事情。“因為假貨一文不值,不僅會讓我們的投資血本無歸,而且就算挂在家裏,也會覺得丟臉。”

  這些年,何文發發現一個規律,很多假貨,都是通過送禮的渠道來流通的,説明造假這個黑色産業是由一大批實際的買家在支撐的。有好些不認識的人知道何文發是大藏家,於是便“找關係”通過何文發的親友來打招呼,讓他幫忙“消化”幾張作品。每當聽到對方説這些話的來源渠道是朋友送的,他心裏便有種莫名的緊張。“搞不清楚對方什麼來頭,看到作品有問題,也不能對朋友那樣直接説出來。這是最尷尬的事。”

  除了假貨以外,這些年困擾何文發最多的還有江湖藝術家。江湖藝術家的作品,不僅擾亂市場秩序,而且拉低了大眾收藏者的審美水準。但隔行如隔山,他認識的許多朋友,不管是高級知識分子,還是企業老闆,平時對江湖藝術家的騙人手段一無所知,一見到其名片或簡介上琳瑯滿目、冠冕堂皇的頭銜,就以為是了不起的大師。因為有朋友的介紹,何文發不得不在沁芳園接待他們的到訪。誰知道,就是這一次招待,就讓江湖藝術家鑽了空子,趁機在這裡到處與學術界和收藏界的人士拍照,然後回去大做文章,甚至編出一些子虛烏有的別人對他的評價來騙外面的人。

  “不可否認,民間也有很多高手。但明明是低水準的作品,卻要偽造一大堆偉光正的名頭來拔高它的價值,這就是走江湖的騙人把戲了。”何文發説,目前最必須引起投資者認真提防的就是假作品和江湖藝術家,碰到其中任何一樣,都會讓自己蒙受損失。

  預測

  成本高風險大加速淘汰畫廊

  實際上,從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何文發就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個比其他許多行業都要“水深”的市場。

  何文發早期在商業社交中,對書畫的需求量很大。因此,那時的他在市場上比現在“任性”得多,基本上可以説是見到喜歡的都會買下來。直到後來,他結識了一些專業的玩家。那些人才告訴他,他買到的一些關山月、黎雄才等名家作品“不太對”。由於何文發與這些行家不存在任何利益衝突,加上他們的身份和經歷也透露出,這些指證有著毋庸置疑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所以,何文發馬上開始反思和改進自己的不足。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每買到一件名家的作品,就一定要想辦法找到作者本人,與作品一起照一張相。由於作者去世或其他原因不能與作者本人見面的,至少也要找到他們的家人照一張相。

  在何文發的書房裏,放著一大堆的老照片,就是過去這20年來與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合照,粗略一計,竟然有2000多張。記者隨手翻開一疊,楊之光、陳金章、林墉、林豐俗、許欽松、方楚雄、周彥生、陳永鏘等各路名人讓人目不暇接。

  何文發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學習。平時不管生意再忙,他也要把週末兩天空出來接待和拜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或者把他們請回來雅聚,或者就是出去參加各種展覽和學術交流,一方面通過反覆不斷與藝術家面對面的學習和交流,另一方面廣泛閱讀各种經典著作,讓自己的藝術鑒賞能力升級。這個習慣一直被何文發堅持了20年。為了“考驗”何文發的本事,記者專門當場挑了幾個畫家的名字來讓他談談自己的見解,何文發果然能夠從筆墨、線條、色彩、構圖一一拆分講解,頭頭是道。

  不過,讓記者頗為奇怪的是,何文發儘管書畫投資做得這麼大,但是他從沒有開過畫廊,也極少去光顧一些拍賣活動。

  對於前者,何文發的理由是,畫廊是一級市場的參與者,但國內的現狀是,不僅每一位在世的畫家都會通過大量的私底交易來衝擊市場,而且,他們普遍對畫廊等合作機構都沒有得力的價格保護,這就導致畫廊的經營成本太高、風險太大。此外,一直在市場佔有強勢地位的拍賣行,也普遍在直接參與一級市場,向收藏者出售一手的藝術品,由此倒逼畫廊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窄,競爭力越來越弱。加上這兩年國內藝術品市場持續調整,很多畫廊資金鏈繃緊,有些資不抵債,開始轉讓或破産。他預計,未來一年至少有兩至三成的畫廊要被淘汰。

  對於後者,何文發的理由是,經過20年的深耕,自己在一級市場上已經與在世藝術家建立比較可靠的合作渠道,渠道優勢並不亞於任何畫廊或拍賣行。何況現在市場環境這麼複雜,市面上流通的名家作品已經到了可以“以假亂真”的地步,沒必要去趟這個渾水。

  ■對話

  何文發:

  從四方面識破江湖藝術家

  南方日報:20年來,你一直追著嶺南一線名家,現在他們的作品價格已經非常高,為什麼你還要買?

  何文發:經營中青年畫家的作品雖然有著比較明顯價格優勢,但是,作為“潛力股”,這類作品在市場上的回報期要比一線名家的作品要長很多。為了讓有限的資金能夠實現良性迴圈,必須對不同畫家的作品進行組合投資。

  南方日報:但這些年你的投資重心還是集中在中青代?

  何文發:對。不僅因為他們的作品未來市場空間可以無限想像,而且我們可以收藏到他們當中的一些代表作。像楊之光、陳金章和林豐俗這些一線名家的代表作,現在不可能流通到市場上。只有還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中青代,願意跟我們合作。為此,我們用3倍于當前市場行情的價格來回報他們。

  南方日報:中青年畫家的作品有參差,不穩定。您在投資過程中如何進行價值判斷?

  何文發:一方面,我們會到專業的畫展上去挑選一些獲獎的作品,另一方面,還會在一些已經正規出版過的作品集裏邊尋覓投資對象。

  南方日報:江湖藝術家矇騙大眾收藏者的主要手段是什麼?

  何文發:其一,他們會在一些大型酒店或賓館來駐紮,選擇一些有購買能力的流動人員來進行行銷。其二,在作品的題材、用色等方面,他們會投合一般大眾的宗教情懷、風水偏好、風俗民情等。其三,他們喜歡借助與領導、名人的合影或者一些子虛烏有的權威機構來為自己身份地位“抬轎”。其四,習慣鼓吹自己是某一題材的獨門高手,譬如猴王、雞王等。

  南方日報:為了堵截假貨流通渠道,這些年你在推動一些名家與專業機構合作,進行作品認證備案。為什麼?

  何文發:對藝術家來説,這實質上是一種售後服務。市場上的假畫太多,其實會影響到真畫的銷售。複印品好認,但像高倣品、影印品,就不是一般的收藏者能夠鑒別出來的。當買家鑒別有困難,藝術家應該義不容辭站出來協助。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