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最好的科研就是實踐”

  • 發佈時間:2015-02-12 01:31:14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張林軍劉 源

  郭衛是北大人民醫院骨腫瘤科主任,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談到自己的患者和所鍾愛的專業,充滿了發自內心的愛,但他對部下的暴脾氣在醫院也是出了名的。為此,郭衛教授頗有自知之明地對部下説:“跟著我,你們就自認倒楣吧!”但比這更出名的,是這位山東漢子的一雙熟練使用手術刀的手——業內譽為骨腫瘤手術的“亞洲第一刀”。

  切腫瘤:要像木匠一樣手巧

  原發性惡性骨腫瘤好發于青壯年,以前國內對於骨腫瘤的診治缺乏成熟的規範,基本上診斷出來後就是截肢。在國際上,雖然保肢技術發展較早,但是骨盆、骶骨等複雜部位惡性腫瘤的整體切除仍然是巨大難題。

  經過多年臨床實踐,郭衛和他的團隊率先在國內提出了惡性骨腫瘤保肢手術方法。“保肢首先要把腫瘤切除乾淨,和截肢一樣乾淨。這意味著你得會切,把腫瘤切了,肢體還得保留下來。”郭衛説,除了四肢,惡性骨腫瘤也經常出現于脊柱、骶骨、骨盆等部位,不同部位的腫瘤有不同切法。

  郭衛遇事愛琢磨:不同部位的腫瘤怎麼去切,什麼入路合適,如何建立分級標準、分型標準,手術入路怎麼實施……他形象地打比方説,骨腫瘤就像煮雞蛋裏面的蛋黃,你要把雞蛋切開,把蛋黃取出來,但是不能讓蛋黃有殘留,所以取出來時得有一層薄薄的蛋清包著它。

  “第一個不滿意,第二個不滿意,從第十個開始滿意,成百上千個手術後,慢慢從實踐中總結出一套理論體系。”這個體系就是原發惡性骨腫瘤的規範化切除及功能重建。憑藉它,郭衛教授獲得了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並且走上了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領獎臺。

  這套理論體系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不同部位的惡性骨腫瘤的規範化切除和功能重建策略,其總體療效居國際領先,不僅使骨腫瘤患者的保肢率提升到90%以上,還捎帶腳兒破解了骶骨、骨盆等部位骨腫瘤切除的國際性難題。

  談到“切瘤有方”,郭衛不無自豪地説,他上大學之前曾做過木匠,“我經常開玩笑説,骨科大夫都應該在木工房鍛鍊鍛鍊。”

  搞科研:沒想過獨創出來個啥

  骨腫瘤切除手術的難不僅僅在於“切”。以骶骨和骨盆手術為例,它們在骨腫瘤手術中風險最大、死亡率最高,原因之一是骶骨與骨盆緊挨腹主動脈,手術過程中患者失血多,特別是骶骨腫瘤前後路聯合切除手術,甚至在一些發達國家也視為禁區,被國外同行稱為“Unresectable operation”(不可切除的手術)。

  “在早期做骶骨腫瘤手術那個年代,一看血從手術室門口流出來了,就知道是做骶骨手術。每次病人上了手術臺,我們都要祈禱,病人一定要活著下來。”郭衛告訴記者,之前做四肢手術會用止血帶,但在骨盆和骶骨沒辦法用止血帶。後來就想辦法做個前路手術,把腹主動脈游離起來並臨時扎住。這個方法雖然有效,但不夠理想。之後,郭衛帶領團隊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把一個小球囊放到腹主動脈中,再往球囊中注入生理鹽水使它鼓起來,阻斷腹主動脈出血。正是這個在國際上屬於首創的技術,使骶骨腫瘤手術出血由10000毫升降低至平均2000毫升左右。

  其實,郭衛和他的團隊的國際獨創、首創遠不止一個。記者在採訪時了解到,以前進行肢體功能重建,國外一般使用液氮或者高壓鍋處理病骨。這兩種方法得到的骨頭,植入後無法長入。後來,郭衛嘗試用10%的生理鹽水浸泡骨頭,讓癌細胞脫水死亡的同時又保護蛋白生成,植入後癒合性非常好。“高滲鹽水滅活腫瘤骨回植”技術就這樣誕生了。

  郭衛告訴記者,在國外做骶骨腫瘤切除手術分前後兩個入路進行,需要兩天時間。“中國的病人這麼多,我們哪有那麼多時間?我們有時一天要做兩台手術。”現在,郭衛教授的團隊四五個小時就能做完一台骶骨腫瘤切除手術。

  “其實,我們當年沒想過要獨創出來個啥。”郭衛説,“我們只是不斷地提出問題,不斷地琢磨怎麼解決問題罷了。”

  “這次項目拿了國家獎,簡單來説,就是十餘年來臨床實踐經驗的總結。”他認為,“最好的科研就是實踐”,科研要出成績,不一定非要在實驗室,在臨床實踐中同樣可以出成績。

   帶團隊:嚴有嚴的道理

  郭衛帶領的科室是國際上最大的骨腫瘤診療中心。100張病床,其中60張做手術,30張做化療,10張做康復。20個大夫——其中19個是他帶了多年的學生,此外還有30來個護士。他們每天接待一撥又一撥病人,做七八台骨腫瘤手術。在忙碌不迭中,還得小心翼翼地避免“挨罵”。

  採訪的頭一天,有醫生又因沒夾好血管挨罵:“你怎麼臨門一腳就不行呢,關鍵時候夾不準!”

  其實,讓郭衛發火總是有原因的:手術臺上動作不麻利、該縫一針的縫了兩針等。查房時,對於患者出現的發燒等情況,郭衛總要讓當班醫生解釋清楚,説不出來,不行!

  郭衛説,他這麼嚴是有道理的,“做木匠,沒做好可以再做一次;給人做手術,沒做好再做一次是不可能的”。

  北大人民醫院規定早上八點上班,郭衛要求科室所有人在七點之前進病房。他認為,八點是交班時間,交完班就得分頭去忙,所以七點到八點之間就得該換藥換藥、該查房查房、該下醫囑下醫囑,一個環節沒做好,後面就會很忙亂。“團隊精神很重要。”郭衛強調。

  在骨腫瘤科,團隊倒是很買郭衛的賬。別的科室有很多護士離開,這個科室沒走過一個。在同事眼裏,“郭衛教授特有大哥范兒,全心全意地帶團隊,工作中特別嚴厲,工作之外對人又特別好,所以這個科室的人都特別齊心”。

  在採訪中,郭衛説的最多的就是:“責任心”和“進取心”。正是這種責任心,讓郭衛將獲獎獎金全部捐獻出來成立專門的基金,用於救助困難的骨腫瘤患者;正是這種進取心,郭衛和他的團隊為大量患者成功保留了肢體功能,開創性地解決了骨盆腫瘤整塊切除及骨盆環重建、兒童保肢、骶骨腫瘤整塊切除等世界性難題,奠定了我國在惡性骨腫瘤治療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相關連結

  郭衛,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腫瘤科主任、主任醫師、北京大學二級教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骨腫瘤學組組長,中國醫師學會骨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國際骨腫瘤保肢學會(ISOLS)主席、亞太地區骨與軟組織腫瘤學會(APMSTS)主席。主持完成的“原發惡性骨腫瘤的規範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系列研究”項目獲2013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並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