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5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規模擴張走向黃昏 國企盈利路在何方

  • 發佈時間:2015-02-08 08:4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中國企業的經營和盈利水準不會有明顯好轉,對一些企業而言,可能不是秋天,而是要做好“入冬”準備。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日前在“第十三屆中國企業發展高層論壇”上提出預警時稱,伴隨著不斷增大的經濟下行壓力,國企面臨著要在保增長的前提下繼續深化改革的挑戰。

  在産能過剩、需求下降、勞動力成本提高、經濟增速下滑的大環境下,把要素投入作為增長主要手段的國有企業面臨著嚴峻挑戰。李偉直言:“有的原來是世界500大的國企,現在是鉅額虧損、現金流緊張。”

  有數據顯示,2014年的上市央企成績單上,發佈2014年業績預告的145家上市央企中,業績虧損的超過30家,佔比高達20%,其中中國鋁業預虧幅度更是高達163億元。

  國企盈利路在何方,成為困擾一些企業經營者的沉重壓力,因為以往規模擴張的模式正步入黃昏。

  中國恒天集團董事長張傑痛陳規模擴張的弊病,“兩家企業合併變成世界500大,那不叫世界500強,這不代表企業有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他説,“過去很多國有企業的高速增長,是依賴於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靠要素投入獲得的增長。當經濟下行,市場需求下降,成本上升時,如果還能夠保持較好的增長才是真本事。”

  國內依靠規模擴張的不僅是國有企業,也包括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李偉認為:“在傳統産業增量空間有限,融資環境趨緊的情況下,一些民營企業的業務很可能出現快速萎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深入分析指出:“當生産能力一定的情況下,速度越高,由於市場規模越大、生産的規模也越大,能夠充分利用規模經濟。但這個模式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一旦當速度降低以後,企業的虧損面會迅速擴大。”

  數據顯示,2014年1月到8月的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利潤的增長速度是10%左右,但12月已經下降到2%~3%。

  如何轉變國有企業盈利模式,成為當前企業面臨的一道重大考題。

  “新常態下,速度不是最重要的,我們更應看重速度背後經濟結構的轉變。”劉世錦認為,“以GDP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要樹立品質發展導向。”他表示,首先要確定品質導向的指標體系,以品質指標倒推速度指標。

  劉世錦提出的“七可”經濟品質指標體系包括:就業可充分、企業可盈利、財政可增收、風險可控制、民生可改善、資源環境可持續、物價可穩定。“在這七項指標裏,企業可盈利是關鍵,是其他六項指標的基礎。”他解釋説,如果企業固有的盈利模式不變,當經濟增長速度低於7%的時候,企業盈虧比(虧損額與盈利額之比)會超過40%,近一半的企業會虧損。

  劉世錦認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要轉入一個新的增長軌道空間,要解決的最重要問題是企業盈利結構的轉變。過去我國經濟一個明顯特點是,效益和速度成高度正相關性。在央企首次盈利超過1萬億元時,經濟增長速度是10%左右,其中規模經濟佔了很大比重。

  “美國的GDP增速是2%~3%,但美國的大部分企業是盈利的,日本經濟甚至是負增長,多數企業也是盈利的。”劉世錦指出,當經濟步入中高速增長時,對中國企業而言要尋求到新的盈利模式迫在眉捷。

  專家指出,經濟新常態大背景下,創新者勝,企業的出路只能是創新。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來明所言:“實現轉型發展的關鍵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

  “對於企業來説,技術創新是一條出路,哪怕創新不了也要跟得上,跟不上就會被淘汰,管理上的創新同樣非常重要。”中國指數研究院院長莫天全表示。

  有專家提出,歐洲已進入以德國為代表的工業戰略4.0時代,充分利用資訊透明技術和網路空間虛擬系統,將製造業推向智慧化轉型。雖然日本近年來經濟疲軟,但在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材料等方面,依然保持相當的優勢,油電混合動力技術等已經走在前列,其在這些領域的投資連年持續增長。

  李偉稱,2015年是全球創新步伐加快的一年,隨著跨界的融合、産業的顛覆和各國産業優勢的復蘇將逐漸形成新常態,新一輪的産業革命,無疑對中國企業創新發展帶來新的挑戰與機遇。記者 崔麗 實習生 宋首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